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均中
(鹽亭縣政協(xié)文史委,四川 鹽亭 621600)
嫘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她功高日月,德配黃帝。嫘祖為西陵部落首領時教民養(yǎng)蠶,抽絲編絹制衣,她為了把絲綢技術傳遍九州,毅然決然與軒轅實現(xiàn)聯(lián)盟聯(lián)姻,首開了族外通婚之先河,實現(xiàn)了中華萬邦一統(tǒng)。嫘祖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結(jié)束了先民夏則樹葉冬則獸皮的蠻荒時代,開啟了光輝的絲綢文明新篇章,促進了人類的衣著文明,使中華文明邁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嫘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發(fā)明家、和平的使者、巾幗的典范。衣被天下,絲美全球。嫘祖歷來受到各族人民的無限崇拜。嫘祖誕生在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zhèn),鹽亭人民歷來祭祀嫘祖,到處建廟塑像,形成了舞蠶龍、提燈籠轉(zhuǎn)山會、獻紅鞋等民俗文化,世代相傳。現(xiàn)將鹽亭嫘祖勝跡景觀逐一介紹。
天祿觀
天祿觀位于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zhèn)龍翔山上。相傳,黃帝來西陵與嫘祖實現(xiàn)聯(lián)盟聯(lián)姻途經(jīng)龍翔山時,只見群龍起舞,騰空相迎。隨后,黃帝命倉頡在啟文山造字,黃帝在籍田壩親耕等,黃帝曾說“神仙有天庭,人間有西陵”。龍翔伴天祿。天祿觀始建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庚辰 (公元440年)年間,先民為了紀念祭祀中華始祖嫘軒,由道家信徒興建設壇祈神,因為嫘祖在鹽亭金雞吉樹坡發(fā)現(xiàn)天蟲,始蠶興衣,衣被天下,澤福后世,絲綢又是天賜福祿給人間的寶物,便取名為天祿觀。
天祿觀四周的古西陵部落,屬于深淺丘陵,林木茂盛,氣候溫和,沃野千里, “宜桑之土既蠶”。天祿觀下面是東關縣舊址。明代《重修天祿觀》碑云: “東關,唐宋故邑也,龍翔山之天祿觀,故邑勝地也”。1947年春,四川軍閥楊森游天祿觀興致勃勃揮毫題詩:“東光配青龍,佛掌聳云中;鳳祖風雷激,天祿傲蒼穹”。楊森命令道長吳益春大興土木,復建天祿觀,內(nèi)塑有伏羲、神農(nóng)、軒轅、嫘祖、老君、岐伯、華佗、王清源應靈真人等諸多神像。文革中當?shù)卣ń鹦墙z廠,撤了天祿觀前殿、中殿。龍翔天祿,歷代名觀,朝圣信眾來自四面八方。1991年10月,鹽亭縣人民政府旅游辦出文件批準天祿觀為“嫘祖文化宮”,在原信徒皮幫德、吳永信、王興江、王明遠。王琪章、彭德緒、黃澤燮及山下廣大信眾的共同努力下,捐資投勞,積極修復了嫘祖堂、三皇殿、天祿觀、先蠶牌坊、先蠶塔及嫘祖文物書畫展館等建筑,畫棟雕梁,古色古香,嫘祖軒轅及道家神像活靈活現(xiàn),儒釋道和諧三教,靈威大顯,信眾如云。共投入資金500余萬元。在嫘祖文化宮里四川鹽亭嫘祖文化研究會與市、縣、鎮(zhèn)領導,成功地接待了海外僑胞及中央貴賓,她為四川鹽亭嫘祖文化勝利發(fā)崛起到了奠基作用。天賜福祿給人間永享太平,嫘祖發(fā)明始蠶興衣萬古流芳。在道家信眾共同努力下,天祿觀逐漸完善,修通上山道路,功能齊備。于2011年經(jīng)鹽亭縣人民政府民宗局批準為道教宮觀對外開放。正是:破天荒教民養(yǎng)蠶功德無量垂萬代,開源頭為人作嫁黃恩浩蕩照千秋。孝子從嫘祖算起尋根可謂遠也,賢孫從遠方歸來認祖不亦樂乎。
絲姑廟
