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務實、求新、尚學征途上的新旅程
——論皮朝綱先生基于禪宗書畫美學實踐的中國美學文獻學建構之路
潘國好,王宗峰
(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有感于禪宗文獻,特別是書畫文獻的匱乏,皮朝綱先生翻檢《大正新修大藏經》、《新編卍續(xù)藏經》、《嘉興大藏經》、《大藏經補編》、《禪宗全書》、《禪門逸書》等所收錄的100多種禪宗典籍,匯集近60萬字的禪宗書畫文獻,通過對這些文獻所涉及的思想、觀念、范疇、命題及某些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成就《丹青妙香叩禪心:禪宗畫學著述研究》、《墨海禪跡聽心聲:禪宗書學著述解讀》、《中國禪宗書畫美學思想史綱》這“禪宗美學三書”。皮先生輯錄的禪宗書畫文獻有其自身特征,其努力創(chuàng)建的中國美學文獻學,是他在研究中國美學過程中,為創(chuàng)新求變而做出的重要理論貢獻。
中國美學;禪宗;禪宗美學三書;中國美學文獻學
皮朝綱先生一直懷抱務實、求新、尚學精神,潛心治學數(shù)十年。其近年來出版的三部禪宗書畫美學著作——《丹青妙香叩禪心:禪宗畫學著述研究》、《墨海禪跡聽心聲:禪宗書學著述解讀》、《中國禪宗書畫美學思想史綱》,是他具體解決禪宗詩性智慧型美學問題,搭建禪宗書畫文獻平臺的不懈努力,也是他創(chuàng)建中國美學文獻學努力的具體實踐。
皮朝綱先生長期從事于禪宗美學體系建設,“對禪宗美學史的研究成果‘具有開創(chuàng)性’,‘填補了研究的空白’”[1]。皮先生的禪宗美學研究,以“禪”這個本體范疇作為邏輯起點,把“道”(禪)、“心”、“悟”、“參”等范疇的有機組合作為其邏輯結構,把禪宗思想史分為五個階段,以禪師們(以及受其深刻影響的士大夫、文人學士)的審美活動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涉及禪宗審美境界論、禪宗審美本體論、禪宗審美認識論、禪宗審美方法論,分別形成哲學體系型美學和詩性智慧型美學。
禪宗美學研究,離不開禪宗文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這就需要在禪宗美學的性質、基本特征、主要內容、重要范疇、美學邏輯結構、美學思想的歷史發(fā)展等方面尋找相關文獻作深入梳理。迄今為止,禪宗美學文獻的形態(tài)、整理方法、鑒別、分類與編目、形成與發(fā)展歷史、各種文獻的特點與用途、文獻的檢索與利用等等問題,仍然值得人們去關注和探索。一般說來,研究者要取得學術成就,是與他本人深厚的文獻學功底分不開的。韋勒克說:“學術研究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搜集研究材料,細心地排除時間的影響,考證作品的作者、真?zhèn)魏蛣?chuàng)作日期。很多學者費了大量的心力和工夫來解決這些問題;盡管如此,文學研究者卻必須認識到這些努力僅是最后的研究工作的起步。這些起步工作的重要性常常是特別重大的,因為缺少這些工作,就無法解決在對作品做批評性分析和歷史性了解時所遇到的許多困難?!盵2]53
現(xiàn)在,皮先生正致力于佛教禪宗文獻,特別是禪宗書畫文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具有開創(chuàng)性價值。禪宗書畫文獻整理和研究現(xiàn)狀,一直都不容樂觀。一方面,禪宗文獻整理和研究水平并不高。比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列釋家書目并不多,在子部釋家類書目中,僅列文淵閣著錄《釋家類》13部、320卷[3]1239,《釋家類》存目12部、117卷[3]1241。相比之下,《提要》列《儒家類》112部、1694卷[3]799,《儒家類》存目307部、2473卷[3]834;《道家類》44部,432卷[3]1254,《道家類》存目100部、464卷[3]1265。儒、釋、道三家的學術思想,對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釋家文獻與儒道兩家文獻相比,已屬單薄,釋家書畫文獻更缺乏可征者。