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瑜萍
(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58)
磨課是指在公開課或者展示課之前,在相對較小的合作范圍內和一定的團隊協(xié)作下,經歷研課、聽課、反思、重構等多環(huán)節(jié)的反復操作,以期成就一堂普遍意義上的好課,為教師自己和學校帶來教學的收獲和榮譽的活動。我們學校把磨課這種形式的教學研究活動遷移到平時的學科教研中,以此來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之所以把磨課活動遷移到平時常態(tài)的學科教研活動中,是因為學校管理者看到了磨課對促進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意義,它可以彌補以往大教研組活動交流互動少的缺陷。學校按每個學科教師的人數組成若干學科研究小組,每個小組每學期進行幾輪的磨課活動,每一輪由2至3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磨課過程中對課堂教學進行網絡現場直播,現場聽課、評課與網絡評課同時進行,不同研究小組的教師可以同時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其中,如此多樣的研究,如此濃烈的氛圍使磨課為我們的教研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我們的磨課所關注的不再僅僅是“課”,而是關注教師在教學各個組成部分中的表現,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角度去審視、交流、評價和提出建議,這也重新定位了磨課的價值。
青年教師的成長關乎教學的發(fā)展,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未來。常態(tài)化磨課活動的開展正是要在學科教學中完善對所有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而不僅僅是為了一堂優(yōu)質的課,活動中大家關注方向和內容的改變真正促進了“人”的改變。
一顆信心。當青年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感到自己無法獲得長足的進步、沒有方向時,他們完成自我專業(yè)成長的信心就會被包裹起來,表現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是唯教參或他人是尊,缺乏自我身心的浸入。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的磨課活動不再是只針對課堂,而是直面教師。常態(tài)化磨課分析的是教師的教學行為,關注的是青年教師對學科教學的認識、教學內容的挖掘和展現、教學過程的實施和管理。經歷交流和引導后再進行多次的課堂歷練,青年教師感受到的不再是重復勞動的勞累,而是一次次近在眼前的提升,這個過程重新點燃了他們自我成長的信心。
一顆童心。青年教師雖然也懂得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是由于他們缺乏一顆童心,導致他們難以從兒童的角度來設計教學,無法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這樣的行為直接導致課堂教學水平的原地踏步。因此,在磨課中引導青年教師轉變和形成正確的兒童觀也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讓青年教師通過觀看錄像觀察自己的課堂,觀察自己課堂中的學生,觀察那些學生在學習中的喜怒哀樂,那些從沖動到默然的表情深深觸動著每一個青年教師。與學生換位思考去審視和挖掘教學內容,放低自己的位置去關注學生課堂的表現和生成,這是青年教師在磨課中感受最深的轉變,這就是童心的力量。
一份悟性。學科教學是否真正有效依賴于教師自身對教學本身的感悟。感悟教材文本、感悟教學內容、感悟教學的價值是有針對性地設計和組織教學的基礎。而這樣的悟性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打磨,這對于青年教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也是靠他們自身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的。磨課可以說是培養(yǎng)青年教師悟性的快速通道。青年教師完成教學后的磨課集所有教師的經驗于一身,為每個青年教師提供了一頓感悟的“大餐”,這讓青年教師可以體悟到不同的方向,眼界不再拘泥于教參和自身,這樣的感悟會讓青年教師真正走上專業(yè)成長的道路。
一份靈性。學科教學能力的提升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主要體現,而教學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一份靈性。有靈性的課堂需要教師在關注教學內容和學生主體的同時靈活把握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讓課堂始終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由于青年教師缺乏刻意的關注和有效的措施,因此這份靈性始終處于待開發(fā)的狀態(tài)。磨課活動可以啟迪教師的靈性,每一位參與磨課的教師都是課堂上的另一雙眼睛,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被這一雙雙眼睛捕捉到,通過課堂的回放和大家的探討,大大提升了授課教師的課堂捕捉能力。同時,“我會這樣處理……”,這樣的交流會增強大家對課堂的處理能力,伴隨著課堂打磨活動的持久進行,靈性的課堂不再是名師的專利。
教師只有將自身的心理、情感、思維等特質與教學行為融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既符合學科特點,又符合學生特點的生命課堂。這就是青年教師最終要完成的“形之構造”。
外顯之形。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生命的交流,缺乏教師個性的課堂與缺乏學生個性的課堂都是不可取的課堂?!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教師的個性被自己埋沒時,每一位參與磨課的教師都是他們最好的伯樂?!澳愕恼Z調讓學生很喜歡!”“學生就是跟著你的思維在思考!”“你憋著自己的笑容,讓自己、讓學生、讓我們聽課的教師都很難受!”一句句提醒讓青年教師們關注到了自己的個性,懂得了自己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來源于哪里。“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教學名言不僅僅是在說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更是在說教師的生命個體發(fā)揮自身特點、塑造有個性的課堂的重要性。
內在之形。很多青年教師在模仿名師的教學時往往不得要領,這是因為他們無法觀察到掩藏在名師成功課堂表面的課堂立意。僅僅是有個性的課堂不是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最終目標,當外顯的個性包含自己獨特和正確的教學主張時,課堂才是最好的課堂,才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把自己對學科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正確理解融入到外顯的教學形式中就是對課堂內在之形的打造,是生成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標志。在磨課的過程中,在骨干教師或者外聘專家的指導下,青年教師有更多的機會體驗到他人正確的、成熟的教學理念,同時,青年教師通過自我不斷地磨練和平時課堂教學的感悟,可以時刻審視自己對教學的理解,慢慢形成屬于自己的教學主張。這樣的主張只要符合學生的發(fā)展,符合學科的要求,那就必將能夠促進青年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常態(tài)化的磨課已經不是單純地為課而“磨”,而是關注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如果說“磨心”是幫助青年教師樹立教學信心的話,那么“磨性”就是對教學技能的鍛煉,“磨形”則是對教學風格的打造。無論是哪個環(huán)節(jié)的培養(yǎng),只要我們在磨課的過程中多方位、多渠道地去打磨,必定能實現磨課真正的價值。實實在在地讓青年教師在磨課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有意義的教學體驗,是使他們更好地走向專業(yè)發(fā)展的正能量。
[1] 聞銘,仇勇平.網絡環(huán)境下扁平式教研活動的組織與開展[J].上海教育,2009(20).
[2] 郎文靜.論磨課“三境界”[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