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行政倫理學研究方法論建構的若干問題

      2014-03-30 00:38:41盧志雄
      東莞理工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倫理學倫理經(jīng)驗

      盧志雄

      (福州海峽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政教研部,福州 350014)

      行政倫理學在政治學與行政學中,由“新公共服務”運動以來的第二次范式轉(zhuǎn)型孕育而生。“新公共服務”范式直指傳統(tǒng)官僚政治對行政價值的忽視,力圖糾正“新公共管理”范式對于工具理性的過度強調(diào),對整個政治體系的根本精神有深遠影響,近年來已令行政倫理學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顯學。但是,行政倫理學與“新公共管理”范式為代表的傳統(tǒng)行政學直接從工商管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中汲取養(yǎng)分相比,在方法論上有著先天的不足:在組織建設層面,倫理學很難給行政倫理學助益,行政學又無法簡單地轉(zhuǎn)化為現(xiàn)有的范式,這標志著一個“根的斷裂”。于是目前行政倫理學研究頗多先入為主,頗多想當然,方法上存在許多濫用邏輯思辨,結論并不嚴謹?shù)那闆r。因此,在方法論上正本清源,并汲取其他學科的精華,建構行政倫理學的新方法,是為一大急務。

      一、當前行政倫理學思辨推論方法存在的問題

      羅蔚在《我國行政倫理研究狀況的分析與反思》中指出:“在我們試圖建立行政倫理學之際,研究方法的運用問題便凸顯出來……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我們看不到成熟的研究方法的運用……我們的行政倫理研究尚未思考方法運用的理論基礎、操作程序、具體手段、作用范圍等構成學科建設的必備內(nèi)容。現(xiàn)有研究幾乎絕大多數(shù)都是采用非經(jīng)驗主義的方法進行的,運用了大量歸納與演繹方法,采用了大量概念式的寫作方式,而忽略了經(jīng)驗研究?!保?]這一批判指出了現(xiàn)有的行政倫理學研究,在論證方法問題上并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思考,而是簡單地采用邏輯推論的方法。這一問題的結果就是得不出一個嚴謹確切的觀點,最終導致了學者們在許多問題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對現(xiàn)實狀況和實踐成效的評價武斷

      當前許多論著十分草率地得出了一些表面上合乎情理的前提。例如有的論文說“我國行政倫理建設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個觀點且不論是否正確,至少是不嚴謹?shù)?。雖然國外在行政倫理建設中花費的經(jīng)費和精力比我國多,制度比我國成熟,研究也比我國深入,但是目前我們并沒有一個可靠的評價體系可以比較兩國行政倫理建設的成效。因此這個觀點實際上在提出中就預設了國外的行政倫理建設是卓有成效的,而跟著國外的套路走就成了呼之欲出的結論。事實上,國外花費的精力可能適得其反,這在行政史上并不少見。另外,我國五千年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方法也就被輕易否定了??梢?,憑“印象”得出現(xiàn)狀的方法至為粗略。

      (二)結論論證的方法不嚴謹

      事實上,認為現(xiàn)有研究忽略了經(jīng)驗研究是不確切的?,F(xiàn)有的行政倫理研究表面上看是概念式的邏輯推論或者文獻演繹,但在實質(zhì)上,邏輯推論不可能得出超越前提的結論,例如“行政透明度有助于行政倫理建設”這樣的結論通過經(jīng)驗才可能獲得民,而文獻演繹實際上也是就他人的經(jīng)驗進行推論:這兩者實際上都是粗糙的、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反思的局部經(jīng)驗盲目提升為整體經(jīng)驗的方法。

      在學術界的具體研究中,如美國公共行政倫理學權威特里·庫柏指出: “看得見的對道德行為的明顯獎賞是領導們參與和塑造其組織文化的兩種關鍵方式之一?!保?]國內(nèi)的許多學者也紛紛指出,要建立行政倫理的獎勵機制。這一論斷雖然有其經(jīng)驗來源,但是從另一部分經(jīng)驗來說,這個問題早已被中國的政治實踐所證偽。從正面來說,漢代以舉孝廉作為官吏晉升的重要方式,為何在后代就沒有實行下去?從反面來說,明代君主越是懲罰犯顏進諫的士人,犯顏進諫者就越多。從思辨推論也可以得出不同結論,正如朱熹曾批判過“義利雙行”,倫理行為本身是功利相沖突的。從心理學看,功利性質(zhì)的獎賞不但會使道德行為變質(zhì),更會減輕主體通過道德行為產(chǎn)生的自我認同感,相衡量之下,則得不償失。且不論這一相反觀點是否正確,試問,既然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可以推論出相矛盾但仍然合乎情理的觀點,這種方法還可以信賴嗎?

