劉風光 史紅艷
(大連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認知語用文體研究
——文學語篇詮釋新視角
劉風光 史紅艷1
(大連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認知語用文體學是認知、語用和文體相結(jié)合的界面研究,是一種詮釋文學語篇的新視角。本文梳理了認知語用文體學的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指出該領(lǐng)域的研究意義,并通過言語行為、認知指示、會話含義等理論模式深入探討了認知語用文體學的具體應用,指出目前認知語用文體學研究雖然缺乏系統(tǒng)性,但是具有廣闊的學術(shù)空間。
認知語用文體;文學語篇;言語行為;認知指示;會話含義
近年來,界面研究已成為語言學研究的焦點。在語用研究中,存在語用語義、語用語音、語用語法、語用修辭、語用翻譯等界面。在眾多界面研究中,認知語用文體學將認知、語用和文學相結(jié)合,得到學界越來越廣泛的關(guān)注。語言和文學一直處于Leech(1969:42)所言的“分家”狀態(tài),文學家認為語言學的方法過于形式化,而語言學家則對文學研究的系統(tǒng)性和效度提出質(zhì)疑,認為其術(shù)語松散,方法隨意。語言學與文學一直形同陌路,缺乏對話。嘗試把語言學和文學相結(jié)合的學者還被指責為學術(shù)不精。但是,隨著兩個領(lǐng)域的不斷發(fā)展,目前文體學研究前景比較樂觀,因為有些作者認為文學批評可以從語言學中受益頗多(Tsur,1992:279-318),進而探討將語言學理論應用于文學作品分析的可能性(Stockwell,2002)。事實上,語言學和文學是相鄰的學科,都涉及語言、交際和使用者。文學語篇的言語行為模式雖然有其獨特性,但是此種交際與其他類型的言語交際沒有本質(zhì)的不同,“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言語交際,在該交際中,作者直接或間接地邀請(或者可能勸說、激發(fā)、誘使等)讀者理解形式結(jié)構(gòu)并構(gòu)想其語境。”(Verdonk,1993:120)語言學研究離不開語言高度凝練的文學,文學研究更不能脫離展現(xiàn)文學表現(xiàn)手段的語言,因此,語言研究和文學研究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文體學的誕生改變了語言學和文學各領(lǐng)風騷的局面,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來研究文學語篇則更有助于探討其意義的生成機制。
20世紀70年代末,荷蘭語篇語言學家van Dijk和美國文學語言學家Pratt最早采用語用學方法研究文學語篇。van Dijk(1976)在其“語用學與詩學”文章中指出,文學描述模式上的不足可以通過引入語用因素做有益的補充。Hickey(1989)也認為文體學唯有和語用學結(jié)合才是完善而全面的。自20世紀80 年代以來,文學語用學得到了迅速發(fā)展。Hickey(1989)、Mey(1999)和Black(2006)等學者的專著相繼出版。Sell主編的論文集《文學語用學》, 標志著文學語用學的誕生。與此同時,隨著文學閱讀和闡釋的“認知轉(zhuǎn)向”,認知文體學吸收認知科學和語言學的成果應運而生。它將語言選擇和認知結(jié)構(gòu)、過程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系統(tǒng)明晰地闡述作者、文本和讀者反應、解讀之間的關(guān)系。Tsur(1992)的《認知詩學理論》是探討認知與文學語篇之間關(guān)系的先驅(qū)著作。近幾年《認知詩學導論》(Stockwell,2002)等專著的問世使認知文體學更加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文學語篇的認知語用研究是文體學通過跨學科研究衍生出的眾多子學科之一,是語言學和文學研究的一種新生范式,內(nèi)含眾多理論、方法及研究課題,其理論目標、概念體系、模式建構(gòu)、研究方法受到語言學家和文學家越來越密切的關(guān)注。近十年,該領(lǐng)域研究在西方得到蓬勃發(fā)展,如:McIntyre(2007)、Lesley,Dan & Derek(2007)、Leech(2008)等。PALA(國際詩學和語言學協(xié)會)每年舉辦學術(shù)會議中心議題均涉及文學語篇的認知語用研究。