因此,“當我們詳細翻檢中國歷代書學論著時,卻找不出幾種中國佛教對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經驗與書法品評經驗進行總結的著述,也沒有幾個僧人撰述的這種著述”[4]2。另一方面,禪宗書畫文獻研究滯后于中國書畫文獻的分類研究成就。僅以繪畫文獻為例,中國書畫文獻所輯資料內容廣博。俞劍華說自己編的《中國古代畫論類編》,“雖名畫論,而內容所包頗廣,凡畫理、畫法、畫訣、畫詩、畫品、畫評、畫譜、畫說、畫鑒、畫筌、畫塵、畫跋等之與畫學原理方法有關者”[5]卷首語,2,都斟酌收錄,這本身也是對古典繪畫文獻的分類。書中又將畫論文獻按內容或繪畫主題分為泛論、品評、人物、山水、花鳥畜獸梅蘭竹菊、鑒藏裝裱工具和設色六編。余紹宋撰《畫法要錄》則將從南朝到清代的繪畫著述分為六類:“論畫專書今存者,始自南齊迄于勝清末造,不下四五百種。間嘗辨其性質,謂可分為六類:第一為畫品類,所以品題畫之品格者,如謝赫《古畫品錄》、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之屬是也;第二為畫史類,敘述畫家生平,并其宗派作法,如張愛賓《歷代名畫記》、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之屬是也;第三為著錄類,記載(繪畫)名跡,錄其標題、款式、題跋、印章,以及紙絹高廣尺寸者,如張米庵《清河書畫舫》、卞令之《式古堂書畫匯考》之屬是也;第四為題跋類,乃畫家自錄其題識或題人畫,后者如董廣川《畫跋》、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之屬是也;第五為論述類,則凡敘述或辯論流派得失,與夫自抒心得者屬之,如董香光《畫旨》、沈熙遠《芥舟學畫編》之屬是也;第六為作法類,則言作畫秘訣或模繪各家畫式,以教人者,如黃子久《畫山水訣》、鄒原裹《小山畫譜》,乃至王安節(jié)所輯《芥子園畫傳》之屬是也。是六類中以畫品、著錄兩類為最古,而書亦較多,畫史類次之,作法類又次之,題跋、論述兩類又次之,書亦較少?!盵6]前言,3其他如清王原祁編《佩文齋書畫譜》,于安瀾的《畫論叢刊》、《畫史叢書》、《畫品叢書》,溫肇桐的《歷代中國畫學著述錄目》、《中國古代畫論要籍簡介》,周積寅的《中國畫論輯要》,都是中國繪畫重要文獻資料,內容涉及功能論、創(chuàng)作論、品評論、形神論、氣韻論、意境論、風格流派論、繼承論、避忌論、修養(yǎng)論、筆法論、筆墨論、設色論、詩畫論、書畫論、題款印章論等等。然而,在這些資料中,涉及禪宗繪畫藝術的文獻,乏善可陳。再看書法類文獻,皮朝綱先生精心檢閱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相關著述后說:“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出版的有關中國歷代書學著述匯編——如《歷代書法論文選》、《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明清書法論文選》——僅收錄僧人著述三篇(釋智果《心成頌》、釋亞棲《論書》、釋溥光《雪庵字要》)。今人陳滯冬所撰《中國書學論著提要》,收錄了從秦至清的書學著述460條(種),涉及僧人的著述,只有釋智果《心成頌》、釋空?!秷?zhí)筆法使筆法》、釋夢英《十八體書》、釋惠洪《石門題跋》、釋溥光《雪庵字要》及《雪庵永字八法》。張潛超主編的《中國書法論著辭典》,收錄上起秦漢,下迄民國的書法‘論著’計787條(部、篇),其中有關僧人的論著,只有釋智果《心成頌》、釋亞棲《論書》、釋懷素《自敘帖》、釋惠洪《石門題跋》?!盵4]2
皮先生認為,至今為止,尚無一種禪宗美學文獻資料匯編問世,也無一種涉及禪宗的畫學、書學、詩學等等相關的文獻資料匯編出版。人們對禪宗美學的研究,重哲學審視、藝術開掘而輕視文獻輯錄、文獻研究的局面必須加以改變。
為了改變禪宗書畫研究、禪宗藝術美論研究乃至于整個中國美學研究中,相關文獻未得到開發(fā)利用的局面,皮先生翻檢了《大正新修大藏經》、《新編卍續(xù)藏經》、《嘉興大藏經》、《大藏經補編》、《禪宗全書》、《禪門逸書》等所收錄的100多種禪宗典籍,對禪宗的書學、畫學著述,認真地作了一次普查,積累畫學文獻約35萬字,書學文獻約20萬字。通過普查,皮先生感到,佛教不僅有書學論著,而且資料豐富多彩。
