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波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上海自開埠以來,就是東西文化交匯之處。作為中國最大的國際都市,上海在“四個中心”建設上需要先行先試,特別是2013年世界矚目的中國(上海)自貿區(qū)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程度加深。根據(jù)《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20年,上?!敖逃龂H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中留學生所占比例達到15%左右,基本建成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城市”。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他國公民來中國留學,一方面加強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為共同創(chuàng)造人類共有的知識而努力。
在 “看不見的手”的推動下,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1985年,泰爾多爾·萊維(Theodre Levitt)在《哈佛商報》上的《談市場的全球化》一文中,用全球化這個詞來形容此前20年間國際經濟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即“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在世界性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中的擴散”。在全球化大趨勢下,高等教育也無可避免地進入到大交流的時代,世界各國的競合由傳統(tǒng)經濟領域向文化教育領域延展。在1986年的“亞洲高等教育國際化”討論會上,日本廣島大學喜多村和之教授提出了大學國際化的三條衡量標準:一是“通用性”的標準,即一國大學的教育、教學、研究的機能和制度能為他國、他民族所承認和接受,其學術水平在國際上能獲得一定的評價;二是“交流性”標準,即大學能夠與外國進行平等交流;三是“開放性"標準,即大學能向世界全方位地開放,既能為本國培養(yǎng)人才,又能接納外國的留學生和學者。[1]據(jù)上海市教委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1999年上海留學生總數(shù)僅為3388人,截至到2013年年底,留學生總數(shù)增加到53804人,增長了近16倍。留學生數(shù)量的增長,從一個側面表明上海高校的“通用性”、“交流性”和“開放性”都得到了國際認同。通過數(shù)據(jù)擬合,未來上海留學生的數(shù)量將進一步增長。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逐漸納入到高智力服務領域范疇,而這種服務是可以在國際市場中進行貿易的,但有些教育行政領導、部分高等教育工作者很難將“神圣的工作”與市場建立起和諧的認知關系。本世紀伊始,各國都爭相調整留學政策,以提高本國的留學教育競爭力。世界留學教育第一大國——美國,在留學生的培養(yǎng)上始終堅持高投入、多種類、多層次和開放性,吸引了世界各地高質量的學生留學美國。有研究顯示:留學生的數(shù)量和質量可以直觀地作為高校國際化程度的評估指標。世界一流大學留學生平均為在校學生總人數(shù)的14%,研究生中的留學生比例更高,約為29%。[2]
上海市目前有留學生教學任務的高校和科研機構36所,為全面反應留學生教育質量,我們通過會議和郵件形式請22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配合,采用在線調查方式。為了控制問卷填寫質量,作了三項技術處理:問卷填寫者進入填寫界面時輸入密碼,且每所高校有唯一密碼;每個IP地址只能填寫一份問卷,避免出現(xiàn)代填;調查問卷3月9日上線,3月16日自動截止。實際回收問卷621份,全部信息完整318份,部分信息完整139份。根據(jù)概率論置信區(qū)間可達95%,且允許誤差不超過5%。其中,男生占53.1%,女生占46.9%。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留學生在選擇來中國上海留學前可以選擇的國家平均接近3個。其中選擇余地最大的,則達到9個之多。首先,中國快速發(fā)展的經濟是吸引留學生的主要原因。調查顯示,38.7%的留學生表示之所以選擇來中國上海留學是將來會從事與中國的貿易,28.0%表示是因為中國的教育質量高,27.4%表示是因為有政府獎學金,20.4%表示是因為生活成本低,19.3%表示是因為學校國際排名,16.4%表示是因為有競爭力的專業(yè),13.8%表示是父母要求,12.0%表示是因為入學容易,10.3%表示是因為有學校獎學金,9.6%表示容易就業(yè),2.4%表示是認為容易獲得學位。