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嫄
(清華大學 中文系,北京 100084)
《中華正音(騎著一匹)》(以下簡稱《中華正音》)屬于域外漢語文獻中的朝鮮漢語教科書系列,主要記述了朝鮮商人在運輸貨物至北京的路上與中國商人、客店老板、車店主等人的對話內(nèi)容。
以《中華正音》為題的朝鮮漢語教科書,現(xiàn)已知有五種不同的版本。五種本子內(nèi)容大致相同,但在語言表達、文字使用及篇幅上存在差異。關于五種版本之間關系,汪維輝先生已有考述,茲不贅述。[1]韓國順天大學圖書館所藏屬于其中的一種,全書近20000字,首尾完整,字跡清晰。其成書時代,從該抄本末尾處“歲在青猴卯月念八日終謄”看,至遲在道光四年(1824年)二月二十八日已成書。作者應該是一位精通漢語的朝鮮人士。該書經(jīng)汪維輝先生、樸在淵先生等中韓學者合作整理,收錄于201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xù)編》中。
《中華正音》語言帶有明顯的東北方言色彩,這已是許多學者的共識。[2]書中有大量目前依然“活著”的東北方言詞語。如“講主”的“規(guī)矩、注重、商量、講定”等義,“各人”的“自己”義等。
近年來,朝鮮漢語教科書逐步引起了漢語史學者的重視,圍繞《老乞大》、《樸通事》、《訓世評話》、《華音啟蒙》、《你呢貴姓》和《學清》的詞匯、語法、文字等,出現(xiàn)了一批研究成果。《中華正音》的其他四種抄本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汪維輝先生《一種新發(fā)現(xiàn)的朝鮮時代漢語會話書——〈騎著一匹〉》[2],以宏闊的視角,全面揭示了韓國中央大學圖書館藏本的語言特征、詞語、語法和文字研究價值。此外,殷曉杰《試論〈騎著一匹〉的語料價值》[3]、鄭興鳳《〈騎著一匹〉方言詞匯研究》[4]也分別從文字、詞匯、語法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但目前尚未見到對韓國順天大學圖書館藏本《中華正音》研究的專題性文獻。因此。本文擬在前輩時賢研究的基礎上,對韓國順天大學圖書館藏本的詞語進行初步的探討,以揭示其所蘊含的漢語詞匯史研究價值。
本文引例據(jù)2011年中華書局出版汪維輝等《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xù)編》,引例后括號中數(shù)字表示該書的頁碼。
【筍雞】
這都不是當年的筍雞,都是抱卵的老母雞。(62)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騎著一匹》對應處作“孫雞”。但無論是“筍雞”還是“孫雞”都極其罕見。文獻中有“孫枝”一詞,如唐元稹《桐花詩序》:“及今六年,詔許西歸,去時桐樹上孫枝已拱矣?!彼翁K軾《次韻子由送千之侄》:“江上松楠深復深,滿山風雨作龍吟。年來老干都生菌,下有孫枝欲出林。”試比較“孫枝”和“孫雞”,這里的“孫”意思是相同的?!皩O枝”,《漢語大詞典》釋為:“從樹干上長出的新枝?!盵5]據(jù)此可證,“孫雞”指當年新出生的雞。這個詞,汪維輝先生釋為“子雞”,殷曉杰釋為“新雞”,但都未加考釋,今特補充其得義之由。
【打候】
1.咱們齊打胡哩只是 挪(張羅)車,趕車的趕車,扶著的扶著,打候胃(冒)一點筋(勁),給牲口生力。(53)
2.這個咳用你呢說嗎?自然是打候幫々才過得嶺。(54)
3.你們太爺們打侯商量著,給車戶家講主一點,不教車戶家吃虧咧,就不輕太爺們的恩典哪。(51)