皮先生收錄的禪宗畫學文獻,其著述類型分為論、序、引、疏、記、題、跋、偈(頌)、贊等多種形式(包含詩、詞、文),其中以贊美佛、菩薩及祖師等功德偉業(yè)的韻文章句的畫贊篇目最多,畫像偈頌是禪宗畫學思想的重要載體,題畫詩是其中重要形式。禪宗畫學文獻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內容:第一,在諸如造像疏、記、引、序等文章中的文獻,討論繪畫與“像教”關系問題;第二,在畫像贊、偈頌之中的文獻,主要討論“丹青”與“本心”的關系問題;第三,在題畫詩與繪畫題跋中的文獻,主要討論繪畫創(chuàng)作論與鑒賞品評論問題。而禪宗畫學著述對于諸如筆法論、墨法論、章法論等繪畫技巧的具體問題,討論較少。皮先生收錄的禪宗書學文獻,內容涵蓋書寫佛經與作“佛事”的關系,佛法與書法的地位輕重問題,以及書法創(chuàng)作與鑒賞問題??梢郧宄乜吹?,“寫經”是禪家特別關注和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是禪家所從事的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禪宗書學文獻在書法藝術的鑒賞品評方面也提出了不少命題與主張,涉及書法品評的價值取向、書法鑒賞的重要原則、書法鑒賞與審美體驗、剛柔相濟的審美追求、以人品衡書品的審美尺度等等。一個值得關注的特征是,禪宗書畫文獻輕方法技巧而重“像教”與“佛事”內容,強調書畫藝術為佛教活動服務,為弘法傳法與教育信眾服務,因此,他們側重討論了有關書畫創(chuàng)作與品評的本源(本質)、宗旨、原則、標準等方面的問題。
值得重視的是,在禪門的書畫著述中,有許多文獻不見于古代書畫史、論、品、評、錄、跋,更填補了現(xiàn)當代出版的中國美學文獻資料匯編和中國書畫論(以及書畫史、書畫品等)文獻空白。僅以畫學為例,紫柏真可《吳道子觀音變相贊(并序)》中講到他曾“于董內翰家,瞻吳道子所畫觀音變相,三十二身,其精神態(tài)度,萬變錯出,譬如夜光之珠,在金盤之中,流轉自在”。據(jù)《佛祖統(tǒng)紀》卷四十記載:“今世有石本道子觀音。”學術界推測,系指湖北玉泉寺保存的石刻觀音像。吳道子的《觀音變相》圖,不見于畫史。關于張僧繇是否畫過寶志(保志、志公)像,乃是學術界長期討論中的一樁公案。何劍平在《張僧繇為寶志作畫之事》中對此作過詳細而精到的考辨。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在《新安仰山寶志公畫像感應記》中記載:“萬歷辛丑,金陵報恩,修舍利塔,匠氏得于金頂寶瓶中,乃梁張僧繇手筆,卷而懷歸?!贝藯l材料也不見于畫史。上述文獻資料可為研究吳道子、張僧繇和中國佛教繪畫史提供參考[7]12。
皮先生輯錄的有些書畫文獻,可以結合詩學文獻相互參用,拓展中國古典美學的研究視角。例如,唐代詩僧皎然在詩學中標舉“取境”說,要求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注重意境創(chuàng)造,為此提出“放意須險”、“采奇于象外”等諸多意境創(chuàng)設主張。皮先生通過輯錄《杼山集》中關于皎然的書畫文獻后發(fā)現(xiàn),在繪畫美學上,皎然持“盼睞方知造境難,象忘神遇非筆端”,“畫神獨感神”,“下筆合神造”,“丹青變化不可尋,翻空作有移人心”等主張;在書法美學上,皎然持“須臾變態(tài)皆自我,象形類物無不可”,“有時取勢氣更高,憶得春江千里濤”等觀點[8]33-37。這些書畫觀點,與皎然的詩學主張遙相呼應,對于拓展皎然的詩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皮先生提到的另外一些文獻,本身就具有十分強大的可闡釋性。比如,皮先生提到了清代畫僧弘仁的《畫偈》[8]283。弘仁為明代遺民,早年以刻書為生,后避戰(zhàn)禍于武夷,皈依佛門,常出入于黃海白岳之間,得益于新安吳氏資助,賞研元明大家繪畫作品,遂得倪瓚精髓。他詩書畫俱佳,成為新安畫派標志性人物。如果結合弘仁的《畫偈》,把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放在整個禪宗繪畫美學史的范圍內加以解讀,將繪畫的筆墨研究和與畫作相關的詩錄、畫錄、題贈、題跋評述的分析相結合,一定能探索出漸江書畫藝術的形象特征和意境特征,開辟漸江繪畫美學研究新空間。再通過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結合,就能系統(tǒng)性地獲得漸江繪畫美學的身世論、作品論、風格論和因革論,為有志于新安繪畫研究的學者和愛好者進一步從事相關研究,保護鄉(xiāng)邦珍貴文獻提供幫助。如果繼之以相關的現(xiàn)代理論,必定能提升新安文化建設新層次,為研究者在考古學、民俗學、新安文學、新安畫派、徽商文化研究領域提供幫助。
