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鄉(xiāng)規(guī)民約與美政美俗
      ——儒家鄉(xiāng)村社會治理中以禮化俗的維度

      2014-04-15 06:27:22余治平
      關鍵詞:鄉(xiāng)約

      余治平

      (上海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 上海 200235)

      鄉(xiāng)規(guī)民約與美政美俗
      ——儒家鄉(xiāng)村社會治理中以禮化俗的維度

      余治平

      (上海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 上海 200235)

      儒家的理想不僅要讓人成其為人,而且還要讓社會成其為社會。古代中國,政權馬不停蹄地換,甚至還會一時真空,但社會卻還能夠維持得很有好,人倫秩序一天都不亂,靠的就是教化的力量。在對江北水村余氏耕讀堂的田野調查中,發(fā)現(xiàn)其祖輩留下來的仁、義、禮、智、信之“五常”與忠、孝、恕、廉、恥、溫、良、恭、儉、讓之“十德”,其新修“族規(guī)十二條”,充滿儒家精神與儒家情結,已成為其家風,世代相傳,遵循不移,影響族人做人、做事。王陽明的《南贛鄉(xiāng)約》,發(fā)揮底層精英作用,彰善糾惡,能夠使人做“良善之民”,營造出“仁厚之俗”。相比之下,《萬集鄉(xiāng)嚴南村村規(guī)民約》則顯得簡陋、單薄,失之于空洞,儒家鄉(xiāng)村治理傳統(tǒng)之斷裂可見一斑。

      鄉(xiāng)規(guī)民約;儒家鄉(xiāng)村社會治理;《南贛鄉(xiāng)約》;萬集鄉(xiāng)嚴南村村規(guī)民約

      禮教衰,則風俗壞;風俗壞,則人心邪;人心邪,則世道亂,自古而然?!抖Y記·禮運》說,“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1]。儒家一向強調修齊治平的工夫實踐,其理想不僅是要讓人成其為人,而且還要讓社會成其為社會。為我們所孜孜以求的應該是一個有機的、生態(tài)的、活力的社會,而不是一個滿目蒼夷、禮崩樂壞的社會。既要有政治、法治、武治,又要有德治、禮治、文治,這六治共同作用,交互融合,才能夠真正贏得天下、國家,并對其進行改造和匡正。

      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一書中說,“如果我們能想象一個完全由傳統(tǒng)所規(guī)定下的社會生活,這社會可以說是沒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實上固然并沒有這種社會,但是鄉(xiāng)土社會卻是靠近這種標準的社會?!盵2]66,67古代中國,政權可以馬不停蹄地換,甚至還可以一時真空,但社會卻還能夠維持得很友好,人倫秩序一天都不亂,靠的就是教化的力量。否則,就很難想象在戰(zhàn)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那些沒有統(tǒng)一政權的歷史時期里,我們的祖先究竟是怎么活過來的。沒有政治,老百姓可以照樣生活,但沒有教化卻一天都難以維持下去。

      一、“族規(guī)十二條”:丟不掉的儒家情結

      萬集,江蘇北部的一個小鎮(zhèn),地處洪澤湖下游,流水滋潤,積土踏實。

      這里的百姓歷來以務農為本,民風醇厚,鄉(xiāng)俗端正。修建于清代的洪澤湖大堤上,祖先們留下了五個減水大壩,按照儒家的“五?!表樞颍瑥谋毕蚰祥g隔排開在險要水段,分別命名為仁字壩、義字壩、禮字壩、智字壩、信字壩。*作為土壩,五壩始建于明代。清后則逐漸改為石壩。禮字壩補建于康熙年間,智字壩補建于乾隆十七年,信字壩則補建于道光年間。迄今只有智字壩、信字壩還保存于洪澤縣三河閘管理處,其壩碑文字參見《淮安金石錄·碑碣·刻石及附錄》,第130、137頁,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古代的能工巧匠這樣把水利工程與儒家的“五常”信條有機結合在一起,對于子孫后代,確實是一種很好的道德教育。值得注意的是,以仁、義、禮、智、信來命名水利工程,肯定比用天干地支來命名有意義,更比如今用枯燥的阿拉伯數(shù)字或單調的英文字母來命名有文化內涵。

      萬集街東余氏家族的堂號叫“耕讀堂”,寓意余門乃耕讀之家,明清以來其祖上所務之業(yè)大多“不士則農”,“非農即士”,基本上都相信“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而以為“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谷,養(yǎng)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yǎng)性,以立高德”,追求在安身立命與德性修養(yǎng)雙方面的成就,不贊同偏廢于一邊,“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3],耕讀必須相濟,身心才能互益。

      至于耕與讀之間,余氏先人們都強調,既不能“無所事事,閑蕩過日,及妄求非分、營營朝夕,看得讀書是人事外事”,也不能“為文字章句之家,窮年累月,不得休息,故以耕為俗末勞苦不可堪之事,患其分心”,[4]這兩種態(tài)度都不可取,唯有耕讀結合、身德兼修才是最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的余莊人看來,這些無疑都凝聚著若干代老祖宗的世間智慧和生命體驗。

      解放以前,余家人一般都能以“詩文為樂,忠孝傳家,茅舍陋室,糙糠之妻,粗衣淡飯,豆渣菜根,樂在其中,欣感足焉”[5]。老祖宗留下來的“仁、義、禮、智、信”之“五?!保爸?、孝、恕、廉、恥、溫、良、恭、儉、讓”之“十德”,已經成為他們的家風,世代相傳,遵循不移。很久以來,余家門族里,做人、做事在萬集、仁和一帶還是頗有口碑的。

      大清嘉慶到光緒年間,余家祖上已積攢良田三百多畝,家道中興,家底殷實安康,日常行善積德,做事有規(guī)有矩,還能接濟窮人,所以一直享譽鄉(xiāng)里。

      改革開放之初,農民的日子稍微比以前好過一些了,起碼可以吃飽飯了,這個時候,萬集的鄉(xiāng)風還算不錯?!拔母铩眲傔^,上面強調“解放思想”,“敢闖敢試”,恢復高考、啟用老干部、為冤假錯案平反、抓工農業(yè)生產等等,則被萬集鄉(xiāng)下人理解成“復古”,那時候的余莊人經常會說,“現(xiàn)在外面都又復古了”,從歷史詮釋當下,在傳統(tǒng)中尋找現(xiàn)實的影子,這就是他們對當時“撥亂反正”形勢的獨特理解和把握。被壓抑了十年甚至更久的人們,包括“地富反壞右分子”和貧下中農在內,都開始釋放出自己身上的能量,還想做點有益的事情,于是,定鄉(xiāng)約、續(xù)家譜、重修尼姑庵、新建敬老院之類的好事、善事、正經事還都集中在那幾個年頭。

      1985年前后,做裁縫的余培清匯合草澤河岸南、北余莊的諸多宗親,開始考慮挖掘祖訓,重新撰寫適合時代節(jié)拍、方便兒孫記誦的“余氏族規(guī)”。國防科工委的離休干部余崇樓專程從北京趕回了參與其事。經過反復醞釀、討論、協(xié)商,至1992年,終由余培清的二兒子在淮陰城撰成“耕讀堂余氏族規(guī)十二條”,內容如下:

      一、敬天地,祭神祖。

      二、孝父母,睦兄弟。

      三、善待物,節(jié)財用。

      四、健體魄,惜性命。

      五、正婚姻,育子孫。

      六、習詩書,重禮義。

      七、平常心,守本分。

      八、嚴律己,寬恕人。

      九、戒淫盜,禁非為。

      十、忍忿仇,息爭訟。

      十一、紅白事,量力行。

      十二、勤耕讀,立身德。

      這72個字,充滿了儒家文化的意味,至今,已經在余莊流傳了二十多年,取得了較好的認同。二十多年來,余姓族人,做官的、經商的、從教的、務農的,不管干什么職業(yè)的,呆在家里的,走出去的,雖談不上什么成圣成賢,但基本也沒出過什么比較大的亂子。這未必都是“族規(guī)十二條”教化的直接結果,卻肯定與之有關。

      1987年7月,萬集鄉(xiāng)也成立過一個“移風易俗理事會”,8個成員,組長1人,副組長1人。隨后,各個村也都有了一個“移風易俗理事會”,人們制定章程,組織活動,“全鄉(xiāng)婚喪喜慶活動正朝著文明、節(jié)儉、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到1988年的時候,萬集全鄉(xiāng)“移風易俗理事會”已經發(fā)展到20個,理事124人。[6]這些“移風易俗理事會”具體做過一些什么事情現(xiàn)在已經很難考證,但起碼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所倡導和推行的絕對不是“文革”那一套東西了。

      二、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

      移風易俗,雖然可以由官方倡導,但也可以由民間自發(fā),而且民間自發(fā)的力量似乎更有作用和效力。制定鄉(xiāng)規(guī)民約,就是老百姓純化社會風氣、改善身邊環(huán)境的一種自發(fā)行為。

      在古代中國,“鄉(xiāng)約”是鄰里鄉(xiāng)人互相勸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協(xié)助救濟為目的的一種規(guī)則約定。通過鄉(xiāng)民受約、自約和互約而保障鄉(xiāng)土社會成員的共同生活和共同進步。大約在周代,底層社會就開始有制定“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習慣了。《周禮·地官·族師》曰:“五家為比,十家為聯(lián);五人為伍,十人為聯(lián);四閭為族,八閭為聯(lián):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盵7]制定鄉(xiāng)約的目的就在于讓生活在一起的人們形成一個共同體,大家平時相互約束,相互規(guī)勸;遇到慶賞之喜事,大家相互分享;面對刑罰之危機,大家則一同承擔,分解責任。

      而中國最早的成文鄉(xiāng)里自治規(guī)則,可能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儒家知識分子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四兄弟在關中曾訂有《藍田呂氏鄉(xiāng)約》,村民可以自愿入約,接受束縛。后來的《宋史·呂大防傳》記曰:“嘗為《鄉(xiāng)約》曰:凡同約者,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盵8]但“呂氏鄉(xiāng)約”并沒有推行多久,北宋就被金人所吞滅。南宋后,朱熹重新發(fā)現(xiàn)了這個鄉(xiāng)約,并編寫了《增損呂氏鄉(xiāng)約》,再度使它名聲鵲起。

      大多數(shù)“鄉(xiāng)約”都記載在族譜中,湖北來鳳縣《來鳳卯峒向氏族譜》、四川省酉陽縣后溪鄉(xiāng)白氏《南陽族譜》等,族譜之前或之后記錄一些鄉(xiāng)規(guī)民約,便于更好地教育子孫后代與人為善、和睦鄉(xiāng)鄰,也有利于底層社會秩序的確立和穩(wěn)定。

      宋代官方對鄉(xiāng)約組織采取的是一種不反對也不鼓勵的態(tài)度,而到了明代,朝廷則大力提倡和推廣鄉(xiāng)約,《南贛鄉(xiāng)約》便應運而生,影響也最廣。*洪武三十年,明太祖朱元璋“命戶部令天下民,每鄉(xiāng)里置木鐸一,選年老或警者每月六次持鐸詢于道路,曰: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xiāng)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這就是著名的《六諭文》。次年,又頒布《教民榜文》。參見王有英《清前期社會教化研究》,第9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正德十三年十月,儒學家王守仁親撰《南贛鄉(xiāng)約》,總十六款。

      在這之前,駐守廣西的王守仁,出于“剪除盜賊”的防務需要,也曾強制推行過所謂“十家牌法”,或稱“十家牌諭”,頒布《十家牌法告諭父老子弟》,盡管其目的是“各家務要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婦隨,長惠幼順,小心以奉官法,勤謹以辦國課,恭儉以守家業(yè),謙和以處鄉(xiāng)里,心要平恕,毋得輕意忿爭,事要含忍,毋得輒興詞訟,見善互相勸勉,有惡互相懲戒,務興禮讓之風,以成敦厚之俗”,但其方法、手段卻難免“專制”嫌疑。

      有兩塊小木牌子。一塊是“十家牌式”,牌子上,寫著“某縣某坊”和10個人的“某人某籍”,加上頭、尾兩人的簽名畫押。一塊是“各家牌式”,上面寫著家中“男子幾丁”,每個男子的經營、職任、差役、生業(yè)、技能等情況。按照要求,這兩個牌子“十家輪日收掌,每日酉牌時分,持牌到各家”,然后還得“照粉牌查審”,仔細檢查各家人口,“某家今夜少某人,往某處,干某事,某日當回”,少一個人,得說明去向;“某家今夜多某人,是某姓名,從某處來,干某事”,多一個人,得交代來歷?!皠找獙弳柕拇_,乃通報各家知會”,互相監(jiān)督,互相揭發(fā),如果“事有可疑,即行報官。如或隱蔽,事發(fā),十家同罪”。[9]如有案發(fā),又確系隱瞞,則株連十家,官府則懲治不殆,一并擔責。對鄉(xiāng)村普通百姓實行軍事化管理,在戰(zhàn)爭期間可以理解,而在和平年代則一定會極大地鉗制人生自由,不值得提倡。推行不久,連王陽明自己都不得不承認“本院所行十家牌諭,近來訪得各處官吏類多視為虛文,不肯著實奉行查考,據(jù)法即當究治”。[10]

      “十家牌法”置民于敵,防范心太盛,用意太急,難免強制、逼迫之嫌疑,似乎單純在為官方統(tǒng)治服務,容易導致天怒人怨。而相比之下,王陽明后來在江西所倡導的《南贛鄉(xiāng)約》則呈現(xiàn)出去官方化、去軍事化的傾向,更符合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因而民間自治的色彩也更濃厚。對于鄉(xiāng)村風氣養(yǎng)成和社會治理而言,“十家牌法”倒像是法家所為,鐵腕高壓,刑罰嚴厲;而“南贛鄉(xiāng)約”則回歸了儒家,通過禮樂教化,而美政美俗。

      三、《南贛鄉(xiāng)約》之條款、要求

      現(xiàn)轉錄《南贛鄉(xiāng)約》之全文如下:

      咨爾民,昔人有言:“蓬生蔴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民俗之善惡,豈不由于積習使然哉!