“打候”這個詞不好理解。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騎著一匹》本對應的兩處均寫作“打胡”。
我們注意到,《中華正音》中有“齊打胡里”或“齊打胡哩”一詞。如:
4.惱幾個月的功夫,人家的票滿日子咧,各處項(行)家鋪家東南西北商(上)的,齊打胡哩只往他推銀子……這是該怎嗎的呢?(34)
5.展柜的一看他們作不成的光景,各人心里發(fā)煩,請旁邊閑人們齊打胡哩勸他們兩頭含糊著,上下更不言語。(36)
6.那嗎王伙計,你呢把這個套的幾個馬解下來,給他們并著拉,齊打胡哩一齊胃(冒)一點筋(勁),往前拉々,就卻不完咧嗎?(56)
試比較例1與例6,一作“打候”,一作“齊打胡哩”,兩詞意義是完全相同的。可見,“齊打胡哩”是“打胡”的擴展形式。
綜合上述六例,我們認為,“打候”、“打胡”、“齊打胡哩(里)”的意義即是北方官話中常說的“大伙兒”一詞。以“大伙兒”解釋以上六例,文通義順。
【遞樓】
這些個雞大小都不得一般,隨你呢隨手遞樓瞧著調(diào)(挑)罷。(63)
“遞樓”似為“提溜”的記音,即“提著”的意思?!缎咽酪鼍墏鳌返?7回:“那回回婆從里頭提溜著艾前川一領紫花布表月白綾吊邊的一領羊皮襖子,丟給那覓漢?!眳亲婀?《闖江湖》第三幕:“我們把這兩個壞蛋給提溜來啦!”比較其中的“遞樓”與“提溜”,意義相同?!半S你呢隨手遞樓瞧著調(diào)(挑)罷”,即是說:你可以把雞提起來任意挑選。
【帽客】
1.除咧這兩種貨,別的項(行)[市]哺哩都腐。所以門上的帽客都在那里白誤好些個日子。(33)
2.他們帽客這塘(趟)往邊門口帶來的帽包是擃(弄)具擃(弄)多少???(38)
“帽客”這個詞極為罕見。殷曉杰釋為“店員、雇傭勞動者”,這樣的解釋似是而不準確。因為店員、雇傭勞動者所做的活計很多。帽客,按照我們的理解,應該是指依附于大的商家、從事低價買進高價售出的商販。
【逢】
那個馬,我想著昨個過嶺的時候,巖子上逢著腿子,不是擲(跌)倒的緣故罷必是?(65)
整理者對其中“逢”字未加說明,我們認為,這個“逢”字作本字講是不通的,似為“碰”字的記音字?!皫r子上逢著腿子”,即是說,在山巖石上把腿碰傷了。
【記聲】
1.你一個到底不記聲兒,莫不了的今個又是那嗎打盹。(57)
2.你一個妝不記聲兒,那不是不肯教存我們的意思嗎?(58)
3.二來車戶家沿道遭他(糟蹋)牲口,我們記聲兒給車戶家借牲口套車,只怕底些留咧(例)。(67)
4.各人要不記聲兒吧,這是小(少)不得的:要挪(張羅)些罷,一點不隨心。(67)
“記聲”,即吱聲,是出聲、說話的意思。這是個官話方言區(qū)的詞,《漢語方言大詞典》列舉了東北官話、北京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五個點。[6]這個詞殷曉杰、鄭興鳳中已有解釋。殷曉杰將“記聲”解釋為“記得”,鄭興鳳解釋為“吱聲”,從上述用例,結合東北方言語音來看,解釋為“記得”不妥,應該解釋為“吱聲”?!稘h語大詞典》收錄了“吱聲”,所舉的書證是現(xiàn)代作家草明《乘風破浪》和高玉寶《高玉寶》,可見這個詞是晚清、近代才出現(xiàn)的。
【空】
《中華正音》中有一組以“空”為構詞語素的詞,很有意思。各舉一例:
1.空飯:我們沒有弄別的好茶飯,就是空飯罷子,敬你一頓,就算是阿哥給我們的臉。(43)
2.空草:趕到半夜里,你別推小子們,親手摘鞍子,解韁繩,教他打滾,打滾幾沒乚,回來絟得槽子上,先別打嚼子,撮一點空草喂他,吃咧好一候再打咧嚼子,隨他在哪嗎吃都是得。(49)
3.空茶:阿哥你呢一下馬先找我們家里來,連一碗空茶也不哈咧,又是往那里去呢?(43)
4.空湯:那嗎找一個大盆連空湯都盛出來,把那個雞不用裁開,拿正(整)個的給我們斷(端)來罷。(69)
這些“空”,語義上相同,語用上大致可分為兩類。