皮先生輯錄的書畫文獻資料,有不少很珍貴、有興味的內容,對這些文獻的搜集、發(fā)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仍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這使得皮先生對禪宗美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也讓他思索如何開展建立中國美學文獻學的具體實踐。
關于《丹青妙香叩禪心:禪宗畫學著述研究》、《墨海禪跡聽心聲:禪宗書學著述解讀》、《中國禪宗書畫美學思想史綱》這三部書在作者學術體系中的位置,皮先生說:“是我具體進行中國美學文獻的發(fā)掘、整理和研究的實踐,是為創(chuàng)建中國美學文獻學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我在中國美學研究旅程中學步的新起點?!盵1]這表明,皮先生意欲從文獻源頭為禪宗美學引入理論活水,深度挖掘禪宗美學藝術美論的內涵,夯實禪宗美學的研究基礎;這更表明,皮先生已經啟動中國美學文獻學的建設工作。皮先生對中國美學文獻學作出如下規(guī)定:(一)中國美學文獻學,是運用一般文獻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研究中國美學文獻的產生、發(fā)展和演變的軌跡,去研究中國美學文獻的類型結構、分布范圍及其發(fā)掘、整理和利用的規(guī)律的學科;(二)它既是中國美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是文獻學的一個分支分科,是中國美學與文獻學的交叉學科;(三)它是中國美學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國美學學科建立、發(fā)展和完善的重要基石[1]。這一規(guī)定表明,中國美學文獻學使用文獻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美學交叉研究,致力于中國美學學科建設。
中國美學文獻學建設工作,既需要學人的遠見卓識,更需要長時間的不懈努力。新時期,舒同、葉朗等有遠見卓識的學者,也曾較早地致力于美學文獻建設工作。1984年,《美學文獻》第一輯由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美學文獻〉的誕生和我們的希望》的前言中,編輯列出了《美學文獻》的刊登內容、關注課題和努力方向:“第一,《美學文獻》有別于其他美學刊物或綜合性學術報刊的特點,就在于它的主要內容是關于美學文獻的整理、利用、評介和研究,它要圍繞美學文獻本身講話?!诙?,美學所涉及的課題方面很廣闊,美育提出的課題方面很廣闊,《美學文獻》可以評介的課題方面也就很廣闊。它可以從所接觸的美學文獻和讀者需要的實際情況考慮,逐步地,或急或緩地,或集中或分散地刊登一些有關的材料和文章,從文章所寫的內容涉及的方面看,它應該包括諸如對美學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美學中各個范疇與規(guī)律的研究,美與真與善的關系,審美經驗的總結……第三,《美學文獻》要努力于把提高和普及適當?shù)亟Y合起來?!盵9]6-7《美學文獻》第一輯上設立了“百年美學文獻漫談”、“歷代美學文獻札記”、“中外美學文獻及研究情況交流”、“審美例話”等有特色的專欄。該刊物是在國家和民族建設事業(yè)步入正軌,廣大人民在思想覺悟、審美能力、道德水準上日益提高,美學研究和美育工作走上了健康發(fā)展道路時期出版發(fā)行的?!睹缹W文獻》是一種關于美學文獻的整理、介紹和研討的連續(xù)出版物,在籌備過程中,美學界、文藝界和圖書文獻工作者中的許多人士都給予了熱情的支持??