      往者新民蓋常棄其宗族,畔其鄉(xiāng)里,四出而為暴,豈獨其性之異,其人之罪哉?亦由我有司治之無道,教之無方。爾父老子弟所以訓誨戒飭于家庭者不早,薰陶漸染于里者無素,誘掖獎勸之不行,連屬葉和之無具,又或憤怨相激,狡偽相殘,故遂使之靡然日流于惡,則我有司與爾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責。

      嗚呼!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故今特為鄉(xiāng)約,以協(xié)和爾民,自今凡爾同約之民,皆宜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xiāng)里,死喪相助,患難相恤,善相勸勉,惡相告戒,息訟罷爭,講信修睦,務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嗚呼!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爾等父老子弟毋念新民之舊惡而不與其善,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毋自恃為良民而不修其身,爾一念而惡,即惡人矣;人之善惡,由于一念之間,爾等慎思吾言,毋忽!

      一、同約中推年高、有德、為眾所敬服者一人為約長,二人為約副,又推公直、果斷者四人為約正,通達、明察者四人為約史,精健、廉干者四人為知約,禮儀習熟者二人為約贊。

      置文簿三扇:其一扇備寫同約姓名,及日逐出入所為,知約司之;其二扇一書彰善,一書糾過,約長司之。

      二、同約之人每一會,人出銀三分,送知約,具飲食,毋大奢,取免饑渴而已。

      三、會期以月之望,若有疾病、事故、不及赴者,許先期遣人告知約;無故不赴者,以過惡書,仍罰銀一兩公用。

      四、立約所于道里均平之處,擇寺觀寬大者為之。

      五、彰善者,其辭顯而決;糾過者,其辭隱而婉,亦忠厚之道也。如有人不弟,毋直曰“不弟”,但云“聞某于事兄敬長之禮,頗有未盡;某未敢以為信,姑案之以俟”;凡糾過惡,皆例此。若有難改之惡,且勿糾,使無所容,或激而遂肆其惡矣。約、長、副等,須先期陰與之言,使當自首,眾共誘掖獎勸之,以興其善念,姑使書之,使其可改;若不能改,然后糾而書之;又不能改,然后白之官;又不能改,同約之人執(zhí)送之官,明正其罪;勢不能執(zhí),戮力協(xié)謀官府請兵滅之。

      六、通約之人,凡有危疑難處之事,皆須約長會同約之人與之裁處區(qū)畫,必當于理濟于事而后已;不得坐視推托,陷入于惡,罪坐約長、約正諸人。

      七、寄莊人戶,多于納糧、當差之時,躲回原籍,往往負累同甲;今后約長等勸令及期完納應承,如蹈前弊,告官懲治,削去寄莊。

      八、本地大戶,異境客商,放債收息,合依常例,毋得磊算;或有貧、難、不能償者,亦宜以理量寬;有等不仁之徒,輒便捉鎖磊取,挾寫田地,致令窮民無告,去而為之盜。今后有此告,諸約長等與之明白,償不及數(shù)者,勸令寬舍;取已過數(shù)者,力與追還;如或恃強不聽,率同約之人鳴之官司。

      九、親族鄉(xiāng)鄰,往往有因小忿投賊復仇,殘害良善,釀成大患;今后一應門毆不平之事,鳴之約長等公論是非;或約長聞之,即與曉諭解釋;敢有仍前妄為者,率諸同約呈官誅殄。

      十、軍民人等若有陽為良善,陰通賊情,販買牛馬,走傳消息,歸利一己,殃及萬民者,約長等率同約諸人指實勸戒,不悛,呈官究治。

      十一、吏書、義民、總甲、里老、百長、弓兵、機快人等若攬差下鄉(xiāng),索求赍發(fā)者,約長率同呈官追究。

      十二、各寨居民,昔被新民之害,誠不忍言;但今既許其自新,所占田產,已令退還,毋得再懷前仇,致擾地方,約長等常宜曉諭,令各守本分,有不聽者,呈官治罪。

      十三、授招新民,因爾一念之善,貸爾之罪;當痛自克責,改過自新,勤耕勤織,平買平賣,思同良民,無以前日名目,甘心下流,自取滅絕;約長等各宜時時提撕曉諭,如踵前非者,呈官征治。

      十四、男、女長成,各宜及時嫁、娶。往往女家責聘禮不充,男家責嫁妝不豐,遂致愆期。約長等其各省諭諸人,自今其稱家之有無,隨時婚嫁。

      十五、父、母喪葬,衣衾棺槨,但盡誠孝,稱家有無而行;此外或大作佛事,或盛設宴樂,傾家費財,俱于死者無益;約長等其各省諭約內之人,一遵禮制;有仍蹈前非者,即與糾惡簿內書以不孝。

      十六、當會前一日,知約預于約所灑掃張具于堂,設告諭牌及香案南向。當會日,同約畢至,約贊鳴鼓三,眾皆詣香案前序立,北面跪聽約正讀告諭畢。

      約長合眾揚言曰:

      “自今以后,凡我同約之人,祗奉戒諭,齊心合德,同歸于善;若有二三其心,陽善陰惡者,神明誅殛?!?/p>

      眾皆曰:“若有二三其心,陽善陰惡者,神明誅殛。”皆再拜,興,以次出會所,分東、西立。

      約正讀《鄉(xiāng)約》畢,大聲曰:“凡我同盟,務遵《鄉(xiāng)約》?!?/p>

      眾皆曰:“是。”乃東、西交拜。興,各以次就位,少者各酌酒于長者三行。知約起,設彰善位于堂上,南向置筆硯,陳彰善簿。約贊鳴鼓三,眾皆起。

      約贊唱:“請舉善!”

      眾曰:“是在約史。”

      約史出,就彰善位,揚言曰:“某有某善,某能改某過,請書之,以為同約勸。”

      約正遍質于眾曰:“如何?”

      眾曰:“約史舉甚當!”

      約正乃揖善者,進彰善位,東、西立。

      約史復謂眾曰:“某所舉止是,請各舉所知!”

      眾有所知即舉,無則曰:“約史所舉是矣!”

      約長、副、正皆出,就彰善位。約史書簿畢。

      約長舉杯,揚言曰:“某能為某善,某能改某過,是能修其身也;某能使某族人為某善,改某過,是能齊其家也;使人人若此,風俗焉有不厚?凡我同約,當取以為法!”遂屬于其善者。

      善者亦酌酒,酬約長曰:“此豈足為善,乃勞長者過獎,某誠惶怍,敢不益加砥礪,期無負長者之教?!苯燥嫯?,再拜會約長。

      約長答拜,興,各就位。

      知約撤彰善之席,酒復三行,知約起,設糾過位于階下,北向置筆硯,陳糾過簿。約贊鳴鼓三,眾皆起。約贊唱:“請糾過!”眾曰:“是在約史。”

      約史就糾過位,揚言曰:“聞某有某過,未敢以為然,姑書之,以俟后圖,如何?”

      約正遍質于眾曰:“如何?”

      眾皆曰:“約史必有見?!?/p>

      約正乃揖過者出,就糾過位,北向立。

      約史復遍謂眾曰:“某所聞止是,請各言所聞!”

      眾有聞即言,無則曰:“約史所聞是矣!”

      于是,約長、副、正皆出糾過位,東西立。約史書簿畢。

      約長謂過者曰:“雖然姑無行罰,惟速改!”

      過者跪請曰:“某敢不服罪!”自起酌酒,跪而飲曰:“敢不速改,重為長者憂!”