從語義上看,“空”本來的意義是“空虛,中無所有?!比纭豆茏印の遢o》:“公法行而私曲止,倉廩實而囹圄空?!敝泄艜r期引申出副詞的用法,表示“只、僅”。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作魚鲊》:“淡則更以鹽和糝,咸則空下糝。”“空下糝”,即不下“鹽”只放“糝”。到唐代又引申出形容詞的用法?!吨腥A正音》中的“空”即包含副詞與形容詞兩種用法。我們說“請你吃飯”,這個“飯”,不會僅指米飯,還應該包含菜肴?!吨腥A正音》中的“空飯”,意思是,只有米飯沒有菜肴(當然是指沒有好的菜肴,不是僅僅是米飯的,這一點涉及到語用,下文說)?!翱诊垺币辉~,唐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王梵志詩:“空飯手拈鹽,亦勝設酒肉?!边@里的“空飯”,指無菜肴佐食的飯?!安荨敝干诔缘牟萘?,不僅僅有草,還有豆子、麥麩等?!吨腥A正音》中的“空草”,意思是只有“草”而無豆子、麥麩等“料”。“空草”一詞,《漢語大詞典》收錄了,但書證為1944年《解放日報》中例,時代太晚,因為100年前的《中華正音》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再說“空茶”,現(xiàn)代人喝茶,就僅僅是泡一杯茶來喝,古代人不一樣,喝茶時一般要配上一些糕點,所以糕點又叫“茶食”,即喝茶時吃的食品。如果僅僅喝茶而不吃糕點,就叫“空茶”?!吨腥A正音》中的“空茶”即是此義。這個詞五代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日本訪華僧人的著作中。“空湯”,指沒有肉等的湯,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說的“清湯”。
從語用上看,這幾個詞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表謙遜,如“空飯”和“空茶”,顯然不會僅僅是吃米飯、喝清茶的,這不過是邀請客人時的一種客氣話。這兩例的“空”應該視為形容詞。這一點,董志翹先生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匯研究》里已有很好的論述。董先生指出:《行記》中的“空茶”、“空飯”之“空”當為形容詞,乃“清茶”、“白飯”之義。[7]一類不表謙遜,如“空草”、“空湯”。這里的“空”應該是副詞,表示“只、僅”之義。
【里外】
1.今日咱們哥兒既是都在一處講到(道)閑話,這個時候比不如先時宴鬧(熱鬧),咱們里外的生意家,差不過點成一般不值咧。(30)
2.我們齊打胡哩勸他們里外含糊些。(36)
3.該怎嗎著才合實(適)呢?里外想不出方法來。(53)
4.你們雖是外國人,行道存店交易差不多點里外一理啊。(58)
《漢語大詞典》收錄“里外”一詞,釋為:“從里到外。表示整個、全部?!睍C為宋洪邁《夷堅三志壬·集仙觀醮》:“德安府應城縣集仙觀,罹兵火之后,堂殿頹圮。乾道初元,南昌法錄吳道士自淮南來領觀事……十年之間,里外一新?!薄秲号⑿蹅鳌返谌寤兀骸耙粫r里外男女家人丫鬟小廝,黑壓壓跪了一屋子、半院子?!睋?jù)此可見,《漢語大詞典》沒有涉及到副詞“里外”的用法。從《中華正音》這幾例看,這些“里外”應該屬于副詞,構詞和“反正”、“橫豎”等一樣,都屬于反義聚合成詞,表示反正、無論如何之類的意思?!稘h語方言大詞典》收錄了“里外”,但只列出江淮官話一個方言點。但我們詢問東北人,這個詞現(xiàn)在仍然活躍在東北方言里。如“里外就這樣了?!薄稘h語方言大詞典》收錄了“里外里”,釋為“無論怎樣”,這個“里外里”和“里外”的意義是相同的。有意思的是,“里外”可以說成“里外里”,“橫豎”在方言里也可以說成“橫豎橫”(見《漢語方言大詞典》),但文獻中沒有見到“反正反”之類的用例。
