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杰 楊彥偉
(鄭州市中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07)
陽虛失眠驗案舉隅
王維杰 楊彥偉
(鄭州市中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07)
失眠 陽虛 中醫(yī)藥療法 驗案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癥,雖為小疾,但往往影響患者工作、學習。中醫(yī)臨床治療以補心脾、養(yǎng)陰血、瀉肝火、化痰熱等為常法,而從陽虛論治者較少。筆者臨床發(fā)現(xiàn),失眠屬陽虛者客觀存在。茲舉驗案1則如下,并對陽虛失眠病機做淺陋分析。
王某,女,61歲。2012年3月19日診。
主訴:頑固失眠5年余,加重2天。現(xiàn)病史:患者陣發(fā)性汗出伴失眠5年余,屢進益氣養(yǎng)陰、固表斂汗之劑未效,筆者以烏梅丸加減與之,汗出明顯減少,失眠無改善。前日因家事糾紛致失眠加重,每晚睡眠不足3h,伴腰酸困沉痛,畏寒乏力,口唇發(fā)暗??跓o干渴,二便正常。舌暗質(zhì)嫩,苔少,脈弦細無力。證屬下元虛損,虛陽不潛。方用茯苓四逆湯加減。處方:
制附子18g(先煎30min),干姜15g,黨參30g,茯苓30g,煅龍骨30g,煅牡蠣30g,懷牛膝18g,炒棗仁18g,仙靈脾30g,黃柏10g,炙甘草15g。5劑,水煎服,日1劑。
3月24日復診:睡眠好轉(zhuǎn),可睡5h左右,稍有汗出,舌脈同前。守方加浮小麥30g、山萸肉25g、桂枝10g、赤芍15g,5劑,水煎服,日1劑。
藥后睡眠已轉(zhuǎn)佳,腰輕微酸痛,守方加減調(diào)理。
按語:本患者初診因于汗出無度,自訴有時一日需換幾次內(nèi)衣,苦不堪言。筆者從燮理陰陽入手,寒溫并用,投之以烏梅丸,汗出減而失眠依舊??紤]失眠日久,伴乏力腰酸,畏寒肢冷,舌雖無苔而無口咽干燥,故診斷為陽虛精虧。治療以茯苓四逆湯溫陽益氣;牛膝、龍骨、牡蠣引虛浮陽氣下潛;棗仁寧心安神;黃柏、仙靈脾一陰一陽燮理元氣。方證相符,頑固失眠亦取得較好療效。
一般來講,陽虛以多寐身疲為主,如張仲景在《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中明確提出“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陽虛如何引起失眠?筆者認為,《內(nèi)經(jīng)》“陽氣者,煩勞則張”一句道出陽虛失眠病機所在。人活動時,陽氣需行外以主于動,如煩勞太過,陽氣耗損,虛浮于外,無力潛里,即可出現(xiàn)近代名醫(yī)祝味菊所謂“虛性亢奮”狀態(tài),由此導致失眠產(chǎn)生。
目前社會節(jié)奏較快,工作壓力普遍較大,加班熬夜甚至成為一種常態(tài),“勞則氣耗”者并不鮮見。此型失眠者,多易犯困而入睡困難、多夢、早醒,可伴乏力自汗、心慌氣短、善恐易驚、腰膝酸軟等。望診多可見面色黃白,精神困頓,部分眼圈發(fā)黑,舌質(zhì)淡或嫩紅,苔白或少,舌面潤澤不燥,脈多細弱無力或弦細。
對本型失眠治療,筆者倡用祝味菊先生“溫潛法”為主,即以溫陽為主,多以附子為主藥,佐以龍齒、牡蠣、磁石之類介石重鎮(zhèn)潛降,酸棗仁、茯神柔潤養(yǎng)心安神。筆者除借鑒先賢經(jīng)驗外,有時尚重用甘草,或加入浮小麥、大棗等“甘緩之品”養(yǎng)心益氣斂神。
編輯:王沁凱
R256.230.5
A
1672-397X(2014)05-0061-01
王維杰(1984-),女,醫(yī)學碩士,中醫(yī)師,擅長中醫(yī)藥治療中風、眩暈、失眠等疾病。13633805019@163.com
201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