      約正、副、史皆曰:“某等不能早勸諭,使子陷于此,亦安得無罪!”皆酌,自罰。

      過者復跪,而請曰:“某既知罪,長者又自以為罰,某敢不即就戮,若許其得以自改,則請長者無飲,某之幸也!”趍后,酌酒自罰。

      約正、副咸曰:“子能勇于受責如此,是能遷于善也,某等亦可免于罪矣!”乃釋爵。

      過者再拜,約長揖之,興,各就位。知約撤糾過席。

      酒復二行,遂飯。

      飯畢,約贊起,鳴鼓三,唱:“申戒!”眾起。

      約正中堂立,揚言曰:“嗚呼!凡我同約之人,明聽申戒,人孰無善,亦孰無惡;為善雖人不知,積之既久,自然善積而不可掩;為惡若不知改,積之既久,必至惡積而不可赦。今有善而為人所彰,固可喜;茍遂以為善而自恃,將日入于惡矣!有惡而為人所糾,固可愧;茍能悔其惡而自改,將日進于善矣!然則今日之善者,未可自恃以為善;而今日之惡者,亦豈遂終于惡哉?凡我同約之人,盍共勉之!”

      眾重曰:“敢不勉?!蹦顺鱿源螙|、西序立,交拜,興,遂退。[11]

      四、做“良善之民”,造“仁厚之俗”

      在這篇《南贛鄉(xiāng)約》中,王陽明首先承認“民俗之善惡”都以為“積習使然”,社會風氣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民俗的善與惡。一段時期以來,有一些山民“棄其宗族”、“畔其鄉(xiāng)里”、“四出而為暴”,不只是他們“其性之異”,野蠻成性,地方政府也有責任,地方官員也難咎其罪。底層社會是需要政府花心思、花精力去認真經營的,該治的治,該教的教。如果政府“治之無道”、“教之無方”,早晚都要出事。所以,一個地方治理不好,當?shù)氐母改腹俸捅距l(xiāng)本土的“父老子弟”都應該“分受其責”。

      儒家強調“和為貴”,制定《鄉(xiāng)約》的目的無非是“協(xié)和爾民”,只有老百姓和諧了,國家的真正和諧也就不遠了。儒家一直以來的理想,不只是必須把個人治理好,兼修身心,使人成其為人,成圣成賢,成為君子;更為重要的是還得把社會治理好,美政美俗,使我們的社會成其為社會,改善世道,使我們的社會成為一個秩序社會、一個文明社會。

      凡是簽訂了這份《鄉(xiāng)約》的民眾,即“同約之民”,都應該“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xiāng)里”,孝敬和順,應當首先從親人做起,從身邊人做起。你怎樣對待家里的人,就會怎樣對待外面的人。一個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的人,一個對自己的兄長都不敬的人,一個對自己的兒孫都不教誨的人,一個經常跟自己的鄰居吵架斗氣的人,是不能稱為好人的。

      鄰里之間,就應該“死喪相助,患難相恤”,發(fā)現(xiàn)善的事情,就相互勸勉,共同趨赴;遇到惡的事情,就相互告戒,盡量避免禍害?!跋⒃A罷爭,講信修睦”,才能友好相處。做人要做“良善之民”,大家攜起手來共同為鄉(xiāng)間社會營造出一個“仁厚之俗”。君王治理天下,州官主政一方,教化風氣、仁厚民俗都是其當然之責,推卸不掉。

      對“同約之人”,進行“彰善”、“糾過”是《鄉(xiāng)約》的兩個最基本的功能和要求。表彰好人好事,言辭應該明顯而堅定,大張旗鼓,積極宣傳。而糾正有過錯的人和事,言辭則應該隱晦而委婉,不能太張揚,不宜擴張聲勢,畢竟不是什么好人好事。

      五、鄉(xiāng)約的會期、會費與組織結構

      凡是參加簽約的鄉(xiāng)民,都稱為“同約之人”,其數(shù)量或多或少,可以三四十戶、五六十戶,也可以一二百戶。其范圍一般都以自然居住在一起的家族莊園、相鄰村落為基礎,也會適當吸附周邊散戶、小村人等。一戶一人,大多以男丁戶主為代表。

      會期:每月十五一會。條件成熟的鄉(xiāng)村則可以朔、望兩會。

      會費:每會交銀錢3兩;缺席者,一律記以“過惡”,并罰銀1兩,充公之用。作為一種民間組織,如果會員都不交錢,說散也就散了,沒有義務也就沒有責任,玩玩拉倒。讓大家都交點錢,也算一種責任,這樣,人們就會產生認同的感覺和權利的要求。

      約所:“均平之處”,或“寺觀寬大者”。贛南是丘陵地帶,開闊的空間不多,找一塊敞亮的地方,可以降低鄉(xiāng)民往來的交通難度,因而提高鄉(xiāng)約集會的參與率。

      鄉(xiāng)約核心成員的產生渠道是:鄉(xiāng)民推舉。他們一般都是德高望重、有一定威信、有辦事能力、有穩(wěn)定可靠的經濟基礎的人,或族中長輩,或舉人秀才,或私塾先生,或告老還鄉(xiāng)的達官士子。值得注意的是,推舉不同于選舉。鄉(xiāng)約核心成員并不是一人一票選出來的,那樣的話,可以拉票,容易舞弊,而是鄉(xiāng)親鄰里坐到一起“合議”產生出來的人選,大家覺得合適就行,不講票數(shù)多少。

      組織人事結構:

      約長,1人?;疽笫牵骸澳旮摺⒂械?、為眾所敬服者”。其崗位職責大致為:彰善、糾過;訓話;舉杯,等。約長所做的都是面子上的事情,一般只要在約會的標志性環(huán)節(jié),才出場露面。

      約副,2人。“年高、有德、為眾所敬服者”。協(xié)助約長處理約會事務,當約長因故缺席約會時,則全權代理,履行其職責。

      約正,4人。基本要求是:“公直、果斷者”。這4人是鄉(xiāng)約活動的具體執(zhí)行層。其崗位職責大致為:讀告諭、鄉(xiāng)約;詢問、質疑善惡人事于眾人。類似于檢察官、監(jiān)察官,負責向鄉(xiāng)民檢舉、取證、查驗善、惡之事的虛實。

      約史,4人?;疽笫牵骸巴ㄟ_、明察者”。這4人也是鄉(xiāng)約活動的具體執(zhí)行層,但他們偏重于記事,其崗位職責大致為:舉善、惡之人事;書彰善、糾過薄。

      知約,4人?;疽笫牵骸熬?、廉干者”。這4人也是約會的具體執(zhí)行者,必須干一些瑣碎的活。其崗位職責一般為:寫同約姓名、記出入所為于文薄;置筆硯,陳彰善、糾過?。弧盀邚埦哂谔谩?,“設告諭牌及香案南向”;設、撤“彰善位”、“糾過位”。

      約贊,2人。其崗位職責大致為:“禮儀習熟者”;鳴鼓。類似于今天的司儀。

      從約長、約副、約正,到約史、知約、約贊,這17人的班底,負責召集、組織、主持每次約會活動,落實各個環(huán)節(jié)。不能忘記的是,這個群體也是底層社會的骨干和精英,明清以來,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掌握著鄉(xiāng)間事務的話語權、決斷權,是廣大農民階級的引導者和領頭羊,對穩(wěn)定帝國的鄉(xiāng)村發(fā)揮過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其影響力肯定遠超出了“同約之人”的范圍。

      六、循循善誘,治病救人

      對待極少數(shù)惡人、壞人,《鄉(xiāng)約》的做法可謂仁至義盡,循循善誘,步步導引,寬大為懷,最能體現(xiàn)儒門勸善匡過、治病救人的教化工夫。

      如果遇到具有“難改之惡”的人,理當逐步勸其改過自新,具體方法是:

      第一步,“且勿糾”,“使無所容”,“或激而遂肆其惡”,所實施的是欲擒故縱法,讓其充分暴露出缺點和過錯,以便于手術治療。

      第二步,安排不同的人,如“約長、副等”,先跟當事人溝通,話往好里說,爭取其“自首”,讓他自己承認錯,然后,大家再一起引導他、規(guī)勸他,激發(fā)他內心的善念,努力讓他寫出悔過書,改正錯誤。

      第三步,如果當事人還不能悔改,然后,大家就可以明確告訴他錯在哪里,一起幫助他糾正過失,并且“書之”,讓他寫下保證書,要求以后不再犯渾。

      第四步,如果當事人仍然不能改,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就不再留有情面,而可以“白之官”,即直接向官府告發(fā)了。

      第五步,假如他還是改不了,那就讓所有“同約之人”一起,“執(zhí)送之官”,把他抓起來直接送到官府去吧,讓官府“明正其罪”。

      第六步,也是最后一步,如果當事人“勢不能執(zhí)”,即力大、勁大或掌握兇器、勢力龐大什么的,大家一下子很難制服他,干脆就“戮力協(xié)謀官府請兵滅之”,跟官府合作,搬來兵將,通力將其殲滅。

      這里,對于那些犯了“難改之惡”的人,為什么不果斷繩之以法,鐵腕處理,而是不斷給機會讓其重新做人呢?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都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低頭不見抬頭見,誰要是真有個好歹,大家都得跟著泮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大家也都不光彩,所以還不如努力把他往好處引,他能改到哪步算哪步,盡量以正面教育為主,而不宜寡恩絕情,強硬懲治。這樣的人即使伏法、服刑后,回到鄉(xiāng)里,大家還得在一起相處,還得相互走動,相互打交道。與親緣關系一樣,地緣關系基本上也是無法拒絕的。所以,《鄉(xiāng)約》應當以曉諭、勸告、正面教育為主,不到萬不得已,一般都不會把那些屢教不改的人“呈官追究”、“呈官治罪、“呈官誅殄”。鄉(xiāng)約擋不住了,才送交官府,繩之以法。

      我們應該注意到,對于那些犯了“難改之惡”的人,《鄉(xiāng)約》所使用的處理方法是,因勢利導,級級寬容,逐步亮出底線,在自發(fā)為鄉(xiāng)村建構起穩(wěn)定和諧的秩序的同時,也自覺地為政府排憂解難,主動為朝廷攔水攔沙攔石子。因而,在拯救了許多當事人的人生家庭的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化解了底層社會的許多矛盾和沖突,因而能夠在官府與百姓之間、在法律懲治與教化規(guī)勸之間,發(fā)揮了一種舒緩與潤滑的作用,能夠有效避免官與民、高層與底層二元結構一般很容易導致的直接對沖。這其中,以“約長”為首的一幫士紳、鄉(xiāng)賢是功不可沒的,這個群體出生于農民階層卻又能夠通過知識的力量而超越于農民階層,他們決斷村莊里的大小事情,對農民生活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中國古代沒有西方那種等級森嚴的奴隸制,底層人群并不需要借助于自由、民主的制度而獲得自己的權利,更多地則依賴于社會精英階層出于公義和良心的和諧治理。長期以來,士紳、鄉(xiāng)賢一直充當著底層社會精英的角色。任何一個統(tǒng)治集團如果要通過仇富、掠富、殺富的手段而刻意消滅生活在農村的士紳、鄉(xiāng)賢階層,只剩下官府與百姓的二元對立,甩掉了中間的一塊緩沖帶,因而導致底層百姓有冤沒處告、有怨沒處申、有苦沒處說,只能沖著官府去,則顯然都是一種不明智之舉。1949年解放以來,能夠取代士紳、鄉(xiāng)賢而在底層社會發(fā)揮治理作用的似乎只有執(zhí)政黨的基層組織和基督教的農村教會,但實踐下來看,兩者要么太脫離一般農民的日用生活,要么難以獲得大范圍的文化認同,至今都還談不上有多大成效?!巴s之人,凡有危疑難處之事,皆須約長會同約之人與之裁處區(qū)畫,必當于理濟于事而后已”,普通農民遇到生產生活上的問題,都會請教于他們,他們主動承擔起為鄰里排憂解難的責任,并且還能夠自我加壓,“不得坐視推托,陷入于惡”,沒有這個群體,中國古代的底層社會早就坍塌了,而絕不可能維持這么長久。

      七、因禮式而敬畏、而神圣

      鄉(xiāng)規(guī)民約,在起源上雖然只是一種局限于鄉(xiāng)土群體之內的人為約定,但也具有一種不可肆意詆毀和侵凌的神圣性質。會約的前一日,“知約”必須預先到“約所”堂上,打掃衛(wèi)生,把立約所用的器具都擦干凈,面朝南擺設“告諭牌”、“香案”。會約的當天,人都到齊了,先由“約贊”鳴鼓三次,大家都依次站立在香案之前,面朝北,跪下來,聆聽“約正”宣讀“告諭”。然后,再由“約長”帶領所有立約人齊聲宣誓:“自今以后,凡我同約之人,祗奉戒諭,齊心合德,同歸于善;若有二三其心,陽善陰惡者,神明誅殛”。

      鄉(xiāng)規(guī)民約顯然不是什么正規(guī)的國家法律,最多也只是一種在村野局部范圍內獲得相對認可的習慣法,但它卻能夠通過一套類似于宗教的禮儀形式而獲得一種權威性和嚴肅性,只允許“齊心合德,同歸于善”,不允許“有二三其心”,否則,那些“陽善陰惡”的人,就必然遭到“神明”的“誅殛”,一旦違反這個被大家所共同認可的《鄉(xiāng)約》,就會受到來自神靈的嚴厲懲罰,誰都別存僥幸心理。所以,由一群“泥腿子”鄉(xiāng)下人所搗鼓出來的《鄉(xiāng)約》,原來竟也如此值得敬畏。

      把“彰善位”設在約所的“堂上”,顯然是對行善之人的尊重,對善行善德的高揚。而把“糾過位”安排在“階下”,則是對行惡之人的貶抑,對惡行惡品的鄙夷。一高一低,一尊一賤,善惡之分別,非常明顯。彰善,“南向置筆硯”,是以善為主,邪不壓正,善終歸是要勝惡的;糾過,“北向置筆硯”,似乎注定要敗在善行善德的面前。

      至于“約史”書寫“彰善簿”、“糾過簿”的環(huán)節(jié),其意圖則是讓善行善德和惡行惡事都一一記錄在案,以便于人們從中或找到榜樣,或引以為戒。有善舉、做好事的人,將在“彰善簿”上揚名,世代傳頌。而犯了錯、行有過、做了壞事的人,也會在“糾過簿”上留下一筆,惡名昭著,想抹都抹不去?!凹s史”向眾人舉善、舉惡,要人們“所知即舉”,則類似于法庭的當庭舉證,把善惡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而使善不得蔽,惡無所藏。