【勞道(叨)】
1.若不中意,卻就無法可治,就像一刀兩斷的,也不省勞道(嘮叨)嗎?(36)
2.在這里有空兒的時候,盡力兒好生裝車里咧,卻不省明個的勞(嘮)叨嗎?(45)
3.你咳不明白我們這鋪子里的生意勞道(叨嘮)嗎?(40)
“勞道(叨)”,即“嘮叨”?!稘h語大詞典》釋為:“謂說話寫文章啰嗦、不簡潔。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一折:‘你這個老人家,…則管里倚老賣老,口里嘮嘮叨叨的說個不了?!薄吨腥A正音》中例1中“勞道”意義與此接近,指省得明天啰啰嗦嗦、糾纏不清。但后兩例中的“勞道”意義有別。例2說的是,趁今日有空閑裝好車,明天就不必再辛苦勞動了。例3說的是做生意很辛苦。因此這兩例“勞道(叨)”的意思是“辛苦、辛苦”。“勞道”有辛勞、辛苦義,未見辭書有說。
【見光】
《漢語大詞典》收錄“見光”,列了兩個義項:1.磨拭器物使之光潤。2.比喻說話圓滑。這兩個義項均為下文用例不合。
1.你們從來并沒有見過我們的光,也沒有增(掙)過我們的艮(銀)錢;不過是年々一同走路,正沒有瞪過眼睛,也沒有反過一沒乚嘴。(69)
2.我們店里也見過你們爺爺們的多少年的光,所以清(成)天家盛心候著你們。(58)
3.若把你們那里的大紙、海菜藏(裝)船送得南京否咧,不但說是寡省車腳錢,卻是管包大見光。(31)
4.咱們生意家見光不見光只在運氣呢。(51)
5.我服侍你們爺爺們拉得來回,不圖大見光是得,大費(賠)錢擱得住嗎?(51)
東北方言中,“見”與“沾”語音接近,見光,即沾光。沾光,比喻憑借別人或某種事物而得到好處。如《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咱都是一家人,往后只有我們沾光的?!崩?、例2“見過我們的光”、“見過你們爺爺們的多少年的光”,即是說“沾過我們的光”、“沾過你們爺爺們的多少年的光”。例3至例5三例意義不同。從商人的角度說,沾光的結果必然是盈利,盈利就是掙錢。因此,“見光”就引申出掙錢、盈利的意義。例3即是說“管包大掙錢”,例4即是說“生意家掙錢不掙錢都在運氣”,例5即是說“不圖大掙錢”。
【在】
1.故此候個就不得不走,一定在走啊。(39)
2.這個是一定在小(少)不得啊。(61)
3.我這個八百幾十錢,加上一年三分利錢,該著一吊零幾十錢,各人留心著,下次算你們一定在?。ㄉ伲┎坏玫摹#?3)
上三例“在”字用法很特殊,《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以及《近代漢語虛詞詞典》都未言及。[8][9]其他文獻中也未見到用例。這個“在”均緊跟著“一定”,似乎可以看作副詞“一定”的詞尾?!耙欢ㄔ凇币饬x與“一定”相同,去掉“在”不影響語義的表達。但細細推敲,加上“在”,似乎有加強必定語氣的作用。
【擱】
“擱”這個詞,從《漢語大詞典》看,出現(xiàn)較晚,《漢語大詞典》所舉的書證是始于清代的?,F(xiàn)代方言中,“擱”常見于東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逗喢鳀|北方言詞典》中列了5個義項:① 介詞“叫、讓”、② 介詞“在”、③ 介詞“用”、④ 介詞“從”,⑤ “放”,最后一個義項是動詞。[10]《北京方言詞典》列了連詞(“設若是”)和動詞(“禁受、耐”)兩個義項。[11]《中華正音》中“擱”字多見。
最常見的是作動詞,表“放、放置”義。如:
1.倘若蹄(踢)蹬幾只船,白丟銀錢是擱得一邊先不用講主(究),白遭他(糟蹋)多少姓名?(32)
2.擱到歸起,行(事)市若違咧,立刻就往別處拉,愛發(fā)那里就發(fā)那里,普天下不拘甚嗎地方否咧,再沒有賣不出去的。(30)