上У氖牵摮霭嫖锊]能長期堅持下去。這其中原因雖然較多,但美學和文獻學本來就是曲高和寡的學科,作為這兩門學科交叉互動的衍生品,美學文獻及美學文獻學,如果沒有務實、求新、尚學的學者艱苦努力,就很難發(fā)展壯大下去。值得慶幸的是,有一批人正在從具體的藝術類型學的角度入手,做一些藝術文獻研究的普及性工作。潘樹廣的《藝術文獻檢索與利用》分上、中、下三編和附編。上編總論藝術文獻檢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紹檢索工具、參考工具書和非書資料的類型和利用;中編分論美學和具體藝術類型的特征,重要參考書和文獻信息的獲取途徑;下編是目錄編,列舉各類藝術工具書和藝術報刊要目;附編是全國藝術院校和研究機構名錄。董占軍的《藝術文獻學論綱》就是從文獻的基本內涵出發(fā),探討藝術文獻的特點,界定藝術作品的文獻屬性,然后闡述藝術文獻學的研究范圍、對象和目的以及藝術文獻學研究成果對藝術學研究的作用。
當然,這些有益嘗試與皮朝綱先生致力于“中國美學文獻的發(fā)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中國美學文獻學的建設工作”[1]的構想仍有距離。皮先生的《丹青妙香叩禪心:禪宗畫學著述研究》、《墨海禪跡聽心聲:禪宗書學著述解讀》、《中國禪宗書畫美學思想史綱》,既是對中國美學文獻的發(fā)掘、整理和研究,又是對中國美學文獻學的建設實踐。這三部書,采用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相結合的方式,目的是強調中國美學文獻學發(fā)掘研究理論和中國美學文獻學批評史齊頭并進,既演奏好各自的旋律,又放大史論結合的和聲。前兩部著作是禪宗書畫美學的理論建構和文獻輯錄,其中的理論建構部分,包含禪宗書畫藝術活動論、藝術活動本質論、禪宗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論、禪宗書畫品評鑒賞論等。這種理論建構,沿著文藝活動中世界、作家、作品、讀者“四要素”的理路,結構全書,具有典范的理論架構,脈絡清晰,可闡釋性強。第三部書,作家將書畫藝術融為一體加以論述,進行禪宗書畫藝術史的研究探討。皮先生認為,這種將書史、畫史融合的結構方法,并非出于“書畫同源”、“書畫相通”等理論主張,而是由于禪宗書畫藝術有以下共通性和一致性:第一,以進行“象教”為書畫活動的主要宗旨;第二,以有益“佛事”為書畫活動的價值取向;第三,以游戲翰墨為書畫活動的審美訴求;第四,以本心澄明為書畫活動的宗極本源;第五,以禪藝互釋為書畫活動的敘事模式[8]3-10。其實,這種將書法和繪畫集中在一起論述的方法,與《佩文齋書畫譜》的結構思路仍有不同?!杜逦凝S書畫譜》收錄書法和繪畫兩種文獻,是藝術文獻的整理中,第一次將書法和繪畫集中在一起。該書根據(jù)所輯錄書畫文獻內容,分為論書(書體、書法、書學、書品)、論畫(畫體、畫法、畫學、畫品)、歷代帝王書、歷代帝王畫、書家小傳、畫家小傳、歷代無名氏書、歷代無名氏畫、御制書畫跋、書辨證、畫辨證、歷代鑒藏書、歷代鑒藏畫十九類?!吨袊U宗書畫美學思想史綱》的不同之處在于,皮先生對于禪宗書畫美學思想史的梳理,集中于繪畫與書法思想、觀念、范疇、命題及某些具體問題,不強調形式技巧問題探討。
在我們看來,皮先生以禪宗書畫文獻為突破口,進行中國美學文獻學建設,其意義在于,首先,豐富禪宗書畫研究內涵。傳世書畫作品有其自身局限性,禪宗文字文獻在禪宗美學研究中有不可替代性。禪宗書畫作品主要以絹帛、宣紙為載體,有一定壽命期限,而且容易受水患、戰(zhàn)亂等災難的破壞,在歷史的傳承中很容易消失,“元代及以前之真跡,留世者為萬千僅得其一,明、清真品百十存其一二”[10]弁言。通過發(fā)掘禪宗書畫文獻,可以了解不同時代書畫作品的存佚情況以及書畫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用書畫理論彌補書畫真跡的不足,提高了禪宗書畫鑒賞的層次。通過禪宗書畫文獻對藝術作品的記載,可以了解書畫作品的真?zhèn)?、風格,以及藝術家藝術風格思想;禪宗書畫文獻是研究中國禪宗藝術思想發(fā)展史,包括藝術家個人思想、流派思想以及一個時期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藝術思潮,如藝術發(fā)生學思想、藝術美學思想、藝術創(chuàng)作思想和藝術批評思想等的主要依據(jù)。