      在彰善、糾過之前,“約贊”三次鳴鼓,眾人肅然起立;“約史”書寫“彰善簿”、“糾過簿”的過程,“約長”舉杯,并大聲表彰善行;彰善席上,行善之人酌酒、飲酒并拜會“約長”,“約長”答拜;糾過席上,犯錯之人跪請、酌酒、跪而飲,等等。這些都非常真切地構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統(tǒng)的禮儀形式。這一套具有人類學考察價值的禮儀形式,看似繁瑣復雜,甚至沒多大的作用,但如果人們一直照這么做下去,所獲得的最大效果就是,讓人知道做善事終歸是好的,作惡,甚至犯一點點小錯,太丟人現(xiàn)眼了,面子上的成本太大了,不值得,于是,至少在內心里決心:再也不敢輕易做壞事了。

      最后是“約正”站在中堂所發(fā)表的一番勸勉感言,要求所有“同約之人”都能夠分清善惡,“明聽申戒”,以好人為榜樣,以壞事為警戒,“人孰無善,亦孰無惡”,凡人在本性上都能善能惡,這就更加凸顯出風俗教化、日常修持的重要性了。“為善雖人不知,積之既久,自然善積而不可掩;為惡若不知改,積之既久,必至惡積而不可赦?!睆娜说男袨榻Y果上看,無論是善還是惡,都有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積善之久,終歸會被人們表彰和鼓勵,積惡日深,最終也難免罪責懲處。王陽明強調:“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盵12]彰善、糾過之后,誰的工夫都不能減,修德之路遠矣。

      現(xiàn)在“有善而為人所彰,固可喜;茍遂以為善而自恃,將日入于惡矣!有惡而為人所糾,固可愧;茍能悔其惡而自改,將日進于善矣!”今天受到表彰的行善之人應該再接再厲,繼續(xù)努力,但如果沾沾自喜,固步自封,有恃無恐,那么也會有損進德,而墮落為惡。今天受到糾正的有惡之人,如果能夠及時悔改,重新做人,逐步積累,也會使自己的行為更趨近于完美?!敖袢罩普撸纯勺允岩詾樯?;而今日之惡者,亦豈遂終于惡哉”,可見,善與惡從來就是相對的。善被表彰、過被糾正,都只是德性養(yǎng)成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需要不斷累積。*在儒學工夫論上,陽明之學雖不乏禪宗當下頓悟方法之痕跡,但也十分重視曠日持久的修行積累?!秱髁曚洝分?,王陽明曾明確指出:“區(qū)區(qū)格、致、誠、正之說,是就學者本心、日用事為間,體究踐履,實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積累在,正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币囊姀垜殉凶⒆g《傳習錄·卷中·答顧東橋書》,第125頁,岳麓書社,2004年,長沙。這些都是“凡我同約之人”所應當“共勉”的。

      君王治國,不僅要美政,還應該美俗。傳統(tǒng)儒家知識分子對自身也有在朝則能善政、在野則能美俗的要求?!盾髯印と逍А氛f:“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13],敦化風俗,淳厚農人是士紳、鄉(xiāng)賢階層的一項最基本功能。漢哀帝的時候,甚至還設立過一個叫做“美俗使”的官職,《漢書·何並傳》:“詡至,拜為美俗使者”[14],顏師古《注》引文穎曰:“宣美風化使者”,就是專門負責治理民間風化的。但傳統(tǒng)社會里,大部分儒家知識分子參與鄉(xiāng)村治理,淳美地方習俗,都是一種自覺行為,不要錢,不要鈔,甚至還得倒貼出許多家產。

      王陽明的《南贛鄉(xiāng)約》在當時行之有效,“嘉靖間,部檄天下,舉行鄉(xiāng)約,大抵增損王文成公之教”,朝廷在全國范圍內大肆推廣王陽明的教化美俗之法?!赌馅M鄉(xiāng)約》與《呂氏鄉(xiāng)約》相比,前者是民眾自發(fā),屬于自治;后者則是政府督促,屬于官治。在明代,具有勸導、規(guī)范和進德特點的“鄉(xiāng)約”,通過一個月舉行一次的講解活動,*至清初,講鄉(xiāng)約的頻率則演變?yōu)橐辉聝纱?,朔日、望日,各舉行一次。清帝大多非常重視鄉(xiāng)村治理,康熙九年頒布《上諭十六條》,即“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yè)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lián)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雍正即位后,又對《上諭十六條》加以詮釋和發(fā)揮,御制《圣諭廣訓》,洋洋萬言,全國實施,被今人稱為“清朝的圣經,為郡縣學訓練士子的標準,教化全國人民的法典”。雍正七年,皇帝下詔對各省、府、州、縣、大鄉(xiāng)、大村、邊疆地區(qū)及人口稠密地區(qū)的鄉(xiāng)約組織與執(zhí)行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和整頓,其后,鄉(xiāng)約設立的范圍更加廣泛。參見王有英《清前期社會教化研究》,第97、98、85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儒家教化與人倫道德更加深入人心。鄉(xiāng)約組織與具有組織性、實效性的“保甲”、“社倉”,具有教育職能的“社學”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鄉(xiāng)村治理系統(tǒng),對底層社會的秩序建構和鞏固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八、一個倒退了的鄉(xiāng)約文本

      洪澤縣萬集鄉(xiāng)在解放前也有一些鄉(xiāng)規(guī)民約,可惜大多在“文革”中隨不同姓氏的家譜一起被毀掉了,現(xiàn)已很難尋覓一二了。《洪澤縣志》中,記載了當代萬集鄉(xiāng)下的一份“村規(guī)民約”,這里予以全文抄錄:

      《萬集鄉(xiāng)嚴南村村規(guī)民約》

      (經全體村民討論通過)

      第一,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維護國家和集體利益,按時交售農副產品,繳納各項上交款。

      第二,按時完成水利工程任務。自覺維護交通、水利設施,對違反者罰款20元以上。

      第三,實行計劃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反對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

      第四,鄰居之間和睦相處,不準打人罵人,尊老愛幼,履行贍養(yǎng)老人、教育子女的應盡義務。

      第五,不準散放畜禽,損害作物。違反者按作物面積計算賠償損失,損失較小的,每頭(只)罰款1-3元。

      第六,制止盜竊行為。違反者要盡快交出贓款、贓物,并接受罰款。

      第七,不準賭博。對違反者,沒收賭具、錢物,并罰款。

      第八,移風易俗,勤儉辦紅白喜事。制止巫婆神漢、算命先生騙取錢財。

      以上各條,自公布之日起執(zhí)行。

      嚴南村全體村民

      1984年3月10日[15]

      自《周禮·地官·族師》中有“五家為比,十家為聯(lián)”,“四閭為族,八閭為聯(lián)”,并且設法“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之記錄以來,中國農村制定“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歷史不可謂不悠久,然而,僅從文本內容和形式上看,與老祖宗制定過的“十家牌法”、《南贛鄉(xiāng)約》或《上諭十六條》、《圣諭廣訓》相比,眼前的這份《萬集鄉(xiāng)嚴南村村規(guī)民約》無疑顯得十分的簡明蒼白,單薄而干癟,簡直就是倒退。傳統(tǒng)文化延續(xù)到當代中國所產生的嚴重斷裂,于此可見一斑,真可謂愧對古人。但是,有總比沒有強。在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嚴南村的人就意識到“鄉(xiāng)規(guī)民約”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已經是一大進步了,相比于別的村的人。