國內(nèi)對文學語篇的認知語用研究起步比較晚,但英、漢語界專家一致認為該領(lǐng)域研究具有廣闊的學術(shù)空間。以中國知網(wǎng)為例,從1979年至2013年間,共有9篇論文標題與認知語用文體有關(guān),最早一篇是熊學亮(2002)的“文體讀出性的認知闡釋”。外語類核心期刊中以“認知文體”為標題的論文僅3篇,劉國輝(2004)最早以書評形式把認知文體學介紹到國內(nèi)。以“語用文體”為標題的論文3篇,趙朝珠(2001)的“英語小說對白的語用文體學內(nèi)涵”開辟了語用文體學研究的先河。涂靖(2004)的《文學語用學綱要》是首部系統(tǒng)介紹該領(lǐng)域的專著。申丹(2008)的《西方文體學的新發(fā)展》和封宗信(2002)的《文學語篇的語用文體學研究》等是了解語用文體理論的重要參考文獻;以“認知語用文體”為標題的論文2篇,如:侯濤、俞東明(2010)的“戲劇話語:語用建構(gòu)和文體認知——基于《雷雨》的研究之一”,劉風光、楊維秀(2008)的“詩歌語篇的認知語用文體研究”等。文學語篇的認知語用研究被看作是文體學演變和發(fā)展的最新成果。近幾年全國文體學會議都把認知語用文體作為小組討論中心議題之一。2010 年以來“全國認知詩學高層論壇”已經(jīng)舉辦三屆。學界出現(xiàn)了認知和語用角度研究文學語篇的專家團隊,但我國把認知和語用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的文體研究還比較零散,缺乏體系。
中外學者對認知語用文體學的研究表明對文學語篇的認知語用分析不能局限于單一維度的研究,應全方位、多學科地加以融合、分析和探討。另外,對不同體裁的文學語篇和認知語用文體理論的研究需要更加系統(tǒng)化。
認知—語用—文體界面研究是近年來語言學研究的前沿領(lǐng)域。認知語用文體學作為一門學科尚未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本文把認知語用文體學界定為在認知語用的框架內(nèi)進行文體學研究的語言學科。文體學此處指狹義的文體學,即對文學語篇的語言學研究。認知語用文體學關(guān)心語言基礎和文學意義的統(tǒng)一,是在重視文學語篇的語言使用和解讀上建立起來的交叉學科,該學科與語用學和認知語言學的最新發(fā)展緊密相關(guān),充分利用認知語言學和語用學提供的強大理論工具分析文學語篇。
該領(lǐng)域研究的理論目標是關(guān)注文學語篇與其它語篇和文化之間以及認知主體(讀者)的關(guān)系,重新審視理論研究和現(xiàn)實生活中認知主體的作用,建構(gòu)文學話語生成和理解的多維理論模型,進而對作者、讀者與語篇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做出較為全面的解釋,拓展認知語用文體學和文學批評理論研究范疇,鞏固文體學、語言學和文學研究的學科地位。認知語用文體學研究重點同其理論目標和學科任務是一致的,因為它突破了形式主義的觀念,將文學語篇看作是動態(tài)的,作者、讀者和語境互動的產(chǎn)物,充分體現(xiàn)了語用學與認知語言學的理論特征和最新發(fā)展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不僅促進了文體學的縱深發(fā)展,也為理解各類篇章提供新的方法和視角。
認知語用文體學的理論構(gòu)建涉及諸多方面內(nèi)容。具體說來,包含對認知語用文體理論的總體研究以及對認知語用文體理論具體表現(xiàn)方式的研究??傮w研究主要關(guān)注該學科領(lǐng)域的界定、理論目標、理論建構(gòu)、研究方法以及應用前景等方面,從整體上以交互性和多維語境中的文學語篇為研究對象,探討語篇、世界、作者、讀者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為文學語篇解讀建立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認知語用理論體系。
與傳統(tǒng)文體學及其衍生出的語用文體學、認知文體學和認知詩學進行對比研究也是總體研究認知語用文體學的理論特征和研究范式的一個重要維度。也就是說,要著力厘清以自然語言研究為基礎的語用學、認知語言學和以語篇語言為核心的文學之間滲透關(guān)系、普遍性與特殊性等。具體表現(xiàn)方式研究涉及指示語、言語行為、預設結(jié)構(gòu)、會話含義、概念整合、隱喻、詩學效果、心理空間等具體認知語用模式的構(gòu)建與應用,所有模式都將文學語篇的認知主體納入分析框架,從不同層面分析文學交際的過程,關(guān)注作者、敘述者、語篇(小說、戲劇或詩歌)、讀者之間的交流。