第二,有利于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在中國美學建設道路上,皮先生曾經借鑒運用審美心理學的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審美心理學問題。皮朝綱、李天道合著的《中國古代審美心理學論綱》認為,中國古代審美心理學思想具有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審美思維方式上,貴悟不貴解;在審美心態(tài)上,主張物我兩忘;在審美原則上,強調美善相樂[11]5。該書對中國古代審美心理結構、審美心理需求、審美心理過程、審美作品心理分析、審美鑒賞心理法則做了總體論述,奠定了皮先生學術生涯第二階段的基礎。在新的治學道路上,皮先生借鑒文獻學方法,研究中國古典美學問題,展示了先生學術研究的新高度。皮先生已經不再滿足于使用觸手可及的文獻,做人云亦云的研究。更何況,他的禪宗書畫美學研究,歷代發(fā)掘、整理和研究的可資利用的文獻本來就少,不進行方法創(chuàng)新,就不會達到新的理論高度。
第三,有利于誕生交叉學科。一門學科是包含著科學事實、理論、方法等信息流的活動系統(tǒng),社會需求、其他學科影響,都會導致蘊含其間的信息流的交換溝通。學科之間在其交叉點上能產生互補作用,這正是理論創(chuàng)新與新學科誕生的“中介”地帶。皮先生曾經引入恩格斯的“中介”概念,作為自己研究禪宗與中國古典美學課題的方法論原則。他說:“佛學和其他哲學思潮一樣,只有在傳播、流通的動態(tài)過程中,才能生成、延續(xù)、發(fā)展并發(fā)揮其意識形態(tài)所應有的作用。因此,它的思想理論就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歷代高僧和佛教學者對佛經進行闡釋,往往賦予它新的意義,從而產生某種‘背離’。不過,這種‘背離’正是思想理論發(fā)展的一個前提,因而是必要的,有積極意義的,正如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爾皮所指出的那樣,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背離’?!盵12]6-7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古典美學的體驗特征與學術研究的務實精神是背離的,文獻學的考古屬性與它的現(xiàn)實運用是背離的,禪宗書畫及其理論無比豐富與禪宗文獻搜集整理的相對落后是背離的。當把這些“背離”因素集合起來,從禪宗豐富的書畫文獻入手,進行文獻的形態(tài)分析、整理鑒別、分類編目、確定用途、恰當檢索時,一部分中國美學文獻——禪宗書畫文獻的類型結構、分布范圍以及發(fā)掘、整理、利用規(guī)律就會躍然紙上,中國美學學科建立、發(fā)展和完善的重要基石——中國美學文獻學也在皮先生的不斷探索中得以建立。
皮朝綱先生開辟的中國美學文獻學學科建設工作,為中國美學文獻學學科建設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示范。當然,其中還有很多工作值得深入研究探討,好在務實、求新、尚學的征途,前景無限光明。
[1]皮朝綱.讓生命在審美中煥發(fā)青春——我的人生追求與治學之路[J].美與時代:下,2012,(11):5-12.
[2](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修訂版)[M].劉象愚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皮朝綱.墨海禪跡聽新聲:禪宗書學著述解讀[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
[5]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G].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6]余紹宋.畫法要錄[G].北京:中國書店,1990.
