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桂芳
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師向ESP教師轉型發(fā)展研究
肖桂芳
(江西理工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處,江西贛州341000)
教育服務于社會,必須要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下,在諸多方面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走教育國際化的道路。高校英語教師向ESP教師轉型發(fā)展是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文章依據(jù)教育國際化理論和高校英語教師與ESP教師差異分析,探討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師向ESP教師轉型發(fā)展的基本動因,提出向ESP教師轉型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教育國際化;ESP;英語教師發(fā)展;教師角色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主要擔任大學英語精讀、泛讀和視聽課程的教學工作。經筆者調查,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經過兩年的大學英語學習,詞匯量增加了,聽力和口語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社會對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人才的需要,作為通用英語教學的大學英語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國際化發(fā)展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英語是“傳播學術知識的主要語言”[1],“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將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方向”[2]。教學課程的變化要求我們轉換課程執(zhí)行人教師的角色。從現(xiàn)有文獻看,國內學者施敏[3]和梁巖[4]分別探討了ESP教師的角色及自我完善和ESP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模式。不過,他們都沒有把教育國際化這一新形勢和如何實現(xiàn)高校英語教師向ESP教師轉型發(fā)展考慮進去。所以,本文將從分析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大學英語教師現(xiàn)狀和ESP教師角色定位出發(fā),探討高校英語教師向ESP教師轉型發(fā)展的基本動因和實現(xiàn)途徑。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5]。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基于一般大學教育的基礎上,融入跨國界和跨文化觀點。其內容具體形式上,表現(xiàn)為管理理念國際化、學生和師資構成國際化、課程國際化、教學科研合作國際化等多個方面[6]。這些方面涵蓋了教學理念到教學教育核心構成的方方面面。但是其中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呢?一項對一所美國中西部大型高校及其國際化5年后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國際化進程中,教師是關鍵”[7]。教師作為教育國際化進程的關鍵,我們必須重視教師扮演的角色,必須充分發(fā)揮好教師所起的關鍵作用。
(一)高校大學英語教師現(xiàn)狀
近年來,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大學英語教師的規(guī)模與素質都有大幅提高。但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與國外同行相比,我國高校英語教師的總體水平有較大差異。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教學課程內容單一。高校大學英語教師主要承擔大學英語精讀、大學英語泛讀和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注重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技能訓練。這些課程學時兩年,周學時一般為四節(jié)。這些課程幾乎覆蓋學校所有專業(yè)的學生,但課程素材多以人文類體裁為主,注重人文情感教育。其它體裁和內容的文章所占比率極低。
(2)知識結構相對狹窄。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大多數(shù)英語教師為高學歷青年教師。他們大多是研究型學者,在研究生或博士生學習階段專攻外國文學、翻譯、語言學等。偏向語言知識,沒有學科交叉。知識結構相對狹窄,更新較慢。
(3)教學理念陳舊,方法單一。教學活動的主體仍舊為教師。課堂教學以教材知識的教授為重點,輔之以聽力和口語能力的訓練。以大學英語精讀課為例,課堂教學的基本方式為:教師講單詞,單詞造句翻譯;講語法,舉例做練習;逐段翻譯課文內容,布置練習講評練習。學生邊聽邊記,偶爾回答問題,成為被動的接受者。
(4)教師自身知識陳舊,不與時俱進,缺乏終身學習觀念。這體現(xiàn)在教師“唯(教)材是舉”。具體而言,第一,教師的課堂教學視野停留在老圈子里。年復一年講授和研究同一本教材內容,以至看起來倒背如流,嫻熟自如。還有部分教師安于現(xiàn)狀,進取心減退。久而久之,知識變得陳舊,形成了思維定式,不求創(chuàng)新突破。第二,教師不會適時更新教材內容。教師很少結合學校和學生的特點自編教材,一般選用市面出版教材。但是市面出版的教材更新速度慢,時代感缺乏,世界先進前沿科學技術內容的文章鮮有出現(xiàn),導致學生難以產生共鳴,學習興趣缺乏,教學效果低。
從以上幾方面看,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和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使教師喪失了自我專業(yè)發(fā)展的動力,放緩了教師向國際化發(fā)展的步伐,更重要地是影響了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大學英語老師的出路在哪里?筆者認為,向ESP教師的轉型發(fā)展是一條有效途徑。
(二)教育國際化背景下ESP教師定位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yè)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jù)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8]。鄭麗將ESP教師的角色定位為:語言教育者、課程設計者、教學合作者和實踐研究者[9]。這四個角色是對ESP教師在ESP教學下發(fā)揮不同作用的描述,是ESP教師在教學中不同階段的身份轉換。
根據(jù)教育國際化內容特點和ESP教師教學特點,教育國際化背景下ESP教師的角色定位:
1.具有國際意識和國際視野的國際人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跨國界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與融合,其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國際意識和國際視野的人才。ESP教師是教育國際化的實施者和執(zhí)行者,首先必需是具有國際意識和國際視野的國際人,才能在日常教學中將全球意識,增進國家間相互了解等意識滲透到ESP教學和課程設計的方方面面。同時,ESP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國際交往能力,廣泛地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如國際會議、國際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緊跟國際前沿科技動態(tài),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從而達到促進更新ESP教學理念、內容、知識和方法的目的。