      又如,許多文章宣稱行政透明度有利于行政倫理建設,這當然是出于西方發(fā)達國家行政透明度高和行政倫理建設成效顯著同時并存的經(jīng)驗。但是美國的行政透明度一直很高,可是它在四五十年代行政倫理建設成效卻很差,甚至不如行政透明度不高的中國;印度行政透明度也高,但它的行政倫理建設成效也未必就領先于中國:如果從西方經(jīng)驗可以推論出行政透明度有助于行政倫理建設,從這些經(jīng)驗中也完全可以推論出兩者沒有關聯(lián)。在這種錯綜復雜的因果關系中,實際上并沒有足夠依據(jù)可以得出行政透明度有助于行政倫理建設的結論,因為行政透明度與許多各種制度交錯并發(fā),我們不能簡單把它和西方行政倫理建設的有益成果聯(lián)系成因果關系。

      上述兩個例子分別指出了思辨推論難以解決的兩大難點:一是無法解決不同的局部經(jīng)驗一定程度上相互矛盾的問題;二是無法厘清不同制度相對應的成效。

      (三)缺乏驗證和批判觀點的必要工具

      有學者指出,當前行政倫理學研究的一大問題是,許多學者在根據(jù)文獻方法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將少數(shù)學者(一般是學界權威)未經(jīng)驗證的個人觀點當作共識。另一個問題是知識積累緩慢,“缺少研究回顧和問題意識已經(jīng)導致許多重復性的研究出現(xiàn),這些研究對于行政倫理理論知識的增長毫無貢獻”[1]。

      雖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實踐的成果最終還是要依靠理論研究來總結。上述兩大問題——輕信權威和重復論證——究其根本就是缺少一個驗證和批判結論的工具,導致要么眾說紛紜而無法得出唯一結論,要么重復研究卻仍不能保證結論的正確性。而這個問題最終還是伏根于思辨推論的粗糙方法上。

      上述三個問題除了研究方法本身的問題外,還關涉研究來源的問題。由于行政學“研究客觀行政規(guī)律”的本質(zhì),我們不能脫離實踐經(jīng)驗得出正確結論,任何表面上像是邏輯推論的方法究其實質(zhì)都只不過是粗糙模糊的經(jīng)驗推論而已。因此,如果單純依靠傳統(tǒng)的研究來源(常識、印象),無論什么方法都無法指引我們得到客觀規(guī)律,我們必須從傳統(tǒng)政治實踐經(jīng)驗中尋覓行政倫理學新的源流。

      二、歷史研究方法和調(diào)研統(tǒng)計方法存在的問題

      如果確認了以經(jīng)驗資料為研究來源,在研究方法上,包括政治學與行政學、歷史學、管理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中采用的歷史研究方法和調(diào)研統(tǒng)計方法,都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歷史研究方法的問題

      在歷史研究方法中,當前學界存在的問題是缺乏比較,就一代談一代,先是制度和成效無法厘請,后是無的放矢,所評判之觀點根本無從證明,歷史資料并沒有成為汲取經(jīng)驗的來源,反成了先入之見的支柱。

      例如有篇《明代吏治的歷史透視及啟示》[3],將明代前期吏治清明歸因于職權制衡嚴密,法治得以落實,將中后期吏治敗壞歸咎于良好的制度沒有落實,并將明代以上制度總結為經(jīng)驗若干。但若按如此邏輯,既然明朝前期政治清明,我們何以就說它君主集權不好、官僚制度不好、八股取士不好?我們汲取歷史經(jīng)驗,豈能單視其一時一刻之功效?近人常說中國政治腐敗,乃伏根于專制體制之內(nèi);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又未嘗就不可能于前期制度的職權閉塞、法律苛重中就埋下伏筆。

