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吉卜林筆下的“窮苦人的保護者”

      2014-03-30 19:33:47謝冬文
      關(guān)鍵詞:吉卜林殖民者土著

      謝冬文

      (湖南科技學(xué)院大學(xué) 英語教學(xué)部,湖南 永州 425199)

      國家的強大不一定會導(dǎo)致對外擴張,可是不幸的是很多國家強大后走向了擴張的道路,曾經(jīng)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就是一個典型。對外擴張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國家課題,也必然在思想界文學(xué)界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梢哉f,有一個影子一直縈繞在19 世紀的英國文學(xué)里,那就是殖民擴張。對于許多作家來說,殖民是遙遠的事情,他們的作品中會出現(xiàn)流放殖民地的犯人,從殖民地暴富而歸的闖蕩者等等,轟轟烈烈的殖民事業(yè)是一個想得到看不見的背景。康拉德是一位認真探討殖民話題的作家。他親歷過殖民,目睹殖民的場面,進而以不常見的冷靜思辨對殖民進行批判。魯?shù)聛喌隆ぜ妨?1865-1936)是英國文學(xué)史上少有的幾個專注帝國殖民事業(yè)的文學(xué)家。作為英國人,吉卜林生于印度,童年在印度度過,學(xué)成后再次回到印度工作,他的文學(xué)作品關(guān)注印度殖民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殖民文學(xué)關(guān)注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為了維護殖民的正當性,殖民話語體系中的殖民者通常都是文明、進步的,被殖民者則是愚昧、落后的。殖民者以文明進步使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殖民地,不僅可以將殖民正當化,還可以將其崇高化。康拉德筆下的庫爾茲曾經(jīng)說過,每一個殖民貿(mào)易站“應(yīng)該是通往美好前景的燈塔……是人道、進步、教化的中心”[1]94。史稱第一次國際會議的1884-1885年柏林會議旨在瓜分剛果,形成的共識文件中也不忘標榜“旨在教化土著,以帶領(lǐng)他們走向文明”[2]。彼時的歐洲輿論界充斥著殖民文明論。然而對大英帝國最大一塊殖民地了解比較深入的吉卜林則持有一些不同的觀點。有關(guān)英印屬地的殖民體系,吉卜林有自己的理論與思想觀點。吉卜林比較鮮明地提出,殖民者在印度殖民不應(yīng)該是為了印度的文明化,而應(yīng)該是保護印度人。

      一、無法完成的文明使命

      在吉卜林的殖民話語體系中,有殖民者滿懷崇高理想與善意,意圖按照西方模式,在印度復(fù)制文明。殖民者期待著“文明亞洲的偉大使命”。然而“這將無法實現(xiàn),因為亞洲不可能遵照西方模式走向文明”。[3]179 在長篇小說《瑙拉卡》中,塔文認為印度人是“活死人“、是“木乃伊”、是“木頭人”,是極度不文明的人,凱特將改變印度人這種不文明狀態(tài)視為己任?!罢驗樗麄儾幌裎覀?。如果他們聰明,如果他們睿智,那我們還能為他們做什么?正因為他們迷失方向、身陷混沌,正因為他們是愚蠢的人類,他們才需要我們?!保?]122印度人的文明事業(yè)是殖民者的一種崇高使命。在吉卜林的作品中,這種文明使命感屢見不鮮。吉卜林一方面肯定這種文明使命的善意,一方面認為靠殖民者是無法完成印度的文明使命的。

