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鳳
摘 要: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依托,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抓手。本文在闡述了閱讀教學立足文本,回歸文本意義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立足文本實現(xiàn)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閱讀;文本;意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083-01
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依托,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抓手,體現(xiàn)了教材編寫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是語文課程目標的外化,是師生活動的最主要材料。然而,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脫離文本、“去文本”化的傾向,致使閱讀教學偏離了語文的軌道,缺失了“語文狀態(tài)”,學生也缺乏對文本真正的感同身受,進入不了文本所描繪的真摯豐富的情感世界。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必須回歸文本、尊重文本,凸顯文本的審美特性,以文本為核心,引領學生以多元姿態(tài)走進文本,對文本的語言、思想、情感、內涵等方面內容進行多層次的自主理解和感悟。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文本的育人功能,閱讀教學才能回歸本真,切實提高閱讀教學實效。
一、閱讀教學立足文本,回歸文本的意義
1、有助于學生了解文本的內涵
理解與建構文本內涵,不僅是閱讀文本的要務,也是學生的文化建構、精神建構與人格建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只有只有通過閱讀,才能感受和理解文本及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發(fā)現(xiàn)并概括作品的美感因素,促使學生走進文本深處,與作者對話,豐富和深化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主動并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文本意義。
2、有助于揭示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作者的寫作意圖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全文的主旨。只有深入走進文本,學生才能從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題和情感傾向中去認識人物形象的意義和作用或事物形象的描繪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
3、有助于文本意義的自我建構
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然會自我生成對文本真實的體驗,并自覺地移情內化,感悟、積累,從而使學生從性情陶冶、思想建構上體驗到豐厚的“文本人生”,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自我建構起對文本的意義理解。
二、立足文本,實現(xiàn)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
1、本色閱讀,進入角色,引發(fā)情感共鳴
語文教學是包含豐富的情感活動的過程,課堂閱讀可以幫助學生達到讀書的情感體驗。因此,應把閱讀教學的著力點投放到學生的本色閱讀,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并引導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情感體驗融合到語言文字上去理解、想象、抒懷,使學生領悟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培養(yǎng)他們對語言文字所傳達的思想、情操的敏銳感受力。
如,莫懷戚《散步》是一篇描寫家庭生活的散文。字里行間,流淌著真情,閃爍著理性,抒發(fā)著感悟,表現(xiàn)一家三代人之間的和美與溫馨。因此,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美美地讀,進入散文中描繪的優(yōu)美情境之中,文中那一縷誠摯的愛,一絲溫暖的情便如涓涓小溪流進了學生的心田,使學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人情之美,體味三代人互相體諒、互相摯愛的樸實純真的親情。
2、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思維,提高其理解力
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接受和理解課文文字所達的信息,不論感性的還是理性的,只有進入情境,才能正理解和領會。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文本的內容和特點,創(chuàng)設一個能激活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激發(fā)、喚醒學生的情感以及內在的求知欲、好奇心,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走進文本,實現(xiàn)有效地對話。
如,在教學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中描寫的濟南冬天下山上小雪的情景一段時,我提出了以下問題:(1)對這段文字進行詩意的“畫面命名”;(2)找出像線索一樣貫穿全文的一個字;(3)用“劃分”表現(xiàn)你讀懂了這段文字精美的結構;(4)說說“頂”字為什么用得好;(5)哪幾個字最有助于朗讀時表達的感情;(6)還可以說說你發(fā)現(xiàn)的這段文字的一個美妙之處,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使學生在與學生、與文本的多向互動中,深刻理解、領悟文本內涵。
3、品詞析句,感受語言,培養(yǎng)人文精神
那些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之所以能使人愛讀而流傳不衰,不僅因其語言美,更重要的是從語言文字中流露著作者熾熱的情感,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精深的人文精神。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借助文本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詞語、一句句精妙的句子,品讀賞析,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清晰、豐富、敏銳的語感品質,而且能使學生透過文字符號,體會到作者的情思、情愫和情懷。
4、以寫促讀,放飛思維,有效超越文本
葉圣陶先生說過:“讀與寫關系密切,善讀必易于達到善寫,善寫亦有裨于善讀。因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材文本的典型優(yōu)勢,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自然鏈接、有機交融,進行大膽表達自己獨特的、有個性的、有創(chuàng)意的感受和見解,不僅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而且能促進學生更深度理解文本內涵,有效超越文本,創(chuàng)新文本意義。
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提出:假如菲利普一家在船上遇到的于勒不是窮水手,而是——,菲利普夫婦會怎癢?讓學生發(fā)揮合理的想象力,完成對課文內容進行改寫的寫作訓練。這樣,學生們的思路被打開了,紛紛頗有興趣地拿起筆來寫,根據(jù)自己的想象來完成情節(jié)構造。這樣讀寫結合,不僅促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加深,而且啟迪思維,促進多元化的解讀,豐富了文本內涵。
立足文本,回歸文本,閱讀教學才能回歸本真,才能真正發(fā)揮文學作品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實事求是的進入語文境界,達到最佳閱讀效果,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高效。
參考文獻:
[1] 付銅鏈.淺談語文文本的閱讀.東方青年(教師),2011.3.
[2] 張小玲.依托文本,讓語文閱讀教學回歸原點.基礎教育研究,201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