2.教學活動的策劃者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性差異,達到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激發(fā)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在ESP課堂教學中,ESP教師要借鑒國外先進的現(xiàn)代教學方法,如“合作教學法”、“暗示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證教學法”,以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為主導,成為教學活動的策劃者,排除學生學習心理障礙,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思考、討論、實踐。同時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差異,提高學習和溝通技能,達到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目標。
3.課程建設的參與者
ESP教材以內容為依托,與專業(yè)學科知識緊密相關,注重真實性、時代性和實用性。ESP教材的特點要求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到開發(fā)以本土地域特色為基礎的優(yōu)勢學科課程設計、教材編寫和教學評估中,及時更新材料內容,緊跟國際前沿知識,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未來工作實際運用需要。在課程開發(fā)過程中,注重增加課程的吸引力和前瞻性,以吸引更多留學生,擴大國際化交流范圍。
4.終身學習者
建構主義教師觀認為教師與學生一樣都是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地尋求意義,構建自己的知識。教師扮演著學習者的角色,在與外部真實相關事實之間的積極互動和自我內部加工下建構知識。ESP教學是在基礎英語教學中發(fā)展而來。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還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隨著經濟技術的發(fā)展和教育國際化交流頻繁,ESP教師要擴大知識結構,拓寬閱讀范圍,積極參與國際交流,以獲取更多的信息量,及時反思,隨時更新和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發(fā)現(xiàn)ESP教學規(guī)律,構建ESP教學活動模式,應用于ESP實踐教學中。
(一)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的需要
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競爭,本質上是科技實力的競爭,根本上是教育和人才的競爭。高等教育國際化加快了人才資源的流動。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席卷,特別是自從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國更加以積極開放的姿態(tài)融入全球化和國際競爭之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劇增。國際化人才不僅要深入了解本土文化,還要掌握世界各國的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知識,具備與他國文化溝通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通曉國際準則,具有國際視野等。而我國大學英語教育作為通用英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忽視了與學生專業(yè)的結合。學生無法將大學所學的英語知識運用到今后學習、工作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大學英語教師向ESP教師轉型有利于英語語言知識與學科專業(yè)知識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運用能力。
(二)我國大學英語ESP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21世紀的英語學習不再是純英語學習,英語教學是越來越多地與某一個專業(yè)知識或學科的結合[10]。這種英語教學不再是純語言技能的教學。其實就是ESP教學。美、英等國及英語水平較高的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qū),ESP教學已成為其大學英語教學的主流。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和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fā)展,ESP教育將成為未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方向。ESP教育的發(fā)展需要大量優(yōu)秀合格的ESP教師。作為高等院校英語教學執(zhí)行人的英語教師勢必要加快向ESP教師的角色轉換。
Hutchinson和Waters認為,ESP教師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即積極態(tài)度、相關專業(yè)領域基本原理的大致了解、對自己已有知識的程度要有所了解[8]。兩位學者從教學態(tài)度、專業(yè)知識程度和知識結構認識三方面談ESP教師應具備的條件。態(tài)度制約著行為動力。積極的教學態(tài)度有利于促進教師自我學習和教學活動的開展,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從專業(yè)知識程度看,只需要“大致了解”,并非十分了解??梢?,對ESP教師的專業(yè)知識要求不如專業(yè)教師那么高。大學英語教師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具有向ESP教師轉型的先天條件。所以,只需要在原來的基礎上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相關專業(yè)教學內容,對專業(yè)知識“有所了解”,增加“管理能力和專業(yè)承諾”,也不是一件難事。如“大量閱讀和系統(tǒng)學習所涉及專業(yè)的書籍和教材,更新專業(yè)知識”[11],以盡快勝任ESP教學任務。
(三)大學英語教師促進自我實現(xiàn)的重要途徑
美國的人文主義者兼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Maslow)認為人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其中自我實現(xiàn)是人類發(fā)展中最高階段的需求層次。因此,自我實現(xiàn)已經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目標。大學英語教師也不例外。終身學習是促成自我實現(xiàn)的重要途徑。因此,向ESP教師轉型過程中,每一名大學教師都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才能夠具備新的知識技能,適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zhàn),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終極目的。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教師投入到新的社會學習環(huán)境中,接受職業(yè)培訓,參與國際交流,從而不斷地充實新知識,發(fā)展新觀念。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其本身專業(yè)發(fā)展,更有利于其在人生道路上實現(xiàn)自我,得到滿足,增強幸福感。