      又有篇《唐朝行政倫理制度性的當代思考》,認為唐代在擇官過程中實行的“身言書判”四法是倫理要求,首創(chuàng)了一個“體現(xiàn)價值合理性的制度”,認為現(xiàn)今政府應該向唐朝學習。這個作者沒有深切思考過,相比唐代,漢代察舉制對道德的權衡更高,魏晉中正制對輿論的考察更深,但是漢末之舞弊、魏晉之壟斷均是因此而起,因此唐朝選官其實是簡略了對道德和輿論的權衡。如果說政府應該向唐代學習,難道應該無視道德、無視輿論?

      前者的問題在于理不清制度和成效,后者則在于對制度的本質(zhì)——針對的問題和目的——并不確知,都是將主觀偏見強加于歷史。單治一朝而不在歷史經(jīng)驗中相比較以提煉經(jīng)驗之弊,乃見如斯??梢?,要從歷史資料為來源得出確切結論,比較研究就是題中必然之義。

      (二)調(diào)研統(tǒng)計方法運用的問題

      從調(diào)研統(tǒng)計方法來看,當前學界也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對統(tǒng)計方法的本質(zhì)和隨機性、概率的本質(zhì)所知不明,單純運用相關度、回歸分析等方法,其采樣可能就有偏差,對統(tǒng)計的分析結論實際也并不確知;二是實證調(diào)研方法目前的運用范圍仍然有限,只是針對問卷調(diào)查和經(jīng)濟社會等已有的量化指標為來源。統(tǒng)計方法本質(zhì)的問題有待于澄清,而來源問題則有待于突破。

      這兩個問題中,后者影響最大。以問卷調(diào)查為來源,一方面,無論調(diào)查的群體為何,要上升為整體的問題和結論都并不可能(因為任何問卷調(diào)查都是局限于一時一地,地域尚可擴張,時間跨度終究有限);另一方面,它只能分析出觀念層面存在的問題或者大眾已經(jīng)意識到的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層面(如政治、文化的深層矛盾)。同時,以客觀可量化的指標為來源,其涉及的范圍仍然十分狹窄,無法觸及政治學與行政學要衡量的深層因素。

      三、行政倫理學方法論需解決的問題

      (一)區(qū)別行政倫理與行政倫理建設

      在考察行政倫理的組織建設之前,必須分清行政倫理的成效與行政倫理建設的成效。正如黃仁宇指出,中國的一些政治問題,在于“泛道德化”,是行政倫理的問題。任何時代的行政倫理建設都有其必然的局限——行政倫理本身的局限。譬如我們絕不能苛責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建設為什么沒有培養(yǎng)出具有公民精神的老百姓和價值中立的官員。這些問題不能歸罪于行政倫理建設,相反有些反而能夠證明行政倫理建設的有效。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當然產(chǎn)生了許多政治問題,但要看到有些是行政倫理的失敗,卻是行政倫理建設的成功。而任何時代的政治又都必然具有不止一種“倫理氣氛”(工商管理學中的一種量度指標)。例如宋朝中后期士人中流行重空談不重實踐的風氣,宋朝滅亡后, “倫理氣氛”遂轉(zhuǎn)向?qū)嵱?。我們究竟應該把“官員重修身不重技術”當作行政倫理建設失敗的產(chǎn)物,還是把它當作行政倫理建設本身的目標?這是一難題。因此行政倫理建設的實證研究,既需要參酌倫理學思潮演進,又可以借助當時的公共輿論來判斷。