      這份《萬集鄉(xiāng)嚴南村村規(guī)民約》,第一、二、三條,屬于宏觀層面的大政方針,任何村民都不可違背。“四項基本原則”,政權的支柱,誰敢反對,再說草民幾個就是想反也沒那個能力。中國要亂,上面先亂。上面不亂,下面也亂不出什么名堂來。小老百姓吵吵鬧鬧只能家里摔碗摜碟子、折騰一下老婆孩子而已。中央要亂的話,那就不得了了,全國老百姓都得遭罪?!鞍磿r交售農副產品,繳納各項上交款”,“按時完成水利工程任務”,“實行計劃生育,提倡晚婚晚育”,這些都是農民應盡的義務。皇糧國稅,河工水利,哪朝哪代都得完成,數(shù)千年下來,這些義務早就被中國老百姓內化為一種心理自覺了。

      村民自治從一開始就不是什么政府行為,村規(guī)民約也不是什么官方文書,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在這里突出國家宏觀層面的大政方針,這些東西都是高層官僚們把玩的游戲,用不著普通老百姓瞎操心。政治不可能人人都去搞,如果人人都關心政治,人人都參與政治,那么這個社會一定會產生更多的政治痞子或政治流氓。多數(shù)人遠離政治,才會有好的政治。一個健康的社會肯定不只是官民相對的二元結構,而應該是多層、多維的。官府與百姓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借助于一個“第三者”的存在,才能固定下來。[2]159鄉(xiāng)賢士紳活躍在官與民之間,而不是一股腦兒地都往政府里擠;村規(guī)民約產生于法律與道德之間,而不是僭越或取代它們之中的任何一個。村規(guī)民約是一種存在于官方政治、法治之外的禮治,《禮記·曲禮》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16]可見,禮在古代中國社會治理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許多老百姓的許多家庭事務和鄰里矛盾都是通過禮治而獲得圓滿解決的,根本不需要驚官動府,在許多鄉(xiāng)下人那里,繳了皇糧國賦之后,朝廷跟他們就幾乎沒有一丁點關系了。

      費孝通說過,“規(guī)矩不是法律,規(guī)矩是‘習’出來的禮俗?!盵2]10鄉(xiāng)規(guī)民約不同于法律,也不同于道德,它通常定位在法律與道德之間,是大家共同認可的法則和習慣?!班従又g和睦相處,不準打人罵人,尊老愛幼”,“不準散放畜禽,損害作物”,“勤儉辦紅白喜事”,“制止巫婆神漢、算命先生騙取錢財”,這些都是嚴南村人過好農家百姓尋常生活的共同要求。在許多萬集人那里,“履行贍養(yǎng)老人”和“教育子女”,既是應盡的義務,也是他們道德素質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制止盜竊行為”,對違反者的處罰是“盡快交出贓款、贓物,并接受罰款”。在中國農村,很多年以來,賭博一直是公害,無論在解放前還是在解放后,無論在“文革”中還是在改革開放后。嚴南村人把“不準賭博”寫進《民約》,顯然是很有針對性的?!皩`反者,沒收賭具、錢物,并罰款”,這一條,不知道執(zhí)行情況如何以及執(zhí)行起來有沒有難度。

      相比于王陽明制定的《南贛鄉(xiāng)約》勸善進德、寬大為懷、措辭委婉的特征,《萬集鄉(xiāng)嚴南村村規(guī)民約》所使用的詞匯似乎也顯得過于生硬。這份總共329個字的文告里,出現(xiàn)了1個“反對”,3個“不準”,2個“制止”,這些詞匯具有很大的強制性和壓迫性,顯得與“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身份極不合拍。實際上,底層老百姓的風俗約定,并不是政府通告或法律規(guī)則,所以是沒有必要繃著面孔來講的。

      九、稱家有無,量力而行

      今天,嚴南村人如果還想重新修改他們的村規(guī)民約的話,最想寫進去的可能就是“文明送禮”這一條了。萬集乃至整個洪澤縣,親友家有婚喪喜慶之事,必須贈送禮物或禮金,俗稱“隨份子”。洪澤人也常把送禮叫“出禮”,答謝、回贈人家曾經來的禮,叫做“應禮”,或“回禮”。*“出禮”與“應禮”之間未必一定等值,要看關系親疏、遠近而定。收了禮卻不回禮或不應禮,顯然是不對稱的,會破壞人際關系的平衡性,影響自己的口碑,下次別人就說你不懂規(guī)矩,大家因而就都瞧不起你。有的禮是有出無回的,有的禮是有出必應的。在鄉(xiāng)下,出禮、應禮經常都是一門藝術,經濟關系與人際關系、錢與情往往糾纏不清,頗能折煞人。別人家的婚喪喜慶,去多少錢、去什么人、去多少人、跟誰一道去、什么時候去、去說什么話、禮金什么時候給,等等,都得費一番思量。

      按照洪澤鄉(xiāng)下的禮俗:

      生孩子滿月,即“做滿月”,人們一般要送紅糖、馓子、燒餅、豬肉、掛面、雞蛋、老母雞等。

      結婚,無論嫁、娶,都是大事,賀禮一般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時代不同,送的東西也不同。如1980年代初,男方一般都得“三轉一響”,即縫紉機、手表、電風扇、收音機這四大件。人們送的則是一些小件,如熱水瓶、茶缸子、床單、枕頭、毛巾、紗巾、羊毛衫、內衣之類。

      砌房子也是大事,上堂屋大梁的時候,人們一般會送紅綠被面子、電風扇、饅頭、臺式座鐘等。

      過生日,人們則會送面壽桃、紅燭、被面子、燈籠、衣服、焰火、鞭炮等。

      喪事,則送被面子、紙錢、錫箔、挽幛、花圈等。

      1990年代中期以后,孩子上大學,也開始要送禮了,一般都送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等。

      以上各項事情,都可以送現(xiàn)金,不管什么時候、什么場合,錢總是通吃的。當人們實在想不出送什么東西的時候,禮金最簡潔,最實惠,也方便主人使用。禮金的水平,1970年代五毛錢,1塊錢,2塊錢算是關系很好的了;1980年代大致是5塊錢,8塊錢,10塊錢很少的;1990年代早期10塊錢左右,縣城一般在20塊錢的樣子,后期則在50塊錢上下;2000年后,基本上都是100塊錢左右,2008年以后,一般都已經漲到150、200塊錢。

      據(jù)《洪澤縣志》記載,份子錢的豐薄一般“視關系親疏、家庭貧富而定”,“娘舅送的份子既送給娘舅的份子最重,必超過其他親友?!庇H友之間講究禮尚往來,一禮還一禮是規(guī)矩,鄉(xiāng)下人一直有“來是人情去是債”、“人情大如債,頭頂鍋兒賣”之說。1980年代,人們就“互相攀比”,份子錢“越送越重,排場越來越大”,根據(jù)1987年的抽樣調查,農村住戶贈送親友的現(xiàn)金人均高達50.04元,占全年非生產性支出的81.96%。“最多的1戶6口人,人均支出365元。”當時的群眾就已經“視送‘份子’為一大負擔”了。[17]