認知語用文體學的總體理論研究主要基Mey(2001)等的文學語用學、Stockwell(2002)等的認知詩學和Black(2006)的語用文體學。概括起來,該領(lǐng)域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研究主要涉獵以下方面:Sperber、 Wilson(1986)等的關(guān)聯(lián)理論、Stockwell(2002)等的認知指示語理論、Austin(1962)和Searle(1969)等的言語行為理論、Grice(1975)等的會話含義理論、Lakoff(1980)等的概念隱喻理論、Werth(1999)等的語篇世界理論、Emmott(1994)等的語境框架理論、van Dijk(1976)等的話語理論、Brown & Levison(1987)等的禮貌理論等。但目前認知語用文體研究的理論模式構(gòu)建和實踐應用尚不系統(tǒng),前人的研究多局限于某篇小說或戲劇,缺乏對各類體裁的整體把握,文學語篇的創(chuàng)建機制和消費過程的特點決定了認知語用文體學在理論建構(gòu)上必須突出整合性特點,在認知—語用—文體的界面上進行綜合研究,關(guān)注三者結(jié)合后引發(fā)的相關(guān)理論思考并建立多元的理論框架。
因此,認知語用文體研究旨在突破以往的研究,運用多維前沿視角,以文學語篇的闡釋為切入點,進行跨學科整合,為讀者充分理解各類篇章提供新的方法和視角,不僅運用多種理論工具,而且涉及各類文學體裁,研究內(nèi)容更加豐富、充實,研究方法更為科學。
就研究方法而言,認知語用文體學研究具有理論描述解釋取向,對作者的言語使用提出解釋。不僅研究原則的建構(gòu),更重要的是把語言運用時的產(chǎn)出與認知主體的消費結(jié)合在一起??梢圆捎脷w納演繹方法考察認知語用文體理論產(chǎn)生的理論環(huán)境,推導該學科領(lǐng)域的發(fā)展趨勢,并通過對比分析方法對不同時期各國理論家在此研究領(lǐng)域的理論異同點進行客觀的考量,同時采取跨學科及文本細讀方法,研究認知語用文體學的具體應用,亦可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jié)合的方法,在數(shù)據(jù)分析和描寫的基礎上,得出有說服力的研究結(jié)果。
認知語用文體的理論模式眾多,具體應用于探討文學語篇中的認知指示、言語行為、預設結(jié)構(gòu)、會話含義、意象、隱喻、前景化、偏離等認知語用現(xiàn)象方面。篇幅有限,下面僅就言語行為、認知指示和會話含義進行深入闡發(fā)。
言語行為理論作為語用學的核心理論之一為文學語篇闡釋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該理論最早由英國哲學家Austin提出,后來美國哲學家Searle對這一理論加以修正和發(fā)展。言語行為理論雖然最初研究日常語言的功能,但是文學語篇是由序列的言語行為組成,其本身也是一種言外行為,正如Leech(1969:2)指出“‘詩歌語言’與‘日常語言’之間沒有本質(zhì)的差異”。文學本身也是一種語境,語篇中的說話人、作者、人物的觀點和性格皆通過言語行為得以展現(xiàn)。除了研究人物之間的對話外,該領(lǐng)域研究還可以擴展到語篇的體裁、呈現(xiàn)形式以及多層面的動態(tài)或靜態(tài)的互動。通過研究言語行為的分類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可以更好地揭示不同類別的言語行為在故事情節(jié)的推動、文學語境中人物之間的交流和相互關(guān)系、動態(tài)性以及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刻畫人物形象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讀者因此能夠融入文學作品的語境并透徹地賞析文學作品。Austin(1962:101)言語行為三分說中的取效行為是言語交際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被界定 “說些什么,往往、甚至在通常情況下都要在聽者、說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或行為上產(chǎn)生某些效果?!彼漠a(chǎn)生不僅與特定的語境有關(guān),而且還涉及說話人的意圖。作者可以運用某種語言風格、修辭手段對接受者進行勸說或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語言選擇中有一種方式即語言風格。不管是哪類體裁的語篇, 一方面它代表了語言變體中的某種文體風格,另一方面又構(gòu)成了某些修辭手段。由于這些語言風格和修辭手段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因此它們能夠在讀者身上產(chǎn)生一定的取效效果和說服效果。
