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吳永斌 張榮
(寧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寧夏石嘴山7 53200)
個性化康復訓練改善早期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的臨床研究
周偉 吳永斌 張榮
(寧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寧夏石嘴山7 53200)
目的通過早期個性化的語言康復訓練,觀察卒中后運動性失語患者語言損傷、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方法將納入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語言康復訓練加神內(nèi)藥物治療,對照組采用神內(nèi)藥物治療,療程3個月。采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研制的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表進行語言學測評,采用BADE失語癥嚴重程度分級量化語言損傷程度,分別對入組當天、治療1月、治療2月、治療3月四個時間點進行語言學和神經(jīng)功能評價,結(jié)果治療后,對照組、治療組的談話、聽理解、復述、命名、閱讀、書寫均較治療前改善,除對照組聽理解、書寫的P<0.05,余各項P<0.01;治療后,治療組談話、復述、命名較對照組提高(P<0.05);治療后治療組嚴重程度較對照組減輕(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除聽理解、閱讀及書寫外,兩組分值遞增與時間呈現(xiàn)正相關(P<0.05);結(jié)論個性化康復訓練能明顯改善早期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語言損傷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
個性化;康復訓練;腦卒中;運動性失語
隨著人類社會向老齡化發(fā)展,腦血管病已經(jīng)成為危及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失語是其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之一,運動性失語則居首位,其表現(xiàn)為有明顯的語言表達困難,而聽理解和閱讀理解卻可正常,運動性失語癥不僅給患者帶來難言之苦,影響患者的自理和生活質(zhì)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到目前為止,雖然語言功能的康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由于運動性失語語言功能及其神經(jīng)機制的復雜性,任何一種單純的治療方法都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因此臨床上對于語言的康復的治療傾向仍以綜合治療為主。本課題能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特點有針對性的選擇合適的訓練時機、組合最有效的訓練方法同時輔以ZM2.1語言障礙診治儀臨床診治,整個治療方案運用語言評價和康復采用語言學量表、人工訓練和電腦軟件診治三者相結(jié)合的形式進行語言康復訓練,現(xiàn)報告如下:
1.1 對象
病例選自在我院住院的60例患者。入組標準:所有患者經(jīng)CT或MRI診斷為腦出血或腦梗塞者,意識清楚,無明顯視聽障礙,病情基本穩(wěn)定;腦血管病發(fā)病14天-3月者;年齡在35-75歲者;小學以上文化程度,右利手患者;經(jīng)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制定的《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法》確診為運動性失語癥患者;BADE分級評定為1-5級者。排除標準:嚴重的外周器官引起的語言、閱讀和書寫障礙;由于意識障礙和普通智力減退造成的語言障礙;病程小于14天,或超過3月者;BADE分級評定為0級者。將入組病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研究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5~75歲,平均(50.26±5.21)歲;病程8~84天,平均(25.30±2.45)天;合并冠心病8例,高血壓15例,糖尿病16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40~74歲,平均(53.50±5.90)歲;病程10~81,(30.30±2.23)天;合并冠心病10例,高血壓18例,糖尿病13例。兩組均有部分患者合并2~4種疾病,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合并癥、BDAE嚴重程度分級、語言亞項、NIHSS、BI等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語言康復訓練加神內(nèi)藥物治療,對照組采用神內(nèi)藥物治療,共治療3個月,對療程未滿3個月的出院患者實施作業(yè)療法(即制定相應是語言治療方案,由家人協(xié)助完成),定期復診或訪視指導康復治療。
1.2.2 評定工具采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研制的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表進行語言學測評,采用BADE失語癥嚴重程度分級量化語言損傷程度,分別對入組當天、治療1月、治療2月、治療3月四個時間點進行語言學和神經(jīng)功能評價,療效評價標準[1-3]:顯效:治療后失語癥BADE嚴重程度分級提高≥2級;有效:失語癥BADE嚴重程度分級提高至少1級;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1.3 統(tǒng)計方法
觀察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t檢驗的統(tǒng)計學方法對多時點的語言學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計量資料均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為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差異。
2.1 臨床療效
對照組A表示,治療組B表示(見表1)。
2.1.1 兩組運動性失語患者治療后組內(nèi)比較各語言亞項治療后,對照組、治療組的談話、聽理解、復述、命名、閱讀、書寫均較治療前改善,除對照組聽理解、書寫的P<0.05,余各項P<0.01,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
2.2.2 兩組運動性失語患者治療后組間比較各語言亞項在入組當天治療組和對照組各語言亞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治療后,治療組談話、復述、命名較對照組提高,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3 治療組與對照組都表現(xiàn)出隨治療時間的延長,各語言亞項分值逐漸遞增,除聽理解、閱讀及書寫外,余組間與組內(nèi)有交互作用P<0.05,說明兩組分值遞增與時間呈現(xiàn)正相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Barthal指數(shù))的比較