      首先,吉卜林認為,印度目前的發(fā)展狀態(tài)無法判斷文明與愚昧;既然無法判斷則無法接納與吸收西方的現(xiàn)代文明,從而無法文明化。文明發(fā)展階段論是吉卜林時期英國盛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一個核心主張。以斯賓塞為代表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知識和環(huán)境是決定人類選擇的重要因素,也直接決定了人類進化的不同階段。社會達爾文主義起源于達爾文的科學(xué)進化論,是一種唯科學(xué)論的學(xué)說。斯賓塞認為“一般知識”和“科學(xué)知識”“只是科學(xué)本身——或者知識本身——不同階段的稱謂而已。”[5]157-161換言之,科學(xué)就是知識,就是科學(xué)知識??梢钥隙?,吉卜林深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在《奧里利安·邁克高根的皈依》(The Conversion of Aurelian McGoggin)中,吉卜林書寫出了“斯賓塞”[6]P107的名字。吉卜林的作品中還極度重視知識的重要性。印度人有掌握知識的潛力,但是當前環(huán)境下大部分人尚沒有掌握科學(xué)知識,與之相反的是,很多人太迷信了。愚昧的印度人無法解釋白人身上所掌握的知識,于是將他們視為擁有神奇力量的“上天之子”(heaven-born)。印度人的理解能力還停留在對現(xiàn)象的解釋上。伊姆雷(Imray)有一個忠實的印度仆人巴哈杜爾·坎(Bahadur Khan)??灿幸粋€四歲的兒子。有一次,伊姆雷“說他是一個帥小伙,并拍了拍他的腦袋”[7]48。此后不久,小孩因季節(jié)性發(fā)燒死去(在吉卜林的作品里,發(fā)燒是導(dǎo)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許多殖民者逃不過發(fā)燒死亡的命運)??舱J為“上天之子無所不知,而我又是上天之子的仆人?!薄八麑ξ业暮⒆酉铝四е?,所以我殺了他藏起來了”。[7]P48伊姆雷拍腦袋與小孩的死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僅僅是時間上的一種巧合。印度人無法解釋自己孩子的死亡,以現(xiàn)象為邏輯,判斷自己的主人就是兇手。這種極度迷信無知的印度人是吉卜林筆下多數(shù)印度人的寫照。《未經(jīng)教堂見證》(Without Benefit of Clergy)中殖民者霍頓(Holden)拯救了印度女孩埃米拉(Ameera),兩人最終同居生子。(兩人的事實婚姻生活是未經(jīng)教堂儀式見證的,實際上是不被殖民世界承認的,所以殖民者認為霍頓還是單身。)霍頓是現(xiàn)世生活中埃米拉的拯救者,然而埃米拉篤信神靈,她總是用神靈來解釋種種現(xiàn)象。一方面,她深愛著霍頓,另一方面她的認知世界里充滿了神靈等超自然主宰。兩人的孩子夭折,悲傷愚昧的埃米拉于是愈發(fā)無法理解文明理性的霍頓的處事原則。一場瘟疫最終奪走了悲劇的埃米拉的生命。在彌留之際,埃米拉說道:“我見證了——我見證了——沒有所謂的神靈,只有——你,親愛的”[8]265。埃米拉由文明人霍頓拯救,與霍頓朝夕相處,卻死守著自己迷信的世界,最終無緣文明的道路。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將死之時,埃米拉領(lǐng)悟了自己信仰的虛假性,領(lǐng)悟了文明掌握在像霍頓這樣的殖民者手中。

      吉卜林的話語體系中有些印度人有幸走向了文明的道路。最著名的當屬《亞洲的眼睛》(The Eyes of Asia)中的大英帝國印度軍團的四位印度士兵。不過這四位士兵是在歐洲親歷了文明,繼而文明化。他們的文明化不是被迫的,不是偉大的文明使命使然。他們是自發(fā)自愿的。身處于文明的環(huán)境中,有文明潛能的四位士兵摒棄了迷信的思想體系,接納了以科學(xué)知識為核心內(nèi)涵的所謂現(xiàn)代西方文明。文明后的士兵意識到“我們[印度人]在他們面前就是傻瓜”[9]70。吉卜林暗示,印度文明化不能靠殖民者崇高的使命感,而需要印度人意識到自己的落后,找到文明的內(nèi)動力。