從取效行為角度分析文學語篇,可以從深層次探討作者、語篇以及讀者之間的互動,因為文學語篇是高度凝練的語言,作者往往通過文學語篇表達某種意圖,向讀者傳遞某種情感。文學語篇是帶有特定施事意圖且伴有相應取效結(jié)果的言語行為。根據(jù)趙婉孜、劉風光(2011)的分類,取效行為可分為明示取效、隱性取效和受動取效三類。從明示取效層面上分析文學語篇,能使讀者更加充分地融入語篇語境,從視覺、聽覺和措詞等三個藝術(shù)方面來探討文學作品的形式與明示取效的關(guān)系。從隱性取效層面上分析文學語篇,可以使讀者更深地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語境,深刻探究作品的內(nèi)涵。讀者可以把文學語篇置于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語境下,更加深層次地揣測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受動取效行為層面上分析文學語篇,可以探討讀者與作者及語篇之間的主動性和多重性,因為讀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認知水平導致其對文學語篇的多角度理解。
指示語是人類語言中普遍現(xiàn)象,是語用學、認知語言學、文體學以及語篇中的熱門研究話題。指示語通常被分為人稱、時間、地點、社交和話語指示語。隨著認知科學的發(fā)展,指示語的研究也出現(xiàn)了認知轉(zhuǎn)向,20世紀30 年代奧地利心理語言學家、符號學家Bühler (1934)提出的指示場 (deictic field) 理論是認知指示語研究現(xiàn)代意義上的開端。Stockwell(2002)提出了指示語的認知語言模式,他將認知指示語分為時間指示語、空間指示語、感知指示語、關(guān)系指示語、篇章指示語和體裁指示語。認知指示是認知語用文體學體系中解析語篇的有力工具。根據(jù)不同的語境,這六種指示語都可以發(fā)生指示轉(zhuǎn)移。通過認知指示語可以分析小說篇章和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加深對人物的性格、心理、社會地位以及人物關(guān)系的理解,加深對文學作品的解讀。通過指示映射,讀者的認知態(tài)度在文學語篇中得以實現(xiàn),心理構(gòu)建出語篇世界和豐富的語境。指示轉(zhuǎn)移理論是探討文學語篇連貫性的機制與解讀的有效工具。
“會話含義”最早由美國哲學家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學的威廉·詹姆斯的講座中提出,它是語用學的核心內(nèi)容,在言語交際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學語言屬于言語交際行為的范疇,文學語篇作為一種宏觀言語行為,涉及了多方參與者的互動,即作者、讀者、敘述者和人物等。從會話含義的角度研究文學作品,基本可以有以下幾個路向:合作原則及其四個準則、新格萊斯會話含義(如:Levinson和Horn的原則)以及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弱隱含等。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交際活動主要是通過語篇中人物的語言和敘述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得以實現(xiàn)。
目前學界主要從Grice合作原則及其準則的角度來探討文學作品中的會話含義。Grice會話合作原則中的四準則是衡量交際雙方會話是否成功的標準,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讀者須從上下文、認知、文化、社會語境等方面領(lǐng)會作者的真實意圖,從而推導出其意欲表達的含意。這四準則分別為質(zhì)準則、量準則、關(guān)系準則和方式準則。文學語篇中,除人物的對話外,敘述語言對深入挖掘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交流也是非常有效的。雖然Leech、Short(1981)在其《小說文體》中曾運用會話含義理論分析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但是學界研究主要還集中在研究人物對話單一層面的會話含義方面。事實上,運用Grice的會話含義理論分析小說中各個層面的所言,探究其所含,即特殊會話含義,可以更深層次地揭示作者的意圖。該理論模式為我們提供了文學作品解讀機制。