在選擇其他(25.2%)的留學生中多數(shù)原因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也還包括交流計劃、導師的推薦、過往的生活經歷、父母的工作、離家近等。其次,更國際化是留學生首選上海的重要原因。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61.7%的留學生表示選擇來上海留學是因為上海更國際化,35.7%表示是因為上海的學習環(huán)境更舒適,35.7%表示是因為上海的教育質量更高,30.8%表示是因為城市更安全,18.7%表示是因為有地方政府獎學金,17.2%表示是因為就業(yè)機會多,15.4%表示是更有競爭力的專業(yè),13.7%表示購物方便。此外,在選擇其他(10.6%)的留學生中多數(shù)原因是上海是大都市,也還包括交流計劃、家庭的原因、可以學習到最新的知識、文化的包容性、提供廣闊的前景,等等。
首先,教育質量經得起市場檢驗。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留學生給所在學校教育質量的總體評分為7.6分(滿分10分)。語言生給予的評分為7.79分,攻讀學士學位的留學生給予的評分為7.43分,攻讀碩士學位的留學生給予的評分為7.79分,攻讀博士學位的留學生給予的評分為7.83分。48.3%的留學生表示在中國的留學經歷對其回國就業(yè)非常有幫助(語言生中占40.5%;攻讀學位留學生中占49.3%)。34.8%的留學生表示在中國的留學經歷對其回國就業(yè)比較有幫助(語言生中占40.5%;攻讀學位留學生中占34.0%)。其次,教育質量能創(chuàng)造好的口碑。45.8%的留學生表示在中國的留學經歷對其回國就業(yè)非常有幫助(語言生中占40.5%;攻讀學位留學生中占49.3%)。34.8%的留學生表示在中國的留學經歷對其回國就業(yè)比較有幫助 (語言生中占40.5%;攻讀學位留學生中占34.0%)。當問到“您愿意推薦親朋好友來上海留學嗎?”時,45.8%的人表示非常愿意,34.4%的人比較愿意,認為一般的占13.6%,并有6.2%的人不愿意。最后,當問到留學生認為可以提升留學生教育質量的建議時,57.7%的留學生表示希望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56.7%的留學生表示希望允許留學生適當打工,44.8%的留學生表示希望建立留學生服務中心,34.8%的留學生表示希望引進其他國家課程,31.7%的留學生表示希望提升入學標準,31.7%的留學生表示希望提升入學標準。目前,上海的留學生中學習人文社科類專業(yè)的比例較高,人文社科類專業(yè)的實踐學校單方面很難滿足,必須放到實際社會生產生活中。
留學生漢語的學習和掌握有待提高。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29.7%的留學生表示僅能運用漢語進行簡單口頭交流,6.4%的留學生表示僅能運用漢語簡單閱讀,2.2%的留學生表示僅能運用漢語簡單書寫,42.4%的留學生表示能運用漢語比較流暢的聽、說、讀、寫,10.2%的留學生表示能閱讀專業(yè)書籍和論文,9.4%的留學生表示能用漢語撰寫專業(yè)論文。
留學生對學校管理評價尚可。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留學生給所在學校對留學生管理和服務水平即教育質量的總體評分為7.36分。語言生給予的評分為7.16分,攻讀學士學位的留學生給予的評分為7.20分,攻讀碩士學位的留學生給予的評分為7.40分,攻讀博士學位的留學生給予的評分為7.60分。
教學組織較為有序。據(jù)本課題組的調查,留學生對任課教師最滿意的是教學責任和教學態(tài)度,以下依次為教師的資質與學術水平、教學內容及教材選用、語言表達及教學方法、教師的國際化教學理念、課堂內外與學生的溝通,最不滿意的是考評學生成績的寬嚴度。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72.0%的留學生表示教學教材合適(攻讀學位的留學生中約72.2%;學習語言的留學生中約70.0%),僅6.9%的留學生表示教材不合適(攻讀學位的留學生中約5.6%;學習語言的留學生中約17.5%)。
九三學社2010年的研究成果《大力發(fā)展在滬留學生教育,推進上海教育國際化》提到“留學生在滬留學期間遇到的最嚴重的問題依次是:缺少與中國學生的交流,學業(yè)壓力,缺少與上海市民的交流,學習和使用漢語有困難,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同,日常生活及經濟壓力,課余參加的社團活動等較少,對學校教學、管理方式的不適應?!北敬握{查數(shù)據(jù)顯示,17.0%的留學生表示與中國學生非常容易溝通(攻讀學位的留學生中約17.5%;學習語言的留學生中約13.5%);27.4%的留學生表示與中國學生比較容易溝通(攻讀學位的留學生中約28.4%;學習語言的留學生中約18.9%);16.4%的留學生表示與中國學生比較難溝通(攻讀學位的留學生中約15.8%;學習語言的留學生中約21.6%);6.1%的留學生表示與中國學生非常難溝通(攻讀學位的留學生中約5.8%;學習語言的留學生中約8.1%)。