絲姑廟位于四川省鹽亭縣黃甸鎮(zhèn)永寧村的功梓山上。她是一座祭祀嫘祖軒轅的古廟。功梓山鐘靈毓秀,百花爭艷,風景宜人。據(jù)當?shù)刂防先嘶貞洠夥徘暗慕z姑廟香火旺盛。廟中有塊碑記載:“明正德九年重修絲姑廟”?,F(xiàn)在的絲姑廟是當?shù)厝罕娪?991年在舊址上新修的,首事者劉麗華、劉云林、劉永貴、劉先鋒、任乾坤、文加福等愛鄉(xiāng)敬祖人士捐資數(shù)十萬元。絲姑廟敬塑了嫘祖軒轅神像,還塑有儒、釋、道三教的神像,分別為五個殿堂,絲姑廟為前殿,后有三教圣殿,先蠶樓,先蠶牌坊,嫘軒大殿。廟宇恢宏,飛檐翹角,神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香火旺盛。她內(nèi)涵嫘祖文化的地緣性、科學性、群眾性。絲姑廟門前有“創(chuàng)蠶業(yè)功于百姓,始衣衫福載萬民”的對聯(lián)。三教拜嫘軒,萬國仰中華。儒釋道和諧三教,天地人自然一家的理念得到充分體現(xiàn)。當?shù)匦疟姵闪⒘死夏昕禈穼W校宣傳隊,把宣傳黨的惠民政策與宣傳嫘祖文化結(jié)合起來,節(jié)假日或先蠶節(jié)、酬蠶節(jié)人們都要開展具有民風民俗特色的祭祀嫘軒典禮,進行歌舞表演,吸引四面八方的群眾。民俗祭嫘軒舉行三叩九拜,三獻大禮,祭禮規(guī)范,具有無窮魅力。四川省政協(xié)、四川省老齡委、深圳市鹽亭同鄉(xiāng)聯(lián)誼會、四川省嫘祖與蜀錦研究中心的相關領導參觀后題詞勉勵。綿陽日報、綿陽電視臺進行專題報道,綿陽市政協(xié)組織的視察組認為絲姑廟已經(jīng)成為該村新農(nóng)村文化建設的亮點工程,前景十分廣闊。
嫘軒宮
嫘軒宮位于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zhèn)嫘祖村的青龍山上。相傳,帝顓頊在此為先民祭祀嫘祖軒轅而建造行宮,歷來香火旺盛。據(jù)唐 (733年)李白之師趙蕤撰《嫘祖圣地》碑記載:“憶宮史據(jù)前碑所志,補建于蜀王之先祖蠶叢,后文翁治蜀大加闊筑。”其時嫘軒宮有五重大殿,塑有126尊神像,屬于一座比較完整的中國絲綢紀念館?!皩m之前殿為嫘祖殿,敬塑嫘祖,馬頭娘婉窳,寓氏公主三尊圣像。宮之左右各一長廊,上具桑林殿,育蠶殿,烘繭殿,抽絲殿,編絹殿,制衣殿”。其后宋、元、明、清嫘軒宮曾遭受兵燹或火災,代有興廢。1994年嫘祖村村民黃林等在舊址上挖掘出宋代石刻對聯(lián): “經(jīng)綸漫中外,文衡貫古今”。民國時期,嫘軒宮已經(jīng)改名為嫘軒殿。以祭祀嫘祖軒轅為主兼辦成了私塾。民國24年曾在嫘軒殿讀書后又在這里教書的衡全三、何德川老師回憶,他們每年清明節(jié)都要帶領學生為嫘祖掃墓,還教學生書寫《嫘祖圣地》碑文,鼓勵學生寫詩填詞,有一首: “南鄉(xiāng)子.祭祖的范文: “自古圣賢州,郁郁蔥蔥佳氣浮,五千年前絲綢茂。萬國衣冠爭頌優(yōu)。并力屠蚩尤,一統(tǒng)中原建神州。嫘祖炎黃都該拜,叩頭,沒有源頭水怎流”被傳了下來。當時的嫘軒殿正門上有楹聯(lián)“功高日月德配黃帝,氣壯山河御駕青龍”。橫額為“咸元贊化”。殿左右門上各有一副對聯(lián)。左邊門上的楹聯(lián)為“德啟三王,化干戈為玉帛;功高五帝,養(yǎng)天蟲以吐經(jīng)綸?!庇议T上那副對聯(lián)為“圣地名山,左右青龍白虎;絲絹蠶繭,來自嫘祖元妃”。臺上還塑有嫘祖、軒轅、神農(nóng)、伏羲四尊圣像。解放后嫘軒宮被人們撤除。1989年當?shù)厝嗣袢罕娫诮夥潘枷耄瑢嵤虑笫堑墓廨x思想指引下,自覺捐資投勞自力更生修復嫘軒宮,公開進行祭祀嫘祖軒轅活動,香火不斷。在王映維、王仕奎、王金松、胥樹沛、王金煥等首事者的領導下,嫘軒宮煥然一新,廟宇恢弘,敬塑了31尊神像,四時舉行祭拜嫘祖軒轅的儀式,還進行唱川劇及民間文藝表演,這里已經(jīng)成為人們愛祖愛鄉(xiāng)一處民俗文化圣地,獨具魅力。正是:嫘軒傳一脈,炎黃萬代崇。(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