在違反質(zhì)準則方面,從人物與人物對話的角度,文學語篇中的人物會說謊、夸張甚至隱匿事實,進而違反質(zhì)準則。唯一與日常語言會話迥異的是讀者比人物更了解情節(jié),因此能更準確地判斷會話含義。從敘事者層面看,有些小說的敘事者會被視為不可信或不可靠,讀者不能夠信服。在違反量準則方面,該準則要求交際雙方提供適量的信息。文學作品中,對量準則的違反除了人物之間會話信息過量或不足外,還體現(xiàn)在作者對貌似無關(guān)的細節(jié)的描述,鼓勵讀者通過自身的物理語境判斷人物性格,有時同樣的事件還會被反復敘說,以增強人物的可信度。文學語言有時也會違反關(guān)系準則,作者本應只向讀者提供和文章主旨有關(guān)的內(nèi)容,然而有時敘述卻從表面上看是毫不相關(guān)的。事實上,這些內(nèi)容不僅起到交代作品背景、鋪墊或側(cè)面描寫人物性格等作用而且還著力渲染了文章主旨的氛圍。方式準則要求避免一詞多義,晦澀難懂詞語,說話要簡潔,有條理性。在文學作品中,作者掌控了表達的方式,語篇的架構(gòu)、敘事時間順序都可能構(gòu)成對方式準則的違反。此外,文學作品中采用的大量修辭手法,如隱喻、反諷等都可以看作是對方式準則的違反。
以上僅以言語行為、認知指示語和會話含義為例探討了這些范式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通過依據(jù)這些理論構(gòu)建的理論模式來分析語篇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情境中人物的性格和關(guān)系,幫助讀者欣賞文學作品。
認知語用文體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發(fā)展雖然迅猛,但國內(nèi)外該方面研究還比較零散,不成系統(tǒng),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多數(shù)研究并沒有真正把語用和認知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有的研究注重作品主題卻忽略了理論構(gòu)建,有的研究雖然理論框架構(gòu)建精巧但對作品的內(nèi)涵挖掘不深。因此,今后的研究應該從理論構(gòu)建和作品細讀兩方面著眼,避免片面、孤立地去分析問題,使該領(lǐng)域研究更加科學規(guī)范。認知語用文體學是文體學語用認知轉(zhuǎn)向的必然發(fā)展,該方向的跨學科性質(zhì)決定了其研究范圍及研究對象的廣闊性和包容性,不僅要涵蓋多種文學體裁,而且要關(guān)注更多層面和角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系統(tǒng)地構(gòu)建認知語用理論框架,全面細致地分析文學語篇,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互補互益。
[1] Austin, J.L.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Black, E.2006.Pragmatic Stylistics [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3] Brown, P.& S.Levinson.1987.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Bühler, K.1934.The deictic field of language and deictic worlds [A].In Jarvella, R.& W.Kleln (eds.).Speech, Place and Action: Studies of Deixis and Related Topics [C].Chichester an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5] Emmott, C.1994.Narrative Comprehension: A Discourse Perspectiv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Gavins, J.2007.“And everyone and I stopped breathing”: Familiarity and ambiguity in the text world of “The Day Lady Died” [A].In Lambrou, M.& P.Stockwell (eds.).Contemporary Stylistics [C].New York: Continuum.