高品質的教育質量才能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上海留學生教育在進入留學生數(shù)量和教育質量雙提升的階段。為了不斷提升上海留學生教育質量,必須導入全生命周期的理念。
高品質的教育質量與高品質的生源密切相關。目前,在留學生生源的爭取上,各國都在角力。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發(fā)達國家的教育機構可以在龐大的備選名單中優(yōu)中選優(yōu),上海也需要在吸引足夠的留學申請者。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之所以吸引留學生是因為中國快速發(fā)展的經濟,上海之所以吸引留學生是因為更加國際化、學習環(huán)境舒適以及城市的安全。因此,在進行留學生招生宣傳上需要抓住這些核心訴求。同時,建議成立上海市留學生服務中心,方便外國學生獲得上海留學的總體信息。
目前,上海攻讀學位留學生的篩選工作是雙軌制的,一種是申請到政府獎學金的留學生進入高校進行漢語預科學習,經考試合格后進入申請的高校攻讀學位。另一種是自費生在各高校的國際交流中心學習漢語,經考試合格后進入本高校攻讀學位。西方發(fā)達國家在留學生篩選上是單軌制的,申請者需要通過專業(yè)的考試(IELTS、SAT、GMAT、GRE等),各高校獨立組織面試,語言和專業(yè)等適應能力達到要求的直接進入專業(yè)學習,語言和專業(yè)等適應能力達不到要求的則需進入預科班學習。相對短期生而言,攻讀學位留學生學業(yè)任務要重得多,不僅要掌握漢語,還要進行專業(yè)學科的學習。目前,國內的HSK考試只能基本反應考試者的語言能力,與專業(yè)水平的評價沒有必然關系。HSK考試主要訓練的是留學生的日常生活會話,缺少與今后專業(yè)學習所需的漢語內容,造成了盡管已經通過了HSK考試,但在實際的專業(yè)課學習上還聽不懂的狀況。因此,建議實施并軌,但為了保證篩選的科學性,可以制定漢語教學課程、師資和語言適應能力的評估標準,將成立于2012年的“上海市外國留學生預科學院”邊界擴大。
“教育期”的教育質量工作是留學生教育全生命周期中的核心部分。教育質量的保證是靠一整套質量管理體系所保證的。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各高校必須將留學生的教學與本國學生教學全面融合,不搞特殊。院校需要在教育備課、課堂教學、作業(yè)、學業(yè)評估等環(huán)節(jié)有清晰的規(guī)定。教師需要準備足夠數(shù)量的參考書目清單,供學生課余時間自主學習,以全面掌握本學科最新發(fā)展動向;倡導留學生與中國學生融合教學,除外語課外全部使用中文教學。由于我國目前吸引的留學生多以非英語為母語的發(fā)展中國家為主,采用英語教學就是采用第三國語言實施教學,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倡導留學生與中國學生融合教學,每個學期的課程數(shù)以及課時與本國同級學生保持一致;自然科學類專業(yè)的實踐可以在學校實驗室完成,人文社科類專業(yè)必須到社會中去實踐。目前,在上海攻讀學位的留學生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必須為留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課程;各院校應該定期向留學生征求改進教育質量的意見和建議,且有效覆蓋率不低于在冊留學生人數(shù)的85%。
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慮,留學生融入本國學生群體、全面接觸中國社會的難度較大。對留學生而言,不論是語言能力的提升還是專業(yè)能力的鍛煉,都需要與本國學生良性互動起來,與上海的社會生產聯(lián)系起來。需要為留學生配備具有心理咨詢資質的輔導員,以幫助留學生克服“開口”的障礙。鼓勵中國學生主動與留學生交朋友,相互了解彼此的文化,以調節(jié)文化差異、化解跨文化沖突、促進跨文化融合。建議大膽借鑒國際經驗,允許經過學校證明有足夠學習能力的留學生,每周有20小時以內的社會實踐(打工)時間。
在終身學習的背景下,一個人可以以多種身份在不同時間進入相同的國家、城市,甚至大學進行學習。鼓勵院校與畢業(yè)的留學生建立常態(tài)的聯(lián)系,幫助他們在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建立起同學會。對那些推薦親朋再來中國求學的留學生,可以予以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
[1]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紀的大趨勢[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想.國際化進程中在華留學生教育質量探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