基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容和特征及上述分析,我們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加快高校英語教師向ESP教師轉型發(fā)展的三種途徑:證書制度與培訓相結合、國際化師資校本教研、ESP國際交流項目。前兩種途徑是國內培訓,第三種是海外培訓。
(一)證書制度與培訓相結合
國內研究者普遍認為ESP教師應該接受一定的師資培養(yǎng),內容包括兩個方面:語言培訓和專業(yè)培訓。胡艷芬提出由“國內專門教育機構舉辦不同專業(yè)或不同方向的短期培訓班”或者“知名的國外教育機構進行一定時間的培訓”[12]等方式。但沒有指出哪些教育機構具備這樣的資質提供ESP教師培訓,說法顯得有些融通,可操作性不強。結合高校英語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和安排,筆者提倡證書制度與專業(yè)機構短期培訓或在線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如倫敦都市大學商務英語教師培訓部、英國學院佛羅倫薩語言中心等,這些項目總學時較短,約30-50小時,課程設計合理,內容豐富、實用[11];英國的INTESOL以遠程教學方式提供ESP證書的課程[13]。國外ESP教師培訓相對國內比較成熟。我們可以引進適合本土特點的國外ESP教師培訓課程和網絡課程,并根據(jù)大學英語教師工作量大、授課任務繁重的特點,設置短期課程和網絡課程,合格后頒發(fā)證書。短期課程與證書制度的結合有利于激發(fā)教師學習動力,短期內快速提高ESP教師能力,符合英語教師實際情況,同時能保證培訓的質量。
(二)國際化師資校本教研
2002年,《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中首次提出“校本教研”的概念:“建立以校為本、以教研為基礎的教師教學個案分析、研討制度,引導教師對自己或同事的教學進行分析、反思與評價,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借助教育國際化的優(yōu)勢和引進的國際化師資,開展國際化師資與高校英語教師的ESP校本教研。與外籍教師共同分析學生需求,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有利于縮短備課時間,避免盲目學習。與外籍教師定期就ESP教學問題舉行專題講座、教研活動和研討會,促進教師自我反思,提高教師自我發(fā)展意識,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促進英語教師向ESP教師的轉變。
(三)ESP課程國際交流項目
隨著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人員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教師也將受益于此。高校英語教師具備得天獨厚的語言優(yōu)勢。在國際交流中,高校英語教師能快速有效地融入、參與到國際化溝通交流活動中。ESP教育在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發(fā)展相對成熟?;趪液驼块T的ESP短期國際交流項目,高校英語教師將直接感受到ESP教學理論,直接接觸到原版ESP理論課程和實踐。通過ESP課程國際交流項目切實地感受和體驗,無疑將加快高校英語教師向ESP教師轉型的速度。
綜上而言,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趨勢表明,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社會需求的變化構成了我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和發(fā)展的顯著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勢必要重新定位,通過證書制度與培訓相結合、國際化師資校本教研和ESP課程國際交流項目等方式向ESP教師轉型。向ESP教師轉型并沒有把大學英語教師拖入困境,只是遇到了暫時的變化和困難。相反,向ESP教師轉型是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自我實現(xiàn)和發(fā)展,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有效途徑。
[1]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方向[J].外語界,2004(2):28.
[2]蔡基剛.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外語教學評價體系調整[J].外語電化教學,2013(1):3.
[3]施敏.ESP教師的角色及自我完善[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 (3):120-122.
[4]梁巖.ESP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模式[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3):7-9.
[5]楊啟光.教育國際化進程與發(fā)展模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42.
[6]吳言蓀.加拿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6):44-49.
[7]Schoorinan,D..Thepedagogicalimplicationsofdiverseconceptualizations ofinternationalization:AU.S.based case study[J].Journal of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99(3):19-46.
[8]Hutchinson.T.,A.Waters.Englishfor SpecificPurpos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
[9]鄭麗.ESP教師角色定位與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探索, 2013(3):91-92.
[10]劉潤清.21世紀的英語教學——記英國的一項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2):4.
[11]高戰(zhàn)榮.國外ESP教師教育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師知識發(fā)展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2(4):90.
[12]胡艷芬.ESP教師素質、現(xiàn)狀及培訓[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5 (2):168.
[13]蔡美蘭.國外ESP教學現(xiàn)狀及其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11(34):200.
G647
A
2095-3046(2014)02-0064-04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2.014
2013-11-10
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編號:10ZD023);江西省高校教改省級立項課題(編號:JXJG-11-6-23)
肖桂芳(1975-),女,副教授,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E-mail:xiaoguifang@mail.jxus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