[7] Grice, H.P.1975.Logic and conversation [A].In Cole, P.and J.Morgan(eds.).Speech Act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8] Hickey, L.1989.The Pragmatics of Style [M].London: Routledge.
[9] Lakoff, G.& 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0] Leech, G.N.1969.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M]. London: Longman.
[11] Leech, G.N.2008.Language in Literature: Style and Foregrounding [M].Harlow, England: Pearson Longman.
[12] Leech, G.N.& M.H.Short.1981.Style in Fiction [M].London: Longman.
[13] Lesley, J., Dan, M.& B.Derek.2007.Stylistics and Social Cognition [M].Amsterdam-New York: Rodopi.
[14] McIntyre, D.2007.Deixis, cogni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viewpoint [A].In Lambrou, M.& P.Stockwell (eds.).Contemporary Stylistics [C].London: Routledge.
[15] Mey, J.L.1999.When Voices Clash.A Study in Literary Pragmatics [M].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6] Mey, J.L.2001.Literary Pragmatics [A].In Schiffrin, D.(ed.).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C].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17] Searle, J.R.1969.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Sperber, D.& D.Wilson.1986.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Oxford: Blackwell.
[19] Steen, G.1994.Understanding Metaphor in Literature [M]. London: Longman.
[20] Stockwell, P.2002.Cognitive Poetics [M].London: Routledge.
[21] Tsur, R.1992.Aspects of cognitive poetics [A].In E.Semino & Culpeper, J.(eds.).Cognitive Stylistic—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t Analysis [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2] van Dijk, T.A.1976.Pragmatic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 North Holland: Amsterdam.
[23] Verdonk, P.1993.Poetry and public life: a contextualized reading of Seamus Heaney’s ‘punishment’ [A].In Verdonk, P.(ed.).Twentieth-Century Poetry: From Text to Context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4] Werth, P.1999.Text Worlds: 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 [M].London: Longman.
[25] 封宗信.2002.文學語篇的語用文體學研究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6] 侯濤 俞東明.2010.戲劇話語:語用建構(gòu)和文體認知——基于《雷雨》的研究之一 [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115-123.
[27] 劉風光 楊維秀.2008.詩歌語篇的認知語用文體研究 [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38-40.
[28] 劉國輝.2004.《認知文體學——語篇分析中的語言與認知》介紹 [J].外語教學與研究,(5):398-400.
[29] 申丹.2008.西方文體學的新發(fā)展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0] 涂靖.2004.文學語用學綱要 [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31] 熊學亮.2002.文體讀出性的認知闡釋 [J].外語與外語教學,(11):1-4.
[32] 趙朝珠.2001.研究英語小說對白的語用文體學內(nèi)涵 [J].外語與外語教學,(3):22-25.
[33] 趙婉孜 劉風光.2011.文學語用學的理論特征與范式 [J].東北大學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43-146.
The Studies of Cognitive Pragmatic Stylistics—A New Angle of Interpreting Literary Discourse
Cognitive pragmatic stylistics studies the interface amo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pragmatics and stylistics.It is a new angle of interpreting literary discours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ies of cognitive pragmatic stylistic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tudy also points out the rationale of the research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pragmatic stylistics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models such as speech acts, cognitive deixi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etc. Finally, it is stated that there is much to be explored in this field despite its lack of systematicity.
Cognitive Pragmatic Stylistics; Literary Discourse; Speech Acts; Cognitive Deixi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H313
A
2095-4948(2014)03-0064-05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認知語用文體學的理論構(gòu)建與實踐”(11YJCZH101);遼寧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WJQ2011031);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千人項目經(jīng)費資助(2010921092);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語義學與語用學界面研究——詞匯語用學的理論建構(gòu)與實踐”(W2013189)的階段性成果。
劉風光,女,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語用學、文體學、語篇分析;史紅艷,女,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用學、語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