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張艷霞
“老先進”原名張明長,是濮陽縣電業(yè)局慶祖供電所的一名農(nóng)電工,今年52歲。當了30多年的電工的他,年年被推選為先進,沒有一年落下,同事送代號“老先進”。
6月9日,天剛蒙蒙亮,“老先進”就和兒子張子孝去地里排隊等收割機。張明長家有6畝麥子,今天所里給他放假回家收麥子,子孝在山西干裝修,一天收入幾百塊,為了支持父親的工作,硬是請假回來收麥子。
7點左右,再有兩戶就輪到張明長家收麥了,他的手機鈴聲歡快地響起:“三哥啊(張明長在家排行老三),我是榆林頭的張朝喜,我在村東頭澆地,水泵不出水了,你快來給看看吧,好幾家都排隊等著呢!”進入麥收時節(jié)后,濮陽地區(qū)天氣干旱,缺少雨水,老百姓收完麥種上秋苗后都排隊等著澆地。張明長知道大家都著急,于是騎上摩托車就往榆林頭村趕。到地方經(jīng)過一番查找,發(fā)現(xiàn)線路沒問題,是水泵壞了。
往回趕的路上,張明長碰到了同村的張書明老人?!懊鏖L,我家的兩盞燈不亮了,你有空了給修修吧。”張書明今年70多歲了,和老伴兒一起生活,兒女長年在外打工。張明長時常主動去他家檢查線路,有時還主動墊付電費。想到燈不亮給老人帶來的不便,張明長就立刻前去維修。維修時,他又接到同村張書銘的電話,著急澆地的他怎么都刷不上卡。就這樣走走停停,從榆林頭村到他家所在的付將營村就幾里路,他卻走了好幾個小時,一天里來來回回服務(wù)了十幾家。
等到張明長和兒子將麥子收回家時,已是夜里12點多。凌晨一點鐘,他的手機再次響起,是客戶張懷倫打來的,說雞棚里沒電了。剛睡下的張明長迅速起床,挎上工具包出了門。由他負責的300多家客戶都在他心里,張懷倫的雞棚里養(yǎng)了6000多只雞,照明、飲水和降溫全靠電,一旦停電時間過長將會造成很大損失。聽著他急促的腳步聲,妻子心疼地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