      (二)對行政倫理建設的方略等異質(zhì)因素進行比較

      行政倫理建設在中國古代并無系統(tǒng)方略,常常是一系列并無關聯(lián)的政策混而為一,其關系錯綜復雜,難以一言蔽之,許多時候是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例如明代學校教育與科舉選拔合而為一,必生員入國學始得應舉。這使養(yǎng)賢與選賢產(chǎn)生合力,殊不能簡單分解為教育與選拔兩個方面政策。而要將其與前代制度相比較,則更難。可見方略之間并非僅僅存在量的區(qū)別,在質(zhì)上也是有區(qū)別的,要如何比較還需深入考慮。而且政治方略本就不是僵死不動,而必有變遷演化。以選舉制度為例,唐朝科舉主要考察詩賦,而王安石變法考察策論,后代興八股,大抵承襲王安石的方略。這一演化在行政倫理建設中影響甚大,蔡京一輩上臺均借策論之力。錢穆也認為這是政治對學術妄加支配之始,有損于后代堅守行政倫理。但是科舉制度本身并無大的變動,這一方略變遷在比較研究中究竟該賦予怎樣的地位,究竟該如何審視其與唐代科舉,乃至漢代察舉的關系,這是一難題。

      (三)厘清行政倫理建設的成效

      行政倫理建設牽連甚廣,其成效更糾纏不清,很難辨明。僅以科舉制度對行政倫理建設的影響為例,眾所周知,科舉制度是為矯正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對豪門的傾斜而創(chuàng)立。東漢魏晉以降,士族豪門對政治的壟斷已成極大問題,而重視輿論鄉(xiāng)評的九品中正制更加劇了這一問題。官位必歸豪門,則這些把持政治的紈绔子弟逐漸奢侈墮落,更談不上什么行政倫理。隋唐有鑒于此,推行科舉制度,引入寒門子弟參政。然而唐朝政府雖勵行教育,終究難復漢朝太學之盛,史學界謂之教育“腰虛弱”。而當時行政倫理教育本由世家的家訓家教擔此大責,寒門子弟終不如世家子弟所受教育深遠,一旦寒門與世家以同等資格入仕,遂有“牛李黨爭”之情,有“進士輕薄”之弊。則科舉制度對有唐一代行政倫理究竟是有益還是有害,該當如何定論?任何一項制度,都既關系世情、人事,又牽連其他制度、部門,考察之難度可想而知。趙園《關于“士風”》一文,對于士風研究有一番精辟的批判,認為“關于士風的論說,通常賴有化約,無以避免‘印象’式的判斷的模糊影響,似是而非”,“關于士風的任何一種描述都不能不同時是掩蓋、遮蔽,出諸不同論者、論旨的描述也難免于抵牾”[5]。趙園提出的這兩大問題,即模糊和片面,是研究中不能忽略的難點。

      四、建構行政倫理學研究新的方法論框架

      (一)立足歷史經(jīng)驗資料的比較研究

      經(jīng)驗資料的來源問題,上文已經(jīng)詳細論證過,這里不再贅述。但需特別強調(diào)之處在于,一旦觸及歷史,比較研究就是不可避免的,否則所得出的任何觀點最終都只不過是先入之見。而比較研究就使得主題和研究跨度必須放大,這是目前要得出正確結論所不可避免的,可能也是這一方法并不成熟的體現(xiàn)。另外,歷史經(jīng)驗資料的運用中,還需要注意歷朝歷代各層面局勢的變化。一個方略之建構實施,必有其根據(jù)的實際形勢。猛則濟之以寬,寬則濟之以猛,經(jīng)權時中,這也是行政學權變理論的體現(xiàn)。具體來說,筆者認為與行政倫理建設相關的世情包括社會風氣、階層結構和思想潮流三個要素。察舉制在漢初漢末的影響迥然不同,這正是因為階層結構發(fā)生了變化。權變理論在行政倫理建設的研究中還沒有得到運用,這是一個需要矯正的問題。

      (二)通過解構解決異質(zhì)世情、方略、成果無法比較的問題

      至今為止對行政倫理建設的成效無法量化,筆者認為是由于缺乏解構的思路,一旦可以成功將異質(zhì)方略、士風解構為可以比較的同質(zhì)物,就可以加以量化了。

      解構的方法可以采用麥肯錫公司的分析原則:“相互獨立、完全窮盡”。例如我們說東漢循吏數(shù)量遠多于西漢,直諫次數(shù)也遠多于西漢,但如果就此認為東漢的行政倫理建設要強于西漢,則只觀察正面因素,未免存在片面的問題。但如果將整體士風解構為廣度和深度,從遵守行政倫理的大臣的數(shù)量和分布范圍來觀察廣度(如東漢相比西漢,出現(xiàn)了縣一級的循吏);從其行為的觸及面和后果來考察深度(如明代許多大臣不顧生命維護行政倫理,而宋代文臣大多只是流于空談)。這一解構應該是客觀有效的。這樣一來,上文提的科舉制利弊問題也就可以順利解答。倘若說九品中正制有利于深度而不利于廣度、科舉制有利于廣度而不利于深度,而從歷史來看,終需有養(yǎng)賢制度與選拔制度相得益彰,則科舉制是否有利于唐代行政倫理建設的問題,亦并非全然無解。