      其次,吉卜林認為,印度既得利益集團是民族文明化的內(nèi)在障礙。西方文明體系與印度愚昧落后的體系是格格不入的。宣揚一方自然意味著拋棄另一方。殖民者在印度的文明化嘗試主要依靠基督傳教與禮拜學(xué)校(Sunday school)。(禮拜學(xué)校很早就在英國出現(xiàn),目的是免費教授窮人的孩子學(xué)習(xí)知識。)在印度大多數(shù)禮拜學(xué)校與基督傳教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在《頓加拉的審判》(The Judgment of Dungara)中,傳教士賈斯特斯(Justus)不顧前人的失敗,毅然領(lǐng)著妻子女兒深入傳教使命前哨(Mission outpost)。他們“一開始就知道幾乎必死無疑?!钡牵皩τ谖拿鞯陌兹硕?,英雄主義、失敗狐疑、絕望、甚至是自我犧牲無足輕重,重要的是拯救那些迷信植物神靈、巖石妖精以及河神等等的半人性靈魂?!保?0]228-9傳教就是犧牲。但賈斯特斯堅信傳教的結(jié)果會是產(chǎn)生“一個文明的布里亞科爾地區(qū)”(a civilized Buria Kol)[10]233。然而賈斯特斯一次次的進展卻嚴重地威脅到了當?shù)禺敊?quán)者,印度當?shù)貜R宇主持阿?!み_澤(Athon Daze)。阿桑眼看著自己的族人一個個皈依基督教,還有賈斯特斯妻子娜拉(Nala)為他們教授英文,覺著如果再不采取斷然措施,自己即將失去權(quán)利與權(quán)威。他于是假裝皈依基督,并且與賈斯特斯商定,在官員前來視察基督傳教成果當日,為所有皈依者以及歡迎儀式上的牲畜提供白色的服飾。阿桑在衣料里摻入了未經(jīng)浸泡處理的蝎子草纖維(Nilgiri Nettle)。這種纖維必須浸泡六個禮拜,否則哪怕就是做橋梁繩索,接觸者也刺痛難忍。當天披上這種服飾的人與動物刺痛難忍,漫山遍野凄慘之聲。人畜尖叫著奔向河流?!斑@是頓加拉的審判!我身如火燒!我身如火燒!跳進河里,否則得死?!保?0]234原以為文明在望,一夕之間前功盡棄。《瑙拉卡》中凱特認為自己“使命”就是“終其一生在東方為了改善印度女性的環(huán)境而努力”[4]2。她運用自己的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知識救死扶傷。然而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知識與印度巫醫(yī)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凱特的文明化努力與塔文的行為無意間妨礙了皇后的圖謀,皇后欲除之而后快。懷著崇高的文明理想與使命來到印度的凱特,差點因為自己的使命感而葬身印度。在吉卜林的作品中,許多殖民者因為這種使命感而命喪黃泉。

      吉卜林認為殖民者雖然有文明化的善意,但是無法憑著善意在印度推進文明。在他的話語體系中,執(zhí)意推行文明的殖民者是可悲可泣,甚至可憐到狼狽不堪的地步的。吉卜林的殖民話語體系并沒有認同傳統(tǒng)的殖民話語體系中心思想“傳播文明“,他認為以“保護者“的身份出現(xiàn)才是更正確的。

      二、窮苦人的保護者

      吉卜林寫過很多詩篇,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作于1899年的《白人的負擔》(The White Man's Burden)。有些詩行是這樣寫的:去為別人謀福利/去為別人的利益工作。(To seek another's profit/And work another's gain.)喂?jié)M饑荒之嘴/讓疾病消失;/當你為別人追求/的目標即將實現(xiàn),/當心懶散與異教愚昧/將你的希望化為泡影。(Fill full the mouth of Famine/and bid the sickness cease;/And when your goal is nearest/The end for others sought/Watch Sloth and heathen Folly/Bring all your hope to nought.)[11]371吉卜林殖民話語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殖民是為了殖民地土著的利益,是為土著工作與服務(wù),是為了保護土著。故事《成墻上》有這么一段話:

