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娜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設計好問題,就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活動。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提問,捕捉學生反饋信息,對課堂進行有效調控,那么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然而,不是所有的提問都能達到既定的目標。毫無目的的提問只能抑制學生的思維,因此,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我們數學老師必須講究提問的藝術。在小學教學實踐中,本人對提問的藝術進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提問要有目的性
要研究教材,按照教材編排的目的,有針對地設計問題。盲目的問題不僅無助于教學,只能是浪費時間。因此,要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設計一些目標明確的問題。這樣,就能使提問恰到好處,為教學穿針引線,產生直接的效果。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根據教學經驗,學生在計算三角形面積時經常漏掉“除以2”。因此,在學生學會計算方法并相應練習后,我提問:計算三角形面積時,“底乘高”為什么還要除以27這個問題一些學生能回答出來(推導面積計算公式時學生都動手拼過),為了讓接受較慢的學生也能弄懂,我又采用反問:如果不除以2,那算到的是什么圖形的面積?通過提問,對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及時打好預防針,使難點不再成為難點。
二、提問要有啟發(fā)性
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告訴我們,只有設在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的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由潛在水平轉化到新的現有水平。提問要能觸動學生的思維神經,給學生點撥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方向。啟發(fā)性不僅表現在問題的設置上,還表現在對學生的引導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不少教師認為提問后出現冷場是學生啟而不發(fā),沒有意識到是問題缺少啟發(fā)性所致。如果善于啟發(fā)引導,學生就會排除障礙,提問便會成功。因此,提問時首先應避免處處皆問的做法。盡量避免“對不對”、“是不是”等問題。
如上面所舉例子,部分學生對“計算三角形面積時為什么要除以2?”不能正確回答,我利用反問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不除以2,只計算底乘高,求到的是什么圖形的面積?學生恍然大悟。底乘高計算得到了兩個一樣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以2才是一個三角形的面積。
三、提問要有科學性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如果問題太容易會使學生產生厭倦輕視心理:如太難,不符合他們的知識水平,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回避心理。正如摘果子一樣,如果不跳就能摘到,肯定不會很珍惜這個果子:而跳了仍然摘不到,就會覺得這個果子高不可攀,一定是酸的,不如放棄了吧。因此,課堂提問必須做到難易適度。尤其是難度較大的問題,不妨分解成一系列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小問題,讓學生通過問題解答,逐步突破難點、掌握規(guī)律。
如教學“比的意義”,教材中有這樣一個問題:0為什么不能作比的后項?很多學生得很難回答清楚這個問題。為了分解這個難點,教學時,我采取了系列提問的辦法:
①你見過用0作后項的比嗎?(足球比賽中,就有2:0的比分)
②那么,是否是課本上弄錯了呢?(學生覺得不可能,這時想獲得答案的欲望已十分強烈。)
③比與除法、分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呢?(學生想到比的后項相當于除數、分母,由此聯想到比的后項不能為0。)
④體育比賽如足球賽是以什么來定勝負的呢?(以得分多少判定勝負,也就是比較兩個數的大小關系。)
⑤我們今天學習的比有怎樣的意義呢?(表示兩個數的相除關系,與體育比賽中的比是兩種不同意義的比。)
這樣,將難點問題分解成一系列問題,用追問的形式,從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及比的意義兩個方面加以辨析,學生就心領神會了。
四、提問要有趣味性
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強、好玩、自尊心強。設計提問時,要充分顧及這些特點,以引起他們的興趣。不要用突然發(fā)問來懲罰學生的錯誤,也不要故意用偏、怪、難題使學生感到難堪,以至于挫傷了積極性和自尊心,破壞了和諧的教學氣氛,造成師生對立,產生消極影響。“老生常談、舊調重彈”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可以變換一下角度,使之新穎奇特,那么學生就會津津樂道于回答老師的提問。因此,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點設計問題,輔以表情、語氣、手勢、教具等各種因素,力求提問形式別致,富有新意,讓學生感到回答老師的提問是樂趣、是光榮,學習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
如教學“面積的意義和面積單位”。學生往往覺得這部分內容較枯燥。怎樣從枯燥的內容中挖掘出趣味因素呢?我在一次聽課活動中發(fā)現執(zhí)教該課的老師充分考慮到這點,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作為開局:出示長方形框子,左手持框,右手握粉筆,懸于框子的正上方,問:老師如松開右手,會怎么樣?(生:粉筆從框中落下去,教師隨即演示。)又問:你能想一個辦法,使粉筆不會從長方形中掉下去嗎?(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集中到這個問題上,經過思考,想出可以給長方形糊上一個面。)這樣,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了學習的角色。
五、提問要注意適時性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笔钦f教師的提問要善于掌握火候,抓準時機,要善于觀測學生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顯露出的晴雨變化,切準有利契機,避免提問過早或過晚。提問的時機,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說,應選在知識重點,難點、關鍵處:從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tài)來說,應選在學生受舊知識影響產生思維定勢而無法實現知識的正遷移時,當學生思維障礙、疑惑不解時,當學生胡思亂想、精力分散時:當學生有所感悟、躍躍欲試時,等等。課堂教學過程是千變萬化的,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及時、靈活地提問。
總之,課堂提問過程是釋疑解惑的過程,設疑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敏捷靈活地思維,使學生在解疑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講究提問藝術,就能使教學提問更好地為有效教學服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