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文
(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zhèn)衛(wèi)生院中醫(yī)科,湖北 通山 437632)
活血通絡定痛湯治療偏頭痛40例觀察
陳新文
(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zhèn)衛(wèi)生院中醫(yī)科,湖北 通山 437632)
目的:觀察活血通絡定痛湯治療偏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80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用活血通絡定痛湯加減,對照組用西比靈片、谷維素片、維生素B1片,兩組均10天為一療程,共3個療程。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2.5%,對照組72.5%,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活血通絡定痛湯治療偏頭痛療效較好。
活血通絡定痛湯;偏頭痛;對照治療觀察
近年來,筆者自擬活血通絡止痛湯加減治療偏頭痛療效較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05年至2013年收治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10例,女30例;年齡30~72歲,平均54.8歲;病程6個月~18年,平均8.5年;肝陽上亢14例,痰濁上擾10例,瘀血阻絡9例,肝腎虧虛7例。對照組男12例,女28例;年齡31~74歲,平均年齡55.2歲;病程9個月~20年,平均8.9年;肝陽上亢16例,痰濁上擾11例,瘀血阻絡8例,肝腎虧虛4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按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xié)作組制訂的“頭風病癥候診斷標準”[1]。起病突然,逐漸加重,反復發(fā)作,痛止如常。頭痛的部位多為額顳、前額、巔頂或左或右輾轉發(fā)作,頭痛的性質(zhì)多為跳痛、刺痛、脹痛、隱痛或頭痛如裂,時間多為數(shù)分鐘或數(shù)小時甚至數(shù)日。頭痛劇烈時可伴有惡心嘔吐、畏寒畏聲等。
排除標準:排除腦部腫瘤、炎癥,急性腦血管病,顱內(nèi)高壓及高血壓病,癲癇性頭痛,青光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外傷等疾病引起的頭痛。
治療組用活血通絡定痛湯加減。當歸15g,天麻10g,川芎20g,白芍15g,地龍10g,生地黃15g,桃仁10g,紅花10g,延胡索10g,蜈蚣2條。肝陽上亢加鉤藤15g(后下),石決明25g,夏枯草10g,黃芩10g;痰濁上擾加半夏10g,蒼術10g,白術10g,陳皮10g;瘀血阻絡加白芷10g,牛膝12g;肝腎虧虛加山茱萸10g,山藥15g,枸杞子10g,女貞子10g,遠志10g,雞血藤15g,酸棗仁10g。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
對照組用西比靈10mg、每晚1次口服,谷維素10mg、每日3次口服,維生素B120mg、每日3次口服。
兩組均10天為一療程,治療3個療程。
治愈:頭痛及伴隨癥狀全部消失,半年內(nèi)無復發(fā)。顯效:頭痛及伴隨癥狀基本消失,偶有發(fā)作但程度較輕。好轉:頭痛較治療前有所減輕,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持續(xù)時間縮短。無效:癥狀無改善。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治療組治愈12例,顯效8例,有效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對照組治愈4例,顯效12例,有效13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2.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頭痛病因不外外感與內(nèi)傷兩大類。頭為“諸陽之會”,又為“髓海所在”,因其位高屬陽,故風邪與火邪最易引起頭痛。另又因臟腑虛弱,清氣不升,或風冷侵襲,陽氣郁滯,均能導致頭痛[2]。外感之頭痛以風邪挾寒或熱或濕上犯巔頂,阻礙脈絡而致頭痛。內(nèi)傷頭痛多與肝、脾、腎有關,如肝陽上亢,上擾巔頂;脾失健運,痰濕內(nèi)生,上擾清竅;腎精久虧,腦髓空虛,清陽不展等均可發(fā)為頭痛。有學者認為,久病必虛,久病必瘀,其病理機制為久病正氣虧虛,脈絡瘀阻,氣虛瘀滯,因瘀致痛。即氣虛為本,血瘀為標[3]。
活血通絡定痛湯方中四物湯養(yǎng)血活血,天麻、地龍、蜈蚣熄風通絡止痛,桃仁、紅花活血行血,延胡索活血行血止痛,鉤藤、石決明平肝潛陽熄風,白術、蒼術、半夏、陳皮袪痰化濁,白芷引藥上行直達病所,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遠志袪痰開竅,山藥、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雞血藤滋腎陰、補血養(yǎng)血。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絡止痛之功。因此活血通絡止痛湯治療偏頭痛有較好效果。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xié)作組.頭風病證候診斷標準[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7,20(4):48-48.
[2] 張伯臾.中醫(yī)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426-439.
[3] 鄭成榮.益氣活血通竅湯治療氣虛血瘀型頭痛8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0,32(1):23.
R255.972
B
1004-2814(2014)06-0491-01
2014-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