      但是首先有必要解釋一下有關(guān)最高政府的一些事情,有關(guān)這個高高在上、無比謙卑、而又是堅強后盾的最高政府的一些事情。來自英國的紳士們在印度呆幾個星期,在這個巨大的斯芬克斯平原上轉(zhuǎn)悠一番,沿途寫寫有關(guān)這里工作的文章,任由自己的無知去指責或去贊美。于是乎全世界都知道了最高政府的所作所為。可是沒有誰,甚至最高政府也不會,知道這個帝國上的一切。年復(fù)一年,英國派送一批批新的工作人員戰(zhàn)斗在最前線,戰(zhàn)斗在被官方稱為印度公民服務(wù)的最前線。一個個工作人員死去,或者勞累致死,或者憂心致死,或者累垮,他們只希望這方土地能夠被保護起來,免受死亡、疾病、災(zāi)荒以及戰(zhàn)爭的摧殘,只希望其最終能夠獨立自主。它將永遠不能獨立自主,但是這是個美好的想法,為了這個想法人們樂意赴死,于是年年持續(xù)著這樣的工作,以催促、引誘、責罵甚至是哄寵這個國家向美好生活邁進。倘若有些許進步,所有功勞歸土著,英國人只站在背后擦拭額頭。倘若有失敗,英國人將會走向前承擔責難。[10]298-299

      吉卜林認為印度這塊次大陸平原太復(fù)雜了,不是呆幾個禮拜就可以參悟的,所以他認為當時英國國內(nèi)有關(guān)印度的作品很多是無知的(有關(guān)吉卜林對這類作家的看法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均有出現(xiàn))。他認為英國殖民政府將保護印度公民看作是戰(zhàn)斗的最前線,是重中之重。殖民者應(yīng)該保護土著免受疾病、災(zāi)荒等的摧殘,直到土著們學(xué)會了自我保護。由于土著自身發(fā)展階段的限制,吉卜林斷言土著將永遠無法自我保護,無法獨立,即他們永遠需要英國殖民者的保護。在保護土著的過程中,殖民者展現(xiàn)出了無私與大無畏的獻身精神,這是一種史詩般可歌可泣的保護與奉獻。

      吉卜林將自己殖民話語體系中理想的殖民者稱作“窮苦人的保護者”(Protector of the Poor)。這個詞在《基姆》、《叢林故事》等等許多吉卜林作品中一再出現(xiàn)。比較容易看出窮苦人的保護者主要工作內(nèi)涵包括在饑荒與疾病來襲時保護印度人。

      饑荒(famine)與戰(zhàn)勝饑荒是吉卜林作品的一個重要主題。《征服者威廉》中威廉是一位投靠殖民者哥哥的白人女性。她因為和白人殖民者一起戰(zhàn)勝了一次極大的饑荒而成為了征服者;威廉以及所有戰(zhàn)斗中的白人都成了饑荒的征服者與土著的保護者。總共有八個災(zāi)區(qū),受災(zāi)人數(shù)龐大,而救災(zāi)白人寥寥。每個人都是超負荷運轉(zhuǎn),任勞任怨。災(zāi)難來襲之時,白人殖民者斯科特(Scott)沒有想到印度人自己的愚昧無知竟然成了救災(zāi)的一大障礙。救災(zāi)糧是小麥、黍米、大麥,然而災(zāi)區(qū)人民主食是大米?!八麄兂橙轮竺住斔麄儼l(fā)現(xiàn)沒有大米時,四散開哭去了”[12]213-4。無論怎么勸說都無濟于事,一邊是大量的救災(zāi)糧派不上用場,一邊是災(zāi)民沒有糧食一天天死亡。作為權(quán)宜之計,斯科特命人抓來山羊,喂食上好的谷物。幾天后山羊產(chǎn)奶,奶水用來喂食饑荒中瀕臨死亡的嬰兒。母親們看到孩子有救了,勉強“進食些奇怪的食物”[12]216。這是個“荒誕”(absurd)[12]216的場面,這種荒誕折射出了印度人的進化狀態(tài)與愚昧無知,也反映出了殖民者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拯救保護印度人。威廉不算殖民者,她只是前來投靠哥哥的一位殖民者家屬。災(zāi)荒當前,威廉毅然承擔起白人的責任,與救災(zāi)總指揮的妻子吉姆夫人一同收養(yǎng)瀕臨死亡的嬰兒。在這一次救災(zāi)戰(zhàn)役中,有三位白人累死。吉卜林只有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三個嚴重不稱職的人死了,他們的位置由更稱職的人接替了”[12]219。在吉卜林的殖民話語體系中,殖民者的本來就是來奉獻的,只要是為了印度人的利益,犧牲是正常的。吉卜林的作品中一再地出現(xiàn)饑荒與白人引領(lǐng)戰(zhàn)勝饑荒的書寫,戰(zhàn)勝饑荒成為白人保護印度人的注腳之一。