入組當天Barthal指數(shù)患者治療組和對照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具有可比性。治療后治療組較對照組,組間比較治療組有改善,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內(nèi)指標隨時間推移呈遞增現(xiàn)象,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治療后兩組BDAE嚴重程度分級差異
入組當天患者BDAE嚴重程度分級治療組和對照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具有可比性。治療后治療組嚴重程度較對照組減輕,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不良反應
兩組病例康復過程中,二例發(fā)生再次梗死,一例發(fā)生腦出血,余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表1 兩組運動性失語癥患者治療后組內(nèi)各語言亞項療效評價(±s)
表1 兩組運動性失語癥患者治療后組內(nèi)各語言亞項療效評價(±s)
注:**P<0.01,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語言亞項談話組別聽理解復述命名閱讀書寫ABABABABABAB例數(shù)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23 20 23治療前57.20±10.74 58.10±10.01 69.70±9.30 70.80±12.11 42.60±13.21 42.10±11.70 46.30±9.64 47.20±8.83 52.50±11.80 52.20±5.79 16.51±11.99 17.52±12.96治療1月60.50±12.06 68.10±15.10 71.70±8.30 73.80±12.41 49.80±16.79 58.00±18.19 53.10±10.90 58.70±12.13 53.70±13.66 56.30±9.08 22.90±7.88 25.30±13.06治療2月63.50±13.27 73.80±11.91 73.00±8.01 75.30±13.51 58.80±16.87 64.00±18.91 59.10±12.98 64.80±11.57 55.60±14.68 58.30±10.79 26.80±8.38 29.10±15.01治療3月66.50±11.31 79.80±12.98 74.80±10.64 77.40±12.59 64.80±17.89 70.00±16.68 67.10±11.80 75.70±12.77 58.60±15.60 61.10±11.09 28.90±9.91 35.00±16.70 F組內(nèi)3.09**7.91**3.04*4.66**5.64**10.78**4.06**7.23**4.09**4.10**3.38*4.56**F組間F交互作用2.16*4.346*0.401.682**2.12*6.346*2.20*6.901*0.491.101*1.251.256*
表2日常生活能力評分(Barthal指數(shù))對照組和治療組比較(±s)
表2日常生活能力評分(Barthal指數(shù))對照組和治療組比較(±s)
注:**P<0.01,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組別A組B組t值治療前67.20±24.46 69.50±22.02 0.46治療1月75.20±27.86 83.20±22.00 7.89**治療2月79.14±24.32 88.20±21.07 6.03**治療3月85.10±23.43 92.30±22.30 8.79**F值49.68*
表3 BDAE嚴重程度分級對照組和治療組比較
3.1 腦血管病后失語癥康復的時機
近年來卒中后失語癥的早期康復研究大多集中在康復時機,康復方案,康復機制等方面。有研究報道可能在很短的時期內(nèi)腦血管病后失語癥患者發(fā)生局部語言網(wǎng)絡激活,而且語言網(wǎng)絡的激活可以由病損側(cè)到健側(cè)半球。因此,對于卒中后失語的患者建議早期給予介入治療并持續(xù)一段時間,對建立大腦側(cè)枝循環(huán)可能有積極的作用,并促進修補、重建病灶周圍組織,從而發(fā)揮了腦的可塑性[4],這可能是早期建立康復治療的理論依據(jù)。因此本研究選取腦血管病早期運動性失語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設立對照組,為了使患者的治療在最佳的治療期內(nèi),不影響治療的效果。
3.2 個性化治療方案
ZM2.1語言障礙診治儀臨床診治是運用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擬語言治療師診斷,選用數(shù)學模型,模糊運算出每道診斷題各種干擾變量與患者語言損害的相關性。根據(jù)經(jīng)驗參數(shù),確定各種語言障礙診斷的診斷模型,與每一個患者模糊匹配,實現(xiàn)計算機模仿人類的學習積累特點,不斷提高診斷準確率,繼而指導運用ZM2.1康復系統(tǒng)對治療組30例運動性失語患者進行個體化康復訓練,并在康復治療前,語言障礙診治儀ZM2.1對運動性失語診斷評估和治療后分別對30例運動性失語患者進行測評,比較治療前后ZMZ2.1診斷篩選系統(tǒng)各功能亞項變化情況,經(jīng)治療后,對照組、治療組的談話、聽理解、復述、命名、閱讀、書寫均較治療前改善,除對照組聽理解、書寫的P<0.05,余各項P<0.01,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訓練方法的選擇
基本方法有口型發(fā)音訓練、應答訓練、手勢訓練、語言交流訓練、命名練習、口語交流訓練、閱讀康復訓練、書寫康復訓練、語文康復訓練、言語肌肉運動功能的訓練、發(fā)音練習等,運動性失語癥病灶在詞語運動中樞,詞的運動印象部分或完全喪失,表現(xiàn)為口語表達能力明顯減少,少量表達的口語亦發(fā)生扭曲,故訓練以表達訓練和文字訓練為主,給予實物、圖片、畫冊等進行復述、聯(lián)想、呼名、回答問題、描寫等一對一全程個性化言語康復訓練,即每次訓練時康復治療師單獨對一例病人進行訓練,避免多人訓練指導,對病人造成偏差或誤導。每天堅持安排聽音、發(fā)音、教話、學話,進而到寫話。訓練程序是先元音,后輔音,先字詞、后語句。由淺到深,因人而異,經(jīng)治療后治療組嚴重程度較對照組減輕,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日常生活能力亦提高,但是聽理解、閱讀及書寫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療程短和解剖部位及功能復雜性有關,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總之,語言康復訓練對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語言功能恢復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訓練中激發(fā)并保持患者強烈的訓練熱情至關重要。因?qū)嶒灷龜?shù)較少,療程短,對于結(jié)論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我們將做進一步的研究,加以充實。
[1]王捷,李莉,王超英,等,早期強化語言訓練對顱腦損傷失語患者康復的作用[J],2003,7(10);1616.
[2]顧瑩,李勝利持續(xù)3個月康復治療對失語癥患者語言功能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2,6(7);956.
[3]高素榮.失語癥[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9,224-225.
[4]Kurylo M,Elliott T,Shewchuk R.FOCUS on the family caregiver:a problem-solvingtrainingintervention[J].Couns Dev,2001,79:275.
寧夏醫(yī)科大學校級立項。項目編號:XM201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