[7]皮朝綱.丹青妙香叩禪心:禪宗畫學著述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8]皮朝綱.中國禪宗書畫美學思想史綱[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2.
[9]《美學文獻》編輯部.美學文獻[G].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
[10]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錄[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11]皮朝綱,李天道.中國古代審美心理學論綱[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89.
[12]皮朝綱,董運庭.靜默的美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
OnPIChao-gang’sConstructionofChineseAestheticPhilologyBasedontheAestheticPracticeofPaintingandCalligraphyofZen
PAN Guo-hao, WANG Zong-feng
(College of Art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
Impressed by the lack of Zen document, especiall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document, PI Chao-gang has read through over 100 Zen classics recorded inTaishoTripitaka,NewSwaskitaScriptures, Jiaxing Tripitaka, Supplement of Tripitaka, Zen Encyclopedia and Chamen Yishu. With the deep research into nearly 600,000 characters of documents of Zen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hich covers thoughts, ideas, genre, proposition and details, PI Chao-gang pubilshed three books on Zen aesthetics, namely, DanqingMiaoxiangKouChanxin:AStudyonZenPainting,MohaiChanjiTingXinsheng:ExplanationonZenworks, andAnOutlineofHistoryofZenAestheticPrinciplesinChina. The Zen document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recorded by PI contributes to his constructing of Chinese aesthetic philology which marks the main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in his research of Chinese aesthetics.
Chinese aesthetics; Zen; three books on Zen aesthetics; Chinese aesthetic philology
B83-0
:A
:1000-5315(2014)02-0093-06
[責任編輯:唐 普]
2013-06-11
潘國好(1970—),男,安徽六安人,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 王宗峰(1973—),男,安徽濉溪人,文學博士,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