      在吉卜林的殖民話語體系中,白人所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就是疾病。白人不但要自己對抗疾病,還要幫助印度人對抗疾病。許多白人如果不來到印度殖民,就不會患上諸如高燒與霍亂等的疾病,不會因此而喪命。吉卜林似乎暗示,白人來到印度,患上這些疾病,并最終死亡,都是為了印度人,都是為了保護印度人。

      在《娶個異教徒》(Yoked with an Unbeliever)中有這么一句話:“眾所周知,印度均分為叢林、老虎、眼鏡蛇、霍亂與印度人”[13]35?;魜y常常在印度肆虐。要保護印度人,英國殖民者不得不與霍亂做長期的斗爭?!段唇?jīng)教堂見證》中一場霍亂瘟疫襲擊了幾十萬的神殿朝拜者?!霸S多人在他們神靈的腳下喪命;其他人在這方土地上四處逃散,傳播瘟疫。瘟疫于是重擊一座城池,一天致死兩百人?!保?]261災(zāi)民在車站等地聚集,尸橫遍地。印度人不知道如何控制瘟疫。殖民者奉命救災(zāi)?;纛D雖然沒有戰(zhàn)斗在救災(zāi)的最前線,他每天有13 個小時在辦公室待命,隨時準備出發(fā)接替救災(zāi)工作中陣亡的白人殖民者。印度太龐大了,殖民者人數(shù)有限,時常是一個地區(qū)有難,很多地區(qū)的殖民者增援。在《口述》(By Word of Mouth)中,身在旁遮普的醫(yī)生都莫伊(Dumoise)即將啟程前往別處工作,突然間接到電報去往努迪亞(Nuddea)支援霍亂災(zāi)區(qū),11 天后就死了。[14]323-324除了霍亂,殖民者還必須與高燒等其它疾病斗爭,以保護當?shù)赝林?/p>

      殖民者除了跟災(zāi)荒、疾病等斗爭以保護當?shù)赜《热艘酝?,還運用文明的法律武器跟印度的野蠻習(xí)俗作斗爭,從而保護印度人。如果產(chǎn)生沖突,野蠻的印度人常常會想方設(shè)法置人死地,這是文明的英國殖民者所不允許的。英國人常常運用法律的武器組織這種非法的殺戮,從而保護印度人的人身安全。在故事《楠加·多拉》(Namgay Doola)中,身處喜馬拉雅山區(qū)王國的楠加拒絕向國王納稅,國王忌憚英國人的法律規(guī)定不敢殺他。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教派之間相互仇恨,因此常常產(chǎn)生教派沖突。白人殖民統(tǒng)治的另一個重要任務(wù)就是阻止、處置教派沖突,保護印度人。吉卜林作品中出現(xiàn)的多次教派沖突中,都由殖民者成功處置平息?!秴擦种畷分械睦呛⒚窭?Mowgli)與群獸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毛格里是人類,是文明進步的代表,群獸是野蠻的代表。(在人類世界里,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是文明進步的,殖民地人民則是野蠻的。毛格里雖然是印度人,在人類世界里,他是野蠻的,但是在叢林世界里他無疑是進步文明的代表。)毛格里的使命不是將叢林文明化,是賦予叢林以和平的秩序,保護群獸免受諸如老虎等邪惡勢力的攻擊。