      行政倫理建設方略之復雜,也可用制度解構加以解決。例如上面的養(yǎng)賢選賢合而為一的問題,可將其歸于科舉選拔中對資格的考察。則明代與前代之區(qū)別,僅在于前代(尤其是唐代)應試資格寬,明代資格較嚴。

      最后,也存在一些解構出來的因素不值得研究或無法研究的問題。例如,倫理建設尤其是制度倫理也有持久度的問題。我國傳統(tǒng)政治通常少有沿革,何以有的朝代在開朝時政治清明、倫理儼然,衰落時就道德淪喪?這當然有身教等非制度倫理的問題,但也必須看到,由于欺騙和舞弊的存在,任何制度都有其腐敗變質(zhì)的可能,因此需要日新日進、時時沿革。但持久度雖然重要,卻并沒有特別加以研究的必要。因為我們始終不可能發(fā)現(xiàn)一種一旦確立而無需沿革的制度。對這個因素進行研究,無論結論如何,實際上都不具有多少實踐意義。

      (三)借鑒非財務指標和倫理氣氛研究的成果加以量化

      在成果衡量上,主要問題是目前即使在管理學上也并不存在一種對倫理氣氛的完美衡量標準。因而必須將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結合起來權衡。

      1. 主觀標準。

      在上文中已經(jīng)論證,行政倫理建設的成效可以解構為深度與廣度兩大因素,這兩者都是主觀標準。解構之后,筆者認為可以運用工商管理學常用的標桿法量化。例如,在量化的每一個領域,以最卓越者為5,最落后者為1,其他則在此基礎上斟酌損益。如學潮領域有兩個量度(順逆),可以以順為5,以逆為1,以中為3。其他領域如教育等只有普及與否一個量度,以普及為5,不普及為1。

      另外,Linde K. Trevino 和Katherine A. Nelson 認為,組織文化可以從其強弱的角度分為“強文化”和“弱文化”:“在一種強文化中,組織成員擁有廣泛共享的組織的基本價值觀,明確地意識到組織為其成員所確定的行為標準或準則……在一個弱組織文化中,亞群體的行為規(guī)范要比文化準則更有影響?!保?]因此,我們也可以從亞文化主導行為和官方建設的文化主導的行為之間的關系入手考察行政倫理建設的成效。以新莽一朝為例,當時奉行道家的隱士僅占7.6%,奉行儒家學說的隱士卻占士人總數(shù)的40%,足可以見儒家倫理建設之失敗。

      雖然可以通過正確的解構解決趙園所指出的模糊片面的問題,主觀標準的評價終究難免掛一漏萬,易受主觀因素影響,衡量結果可能不具有確定性。因此筆者認為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應該相互結合、互相補充。

      2. 客觀標準。

      試舉一例,筆者認為析取史載的循吏、酷吏、奸臣數(shù)量加以比較,便可以為歷代行政倫理氣氛的衡量提供客觀標準?!抖氖贰肪鶠楹蟠鳎淮嬖凇肚迨犯濉纺菢忧宄z老所作,為前朝歌功頌德的情況,即便是東漢編撰的《漢書》也坦言西漢酷吏多于循吏。同時,其又都是在后朝中葉間編寫的,如《明史》是康乾年間張廷玉所主編,前朝滅亡已久,且這些傳略是為了警示今人,不存在為了證明本朝合法性故意抹黑前朝的問題,《明史》就能坦陳明朝循吏共30 人,遠逾宋元。再之,雖然各史書篇幅不同,相差數(shù)十卷,但在循吏、酷吏、奸臣問題上則基本是全盤收錄。所以,這一標準是比較客觀的。但是在歷史統(tǒng)計中,客觀標準的缺點是任何標準都會根據(jù)時代的改變、記錄者思維的不同和記錄的偏差而受到干擾,在比較的意義上價值仍有待論證。筆者認為雖然也應該將客觀標準納入考量,但僅作參考,在比較分析中仍以比較成熟的主觀標準為主要依據(jù)。

