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輝 伍建光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 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省中醫(yī)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人參蛤蚧散出自北宋《博濟方》的《卷二·五臟證治》[1]。該方由人參、茯苓、知母、貝母、桑白皮、甘草、杏仁等組成,具有益肺腎、清熱瀉肺之功效。此方用于臨床癥見咳嗽、氣喘、咳痰、咳血、乏力、易汗出,舌紅苔黃,脈浮或沉細。人參蛤蚧散為標本兼治、補虛瀉實、調整陰陽之劑,其以補虛、治本為主。李氏清暑益氣湯出自《脾胃論·卷中》。該方由黃芪、蒼術、升麻、人參、澤瀉、炒神曲、橘皮、白術、麥門冬、當歸、炙甘草、青皮、黃柏、葛根、五味子等組成,具有清熱益氣、化濕生津的功效。此方臨床用于平素氣虛,感受暑濕,身熱頭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飲食,胸悶身重,大便溏瀉,小尿黃赤,舌淡苔膩,脈虛弱的患者。清暑益氣湯亦有標本兼顧之功,主在健脾益氣,次在清暑化濕。筆者跟師學習,常見伍炳彩教授用此二方,收獲頗多,今舉驗案一則。
患者徐某,男,78歲,漢族,離休干部,2013年10月20日來我院心血管科就診?;颊咦栽V精神疲乏,稍動即喘,時咳嗽,伴有耳鳴,曾多次在江西省人民醫(yī)院住院,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級”“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PCI術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2型糖尿病”等。因咳喘反復發(fā)作,為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來我院心血管科住院。入院時癥狀:時胸悶心慌,稍動即喘,時咳嗽,咳痰,痰少、色黃、質粘,夜間耳鳴,易汗出,全身乏力,口干,口渴喜飲,無口苦,略有口粘,納眠欠安,小便黃短,大便時干時稀,舌黯紅、苔黃膩,脈沉細、寸浮有間隙。伍炳彩教授根據(jù)四診合參,辨證為氣陰兩虛,內有郁熱濕蘊。辨病為心衰。投用李氏清暑益氣湯加減,湯藥口服;并用人參蛤蚧散,研粉兌服;配合服用治療心衰的常規(guī)西藥。
處方:(1)李氏清暑益氣湯:生曬參15g,生黃芪20g,升麻6g,神曲10g,當歸10g,甘草6g,陳皮6g,青皮6g,黃柏6g,葛根10g,澤瀉10g,麥冬6g,五味子6g,白術10g,蒼術6g。7劑。水煎服,日1劑,分兩次服。(2)人參蛤蚧散:紅參100g,蛤蚧一對,茯苓10g,知母10g,桑白皮10g,杏仁10g,甘草10g,川貝10g。共研末。3g/次,2次/日。
二診:患者自覺精神好轉,咳稍減,胸悶心慌癥狀減。繼服清暑益氣湯15劑及人參蛤蚧散粉劑。
三診:2013年12月10日?;颊呖却Y狀明顯改善,能步行30分鐘,能從江西省中醫(yī)院一樓心血管科住院部至檢驗大樓二樓心電圖室做檢查,胸悶心慌減,仍耳鳴,口干,納可,眠欠佳,二便可,舌暗紅,苔略黃,脈沉細、寸脈浮減。囑其長期服人參蛤蚧散以鞏固療效。
按:心主血脈,血脈正常的行循有賴心氣的鼓動和心陰的濡養(yǎng)。本例患者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糖尿病史,患病長久則氣陰兩虛及腎;心血循行不暢則阻礙肺氣暢通,肺失升降,肺臟失榮,則津液不行,郁而化熱,發(fā)為咳喘,可見咳痰,痰少色黃;心肺腎氣虧則疲乏無力,稍動即喘;氣機失調、脾失健運,則水液分布異常,水濕內生,郁而化熱可見
舌紅、苔黃膩,胸悶氣喘,小便短黃,口黏等癥。
選用李氏清暑益氣湯以益氣健脾,調后天治本。方中重用生黃芪、人參補氣,升麻、葛根健脾升陽,青皮、陳皮、神曲理氣化痰、健脾消食,蒼術、白術、澤瀉健脾滲濕,麥冬、五味子生脈斂陰。縱觀全方可收益脾氣、燥脾濕、升脾陽、斂脾陰之功,則虛可治,諸癥得減。
選用人參蛤蚧散,旨在益氣治本、清熱瀉肺以治標。正如日·丹波元堅《雜病廣要·卷第二十九·臟腑類》[2]治嗽諸藥中記載:蛤蚧,能治久遠勞嗽,及咳嗽出血。人參,乃補肺氣之神劑,惟肺氣虛弱,則外邪得以侵之,故有氣短喘嗽之證,非此不能不正而除邪也。桑皮,瀉肺氣,有其喘嗽,吐血虛勞客熱,及肺中水氣,非此不除。貝母,能潤肺。知母,潤心肺,與黃柏同用,能治陰虛火動之喘嗽。杏仁,散肺氣,若肺中有實邪,及因風寒外束,郁炅于中者,宜用之。蛤蚧屬動物類藥,為血肉有情之品,方中用雌雄一對,恰合陰陽相維;久嗽者病及血分,蛤蚧不僅益肺腎,更能養(yǎng)精血。合人參扶正,配用黃芩、桑白皮瀉肺濁,杏仁、桑白皮調理肺之氣機,茯苓健后天之本,貝母潤養(yǎng)肺臟,甘草調和諸藥。
二方相配使用治療上述病例,從點出發(fā),依面而治,足可以體現(xiàn)出伍老臨證經(jīng)驗之豐富。清暑益氣湯是治暑濕之方,重在健脾益氣,既可用于暑濕傷氣之癥,亦可用于氣虛濕留之癥;人參蛤蚧散,無論是肺系疾病,還是心系、腎系疾病,只要涉及本虛所致的喘、咳且兼有虛熱者,皆可用之,尤其久病之人可長期服用。正如《御藥院方》言之:每日如茶點服,一料永除,神效[3]。因此中醫(yī)辨證貴在通,一方并不只用一病、一證,用方不必拘泥。
[1]宋·王袞著.博濟方[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3.
[2]日·丹波元堅著.張立平點校.雜病廣要[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316-317.
[3]元·許國楨編撰.王淑民、關雪點校.御藥院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