      小結(jié)

      在吉卜林的殖民話語體系中,存在著文明的殖民者與野蠻的土著。殖民者不應(yīng)該急于強制性傳播文明,應(yīng)該明白土著的進化狀態(tài),并且意識到土著的文明化過程需要內(nèi)在的動力。殖民者應(yīng)當擔當起“窮苦人的保護者”的角色,保護土著免受災(zāi)荒疾病等的折磨,用文明的方式保護野蠻的土著,盡量讓他們過上美好的生活。

      [1]約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M].黃雨石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2.

      [2]柏林會議:[EB/OL].(2013-03-30)[2014-04-25].http://kasieconomics.com/2013/03/30/scramble-for-africa-berlin-conference-of-1884-1885-to-divide-africa/

      [3]Kipling,Rudyard.“The Man Who Was“.Mine Own People[M].New York:United State Book Company,1891.

      [4]Kipling,Rudyard.Naulahka [M].New York:Doubleday&McClure Company,1899.

      [5]Spencer,Herbert.Recent Discussion in Science,Philosophy,and Morals[M].New York:D.Appleton and Company,1871.

      [6]Kipling,Rudyard.“The Conversion of Aurelian McGoggin“ Plain Tales from the Hills[M].London:Macmillan and Co.,Limited,1899.

      [7]Kipling,Rudyard.“The Recrudescence of Imray“.Mine Own People[M].New York:United State Book Company,1891.

      [8]Kipling,Rudyard.“Without Benefit of Clergy“.Mine Own People[M].New York:United State Book Company,1891.

      [9]Kipling,Rudyard..The Eyes of Asia[M].New York:Doubleday,Page & Company,1918.

      [10]Kipling,Rudyard.Soldiers Three,The Story of the Gadsbys,In Black and Whit[M].New York:Doubleday & McClture Company,1899.

      [11]Kipling,Rudyard.Rudyard Kipling's Verse [M].New York:Doubleday,Page & Company,1922.

      [12]Kipling,Rudyard.“William the Conqueror“.The Day's Work[M].New York::Doubleday & McClture Company,1899.

      [13]Kipling,Rudyard.“Yoked with the Unbeliever“.Plain Tales from the Hills [M].London:Macmillan and Co.,Limited,1899.

      [14]Kipling,Rudyard.“By Word of Mouth“.Plain Tales from the Hills[M].London:Macmillan and Co.,Limited,1899.

      猜你喜歡
      吉卜林殖民者土著
      徹底改變殖民者和原住民關(guān)系的那一刻 精讀
      英語文摘(2022年6期)2022-07-23 05:46:12
      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吉卜林旅法著名插畫師瞿瀾
      幽默大師(2020年5期)2020-06-22 08:19:34
      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吉卜林旅法著名插畫師瞿瀾
      幽默大師(2019年10期)2019-10-17 02:09:28
      土著節(jié)
      誤闖土著部落
      如果
      吉卜林的《叢林之書》
      走近土著
      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
      英國殖民者曾食人“求生”
      安平县| 象州县| 喀喇| 嘉兴市| 府谷县| 永胜县| 郓城县| 龙胜| 汾西县| 旌德县| 石门县| 甘谷县| 抚州市| 内乡县| 连州市| 华池县| 洛隆县| 和平县| 仲巴县| 新野县| 凌源市| 江津市| 阳泉市| 林口县| 固镇县| 开阳县| 灌南县| 晋城| 噶尔县| 年辖:市辖区| 平邑县| 咸宁市| 治多县| 盘山县| 安阳县| 吉安县| 新竹县| 呼伦贝尔市| 岳池县| 正宁县|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