      (四)運用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出明確結論

      以上工作的最終成果,都要落實在最終的統(tǒng)計上。統(tǒng)計方法的運用是為了使歷朝歷代的模糊判斷、偏執(zhí)見解轉(zhuǎn)變?yōu)榭梢钥茖W計量和統(tǒng)計的數(shù)字,進而分析出其因果關系。

      在統(tǒng)計中,學者經(jīng)常容易忽略統(tǒng)計方法和隨機性的本質(zhì),草率運用現(xiàn)代統(tǒng)計方法,而對分析的結果解讀錯誤。這不是本文論證的重點。需注意的是:(1)相關度分析只有比較的意義,單純考察兩個因素的相關度并沒有實際價值(因此統(tǒng)計中要有盡量豐富的參量);(2)通常使用的問卷調(diào)查為了能夠概括出整體,必須運用隨機樣本的辦法,而歷史統(tǒng)計的目的不是為了概括整個歷史,而是為了分析統(tǒng)計關系,因此無需使用隨機抽樣。

      統(tǒng)計關系并非因果關系,但是在已經(jīng)確認具有因果關系之后,我們要通過統(tǒng)計方法處理的實際上是一種方略和一種結果,到底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或者不存在顯著相關的問題。我們應該把統(tǒng)計方法看作是經(jīng)驗推論方法的精密化和科學化,而不是將其神秘化,在這一分析中,我們要通過統(tǒng)計方法做的是剔除一些記錄有誤或者特異的朝代樣本,排除一些隱參數(shù)的干擾,突破人類思維進行多變量比較的能力限制。而最終得到的結果正確與否,有賴于解構的設計和量化的準確,歸根結底和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推論一樣,有賴于研究者的思考。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必將得出一個唯一并且可以通過經(jīng)驗資料的充實完善而不斷趨于正確的結論。無論對結論有什么爭議,任何人都要么必須對這個方法論框架進行批判,要么必須提出對史學界研究成果的有效質(zhì)疑,要么就只能承認統(tǒng)計分析得出的客觀唯一的結論。這就能夠一舉解決目前存在于行政倫理學研究的方法論難題。

      [1]羅蔚.我國行政倫理研究狀況的分析與反思[J].公共行政評論,2009(1):80-104.

      [2]庫柏.行政倫理學:實現(xiàn)行政責任的途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89.

      [3]展龍.明代吏治的歷史透視及啟示[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6):121-124.

      [4]白祖綱.唐朝行政倫理制度性的當代思考[J].現(xiàn)代人才,2007(1):39-41.

      [5]趙園.關于“士風”[J].中國文化研究,2005(2):5-17.

      [6]范麗群,石金濤.組織倫理氣氛與道德行為關系的理論分析[J].華東經(jīng)濟管理,2006(7):53-56.

      猜你喜歡
      倫理學倫理經(jīng)驗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jīng)驗”評選
      黨課參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開拓·前沿·創(chuàng)新與學科建設——簡評《中醫(yī)生命倫理學》
      “紀念中國倫理學會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在無錫召開
      倫理學研究(2021年1期)2021-03-11 05:19:36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經(jīng)驗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jīng)驗”評選
      黨課參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當你遇見了“零經(jīng)驗”的他
      都市麗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22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沈丘县| 武夷山市| 淮北市| 大名县| 石阡县| 广平县| 平和县| 桐梓县| SHOW| 鄂托克前旗| 石河子市| 田东县| 绥中县| 安西县| 攀枝花市| 申扎县| 临江市| 巴楚县| 海阳市| 景东| 洞口县| 大厂| 宜都市| 色达县| 肥乡县| 惠东县| 嘉义市| 芜湖市| 龙游县| 灵台县| 八宿县| 常宁市| 罗平县| 鄯善县| 迁西县| 奈曼旗| 白银市| 葵青区| 米脂县| 长顺县| 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