3.太爺們,這個是都呌(交)給我,全擱得我的身上罷。(45)
4.好,管他誰是誰不是呢,都擱得我們身上,隨你們爺爺們的邊(便)。(71)
這一用法《紅樓夢》中已見,如第十六回:“我又年輕,不壓人,怨不得不把我擱在眼里。”
其次是作介詞,表“從”義。如:
5.那嗎咱們這一輛車是別擱那嗎走,敢(趕)河里著打上邊過去罷。(56)
6.咱們先年跑報回來的時候,每年家都擱下高嶺走啊。(55)
《中華正音》中這些用例很有價值,因為《漢語大詞典》在介詞義項下所舉的書證是《中國民間故事選·智殲邵本良》、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和周立波《暴風驟雨》,時代均晚于《中華正音》。我們利用《中華正音》可以提前介詞“擱”的書證時代,完善《漢語大詞典》的不足。
再次是作動詞,表“禁受、承受”義。如:
7.不圖大見光是得,大費(賠)錢擱得住嗎?(51)
8.萬一惱出緣故來呢,像我們稀松的生意家,如何擱得住呢?必是但(擔)不住啊。(32)
這一用法出現(xiàn)時代較早,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
【?!?/p>
1.不是囑咐呢,煮出來咧若是停硬吃不著呢,不如不吃。(64)
2.噯呀,這個雞好停硬啊?。?9)
3.你們比這個停肥的再拿幾個來吧。(62)
《中華正音》中的三例“?!保剖恰巴Α钡挠浺糇?,是“很”之類的意思。例1、例2的語境是雞未能煮爛,嚼不動,因此“停硬”即很硬。例3的語境是嫌來賣的即不肥,因此“停肥”,即很肥?!巴Α?,表示“很”義,清代中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北方方言之中。如《兒女英雄傳》第六回:“是個挺大的大貍花貓!”后來一直在北方方言中沿用。如老舍《龍須溝》第三幕:“挺好!挺合身兒!”《漢語方言大詞典》作副詞表“很”義的“挺”只收錄了晉語一個方言點,可作補充。
【哈(hē)】
“哈”至遲在宋代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義項,即飲、喝。宋代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一:“世味審知嚼素蠟,人情全似哈清茶?!边@里的“哈茶”即喝茶、飲茶。趙彥衛(wèi)少年時期生活在江陰,長大后為官臨安、烏程和徽州等地,據(jù)此推論,“哈”字似是吳方言的用法。清代茹敦和《越言釋》:“今人亦以吸水為哈?!币材茏C明這一點。
《中華正音》中出現(xiàn)了幾例“哈”,均表示“喝”、“飲”義。如:
1.罷也,酒卻是實在再不敢哈。今個早起哈大咧,這個時候咳沒有醒過來。(44)
2.把那個酒壺送過來,咱們隨手各人篩各人哈,講主是頓壺是得。(44)
3.不是別的,我那個套轅子的青大馬,從早起蹶一點,剛到店門口飲去的時候,一出店門口,蹶的了不得,一條腿子不能動彈,剛到河邊哈咧幾口水,回來越發(fā)走不動。(65)
4.在這里哈幾種(鐘)酒,吃一點飯,再瞧朋友去,橫豎天氣不大晚咧。(43)
5.咱們里頭否咧,不拘甚嗎都是得,咱們酒卻是從邊(便)哈。(44)
這些用例,“哈”的對象無例外的都是液體。固體的食物,《中華正音》中則用“吃”。如:
6.教廚房的飯急著,滿流的斷過來,吃一點卻不完咧嗎?(44)
7.那嗎咱們走路的吃不慣店飯,飯卻是咱們各人做,吃哈使用的是都是你們的呢。(59)
例7,“吃”與“哈”連用,兩者的的分別很清楚。