      不管什么時代,也不管是窮是富,在多數(shù)鄉(xiāng)下人看來,出禮都是一個負擔,真正是自己打內心想出的并不多。自家有事,收禮時嫌少;人家有事,應禮時嫌多,這是人性的通病。很少有人說不嫌自家禮多。萬集徐莊的貝宗錫,現(xiàn)在基本上都住在萬集鎮(zhèn)上,萬集中學東邊蓋了自己的房子。每年光出禮,就得大幾千塊錢,街上人、鄉(xiāng)下人,誰家辦事,只要通知到了,就得去,不去“磨不過面子”*磨不過面子,萬集方言,意思是丟不起人、臉上沒光、難做人、不好相處等。,一二百的,看上去不是什么大錢,可是一加起來就累死人了。每年的7、8、9三個月,高考過后,通知書到了,禮都出不過來,錢直往外戽啊,*戽,洪澤方言,據(jù)萬福建《洪澤土話》(文稿),其含義為①用工具汲水。例句:~水。②潑。例句:把盆里的水~掉。③無意把器皿里的液體晃蕩溢出。例句:湯太滿,~出來了。④無意把袋子里的東西撒落到外邊來。例句:口袋沒扎好,米~出來了。最忙的一天出過6頭禮,夫妻兩個根本顧不上去人,酒席都吃不過來,只能挑一兩家重要的親戚去應付一下。

      岔河鎮(zhèn)的于廣福,鎮(zhèn)醫(yī)院工作,是個醫(yī)生,一個月工資也就兩千多塊錢,經常就被出禮出掉了,家里過日子就只能靠老婆種地賣糧食的那點錢了。出不完的禮,送禮成災,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人情負擔日益加重是當今農村一個不好的鄉(xiāng)風。不時有人抱怨說,“政府也不出面管一管”。幾乎所有人都不堪其累,但又都拔不出來,講排場,要面子,誰要是真的啥禮都不應,在世上也就沒法混下去了。

      王陽明那個時候的鄉(xiāng)下人辦紅白喜事,往往也是“女家責聘禮不充,男家責嫁妝不豐”,互相嫌對方花錢不多,怠慢了自家,而使自己沒面子,大家都這么僵持著,結果又導致孩子們婚嫁“愆期”,做大齡的“剩男剩女”。在《南贛鄉(xiāng)約》中,王陽明一方面要求“男、女長成,各宜及時嫁、娶”,不宜拖延,另一方面也要求“約長”等“省諭諸人”,一定不能花費太過而超出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自今其稱家之有無,隨時婚嫁”。至于“父、母喪葬,衣衾棺槨,但盡誠孝,稱家有無而行”。

      從實際出發(fā)、量力而行應該成為鄉(xiāng)下人辦紅白喜事的最基本的原則,這就叫做“稱家之有無而行”。王陽明那個時候,鄉(xiāng)下人辦婚喪喜慶,還有約長之類的人在引導大家節(jié)儉而行,可如今卻始終沒有誰能夠把這個事情管起來,一任其自流。

      [1] 陳戍國點校.禮記·禮運[M].長沙:岳麓書社,1989:369.

      [2]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 張履祥.訓子語[M]//見《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

      [4] 張履祥.補農書[M]//見《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

      [5] 余培清.余氏宗譜(萬集支脈)續(xù)修·家風(文稿三).

      [6] 萬集鄉(xiāng)志·群眾團體[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81.

      [7] 陳戍國點校.周禮·地官·族師[M].長沙:岳麓書社,1989:33-34.

      [8] 宋史·卷三百四十·列傳第九十九·呂大防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 王陽明.十家牌法告諭各府父老子弟[M].見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28-530.

      [10] 王陽明.申諭十家牌法[M].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08.

      [11] 王陽明.南贛鄉(xiāng)約[M].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99-604.征引時,標點、分段有改動,序號為引者所加.

      [12] 張懷承注譯.傳習錄·卷上·薛侃錄[M].長沙:岳麓書社,2004:83,84.

      [13] 荀子·儒效[M]//楊柳橋.荀子詁譯.濟南:齊魯書社,1985:135.

      [14] 班固.漢書·卷七十七·何並傳[M]//陳煥良,曾憲禮標點.漢書:下冊.長沙:岳麓書社,1994:1417.

      [15] 萬集鄉(xiāng)嚴南村村規(guī)民約[M]//洪澤縣志·附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966.另可參見:萬集鄉(xiāng)志·文告民約[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64.

      [16] 鄭玄,孔穎達.禮記正義·曲禮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59.

      [17] 王德成.洪澤縣志·風俗民情[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823.

      (責任編輯:謝光前)

      Village Rules and Political Aesthetics ,Good Customs——Rural Governance in Confucian Courtesy Dimension

      YU Zhi-ping

      Confucian ideal is not only to make people be their man, but also to let the community be its society. In ancient China, regime changed successively, even sometimes throne was vacant, but relying on the power of moralization,the society could still keep a good morality order without any mess.Field study on “Gengdu Hall”of Yu family in the water village in the north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fou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trust) and"Ten Virtues"(loyalty, filial piety, leniency, honesty, shame, warmness, kindness, respect, frugality and modesty) which are left by their forefathers,together with its newly-built "Twelve Regulations of the Clan"which is full of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 and Confucian complex, have been an unwavering family tradition for generations and have influenced their life and work.Wang Yang-ming’stheVillage Conventions of NanGan’s Townshipmobilizes the power of underlying elite and praises the goodness and punishes evil, which enables people to be "good people",thus creating “benevolent customs”.In contrast,YannanVillageRegulationsandAgreementsinWanjiTownshipappears simple, thin and loses in the void,so the fracture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is evident.

      Village Rules; The Confucian Customs of Rural Governance; "Twelve Regulations of the Clan";theVillageConventionsofNanGan’sTownship;YannanVillageRegulationsandAgreementsinWanjiTownship

      2014-10-20

      余治平(1965-),男,江蘇洪澤人,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儒家思想與文化,康德哲學。

      B222;B248.2

      A

      1671-6973(2014)06-0005-11

      【儒佛道與地域文化】 主持人:李承貴

      猜你喜歡
      鄉(xiāng)約
      鄉(xiāng)約
      鄉(xiāng)約的屬性、職能及其歷史演變
      鄉(xiāng)約制度 一個自治與官治之間的平衡點
      炎黃地理(2021年3期)2021-08-09 08:46:59
      “吃了嗎”原來是鄉(xiāng)約
      科教新報(2021年11期)2021-05-12 19:50:11
      鄉(xiāng)約“吃了嗎”
      “吃了嗎”原來是鄉(xiāng)約
      鄉(xiāng)約:給湖北興山縣練瑜伽的姑娘說媒
      時代郵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18
      鄉(xiāng)約:給“彭祖故里”的音樂達人說媒
      時代郵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24
      陽明后學鄉(xiāng)約教化的特色與實踐效應
      倫理學研究(2018年4期)2018-01-23 08:14:21
      儀式與秩序:王陽明《南贛鄉(xiāng)約》的文化解讀
      尋根(2017年6期)2018-01-03 09:01:27
      海伦市| 得荣县| 丹寨县| 巧家县| 七台河市| 环江| 莒南县| 修文县| 宣武区| 商丘市| 武冈市| 大方县| 凤翔县| 濮阳市| 长白| 固原市| 丹巴县| 当涂县| 卫辉市| 衡东县| 井冈山市| 原平市| 上虞市| 吴川市| 镇远县| 从江县| 湘阴县| 蓬莱市| 红原县| 石棉县| 丹阳市| 如东县| 隆回县| 台江县| 宁蒗| 唐山市| 偏关县| 淮北市| 马公市| 且末县|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