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平
長安畫院馬振西先生的一幅畫《秦之聲》至今讓我印象頗深。畫面中一老一少兩爺們,老者樂呵呵地拉胡琴,小者滿臉通紅扯開嗓子大吼,生動的情景,有趣的畫面,勾起了我對黃土地的無限遐想。
家鄉(xiāng)——令我深深迷戀的那一片黃土地,只要在飯余茶后,或是在節(jié)假日里,總是能聽到那或慷慨激昂,或凄凄婉婉的秦腔秦韻。這些秦音秦調(diào)總是能讓人們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土地、熟悉的面孔,令人們想到那些黃土地的苦難、黃土地的風云、黃土地的溝溝峁峁和山山川川。這唱腔,這抑揚之間的音調(diào),浸透著粗獷蒼涼的黃土地,猶如洶涌澎湃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撲面而來。這聲音,飄蕩在世世代代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們的心中,飄蕩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飄蕩在歷史的文化血脈里。
正如賈平凹先生所說,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劇不同腔。秦腔原本是秦川天籟地籟人籟的共鳴,秦川人自古是大苦大樂之民。生時落在黃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黃土堆下。秦腔是他們大苦中的大樂,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樂趣。高興了唱快調(diào),痛苦了唱慢調(diào),都表現(xiàn)得那么有情有味。當人們累得筋疲力盡時,大喊大叫來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關關節(jié)節(jié)的困乏便一塊兒滌蕩盡了。
然而,在現(xiàn)代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在庸俗的歌舞節(jié)奏噼噼啪啪熱鬧的今天,在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日漸同質(zhì)化的今天,如何固守我們黃土地的根——秦之聲,就越來越成為生活在黃土地上的人們亟待思考并解決的一個問題。
秦之聲,那一幅永恒的畫,那一曲不老的鄉(xiāng)音,那一股永恒的綿綿情愫,將永遠活化在人們的眼里,激蕩在人們的心中!
(責任編輯:黃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