據(jù)《漢語方言大詞典》,現(xiàn)代方言中表“喝”義的“哈”,使用地域比較廣泛,主要分布在冀魯官話、膠遼官話、西南官話和吳語中。《中華正音》的基礎方言是東北方言,但我們在《簡明東北方言詞典》、《哈爾濱方言詞典》中卻未見列有這個義項。原因我們無法確定,會不會是200年前的東北方言中有這種說法,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用了?
【給】
1.就是給我們趕車的時候,清(成)天家偏要打盹,我們也好幾沒狠肚過。(56)
2.掌柜的,你有現(xiàn)錢,給我們開付雞錢,回手寫我們一筆賬罷,臨走連店錢一并還你啊。。(64)
3.我們想著也沒有別的法,明天進沈陽,買一個硬實的馬,給你拉得回來。(68)
“給”作介詞,表“為、替”義,《漢語大詞典》已經(jīng)收錄,但書證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十七回:“行李鋪蓋也叫他們給你送出來?!睍r代晚于《中華正音》。
【那怕】
1.你們拿過來的那怕甚嗎貨物呢,管他東西好歹,又不管行事(市)怎嗎個兒,只照時價收買趕了咧,一齊發(fā)得沈陽,隨行發(fā)賣。(30)
2.各人肚(賭)氣,把那個存貨,那怕甚嗎價錢也罷,賣倒現(xiàn)銀子,要還人家的賬。(34)
3.今個通著他們爺爺們講定生意,橫豎價錢是只要合實(適)些,上不虧明下不虧準的成生意咧,趕明個不增(掙)不費(賠),那怕白洗手呢,大家宴惱(熱鬧)些,卻就領掌柜的情。(35)
4.若說是沒有人哈,那怕底些白倒呢,你卻是管不著人家的閑事。(72)
5.我們這個店里不但說是煮雞,作出來那怕甚嗎東西呢,也有味道不值的嗎?(64)
那,同“哪”。那怕,同“哪怕”?!稘h語大詞典》收錄“哪怕”,釋為:連詞。表示姑且承認某種事實。書證舉洪深 《電影戲劇表演術》第六章:“凡是人生中發(fā)生的一件事,哪怕是極瑣細的,他也得注意?!薄吨腥A正音》中的“那怕”的詞性、意義同《漢語大詞典》,但出現(xiàn)時代比《電影戲劇表演術》要早100多年。
[1] 汪維輝,等.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xù)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 汪維輝,等.一種新發(fā)現(xiàn)的朝鮮時代漢語會話書——《騎著一匹》[D].韓國中國言語學會學術大會論文集,2009.
[3] 殷曉杰.試論《騎著一匹》的語料價值[J].聊城大學學報,2010,(1).
[4] 鄭興鳳.《騎著一匹》方言詞匯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5).
[5] 羅竹風,等.漢語大詞典(縮印本)[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8.
[6] 許寶華,等.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
[7] 董志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匯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8] 徐中舒.漢語大字典(第二版)[Z].成都:四川出版集團等,2010.
[9] 雷文治.近代漢語虛詞詞典[Z].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0] 徐皓光,等.簡明東北方言詞典[Z].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11] 陳剛.北京方言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