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石濤“不似之似”說對齊白石繪畫形神觀的影響

      2014-04-17 04:09:19潘富群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3期
      關鍵詞:形神傳神石濤

      潘富群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20世紀初期,中國傳統(tǒng)繪畫在西學東漸風氣的影響之下遭遇重大挑戰(zhàn),不少人推崇西方繪畫“藝術的科學化”的思想,對西方繪畫理論亦步亦趨,“學之惟謹”。在這種風氣下,以齊白石為代表的中國繪畫大師堅持以傳統(tǒng)繪畫美學思想和文化價值為指導,著力主張傳統(tǒng)繪畫與時代相結合,提出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命題,這一命題是在對石濤“不似之似”說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

      齊白石早年隨民間工匠學習雕花技藝,后提筆學畫,兼長詩、書、印。在繪畫創(chuàng)作方面,齊白石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表現(xiàn)方法,又吸收借鑒民間繪畫藝術的營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地將民間藝術融入繪畫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與張大千并稱“南張北齊”。李澤厚先生稱贊齊白石的繪畫“構圖、畫境、筆墨,是地地道道根底深厚的中國意味、中國風韻”。[1](P.38)

      在繪畫理論上,齊白石深受石濤的影響。石濤是齊白石“本也生平最所欽服”之人,認為“大滌子畫山水……數(shù)百年來竟無替人”,也曾詩云:“下筆誰教泣鬼神,二千余載只斯僧。焚香愿下師生拜,昨夜揮毫夢見君”[2](P.89),借以表達景仰之情。石濤對齊白石繪畫理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形神觀念上。齊白石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直接理論來源就是石濤的“不似之似”說。

      一、關于“似”與“不似”——從石濤到齊白石

      “不似之似”首先出現(xiàn)在明初王紱的《書畫傳習錄》中,但王紱更多的是以此論批評文人畫家繪畫技法上的缺陷,他評論繪畫時說:“今人或寥寥數(shù)筆,自矜高簡,或重床疊屋,一味顢頊,動曰不求形似,豈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彼繁簡失宜者,烏可同年語哉!”[3](P.100)王紱認為一些文人畫家將自身能力的缺失歸結為對古人“不求形似”理論的繼承,更自夸“高簡”,實質上是基本功不扎實。其理論雖針砭時弊但不免失之偏頗,因為元代以來,隨著社會體制和文人地位的改變,隸行合流成為趨勢,隸、行雙方相互汲取彼此所長,畫家“有道有藝”帶來的是畫韻神妙的同時又能夠把握好形似?!安凰浦啤背蔀橹袊鴤鹘y(tǒng)繪畫藝術追求始于明末惲向,其編著的《題仿古山水冊》曾論道:“夫非胸中具有無盡之意,又非有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之意,胡以能傳此無盡之意也?”[3](PP.768-769)借以表達對“似而不似,不似而似”境界的推崇。而真正把“不似之似”觀念發(fā)揚光大的是明末清初的石濤。石濤的“不似之似”理論散見于他的題畫詩跋,“名山許游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變幻神奇懵懂間,不似似之當下拜”[4](P.120)和“天地渾溶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似之”[4](P.121)都是石濤對于“不似似之”的表述。石濤的“不似之似”說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傅抱石、陳衡恪、黃賓虹、齊白石等在內的諸大家也都對該理論進行了新的闡釋。其中齊白石先生受此論影響較大。石濤的繪畫理論直接影響了齊白石的繪畫形神觀。“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就是齊白石繪畫形神觀最具代表性的理論命題。

      二、石濤“不似之似”說對齊白石繪畫形神觀影響的主要表現(xiàn)

      繪畫形神觀的思想源頭是道家的哲學觀念,魏晉南北朝正式誕生,宋元文人畫派的崛起則促進了形神觀的發(fā)展,至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重意輕形的趨勢,齊白石則不贊同這種風氣,主張“作畫貴寫其生,能得形神具似即為好矣?!保?](P.10)齊白石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理論認為,單方面的忘形得意或者得形忘神都不能畫出佳作,寫生與傳神是相輔相成、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善寫意者,專言其神;工寫生者,只重其形。要寫生而后寫意,寫意而后復寫生,自能形神具見,非偶然可得也?!保?](P.10)這與石濤“以形作畫,以畫寫形,理在畫中”論遙相呼應。石濤“不似之似”說對于齊白石繪畫形神觀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寫生論

      與傳統(tǒng)文人畫家不同,齊白石是追求形似的,并以形似作為繪畫的基礎?!八啤钡幕緲藴示褪恰皫熢旎?。齊白石認為只有心師造化,才能下筆有神,“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齊白石此論受大滌子影響頗深,曾有《大滌子題畫詩》曰:“胸中山水奇天下,刪去臨摹手一雙。”表達了對“師造化”的追求。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道:“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4](P.33)“搜盡奇峰打草稿”亦即“寫生揣意,運情摹景”,以造化為師。在繼承石濤“夫畫,形天地萬物者也”的寫生論的基礎上,齊白石又對其進行了發(fā)展。齊白石認為繪畫應當“畫常見之物,不畫虛無縹緲之物”,因為“非所目見”,不足得形,更不足傳神。

      當然,所謂“形似”,并不是指作品要與所畫對象一樣,“太似為媚俗”,而是要求“真”,齊白石在論古人繪畫時說“下筆如神在寫真”,強調形似是求“真”。

      齊白石還認為寫生是追求神似的基礎,“形似未見,何況傳神”,畫家應當在把握形似的基礎上進而追求神似,才能達到“形神具似”的終極境界。

      在對待古人的態(tài)度上,石濤和齊白石也保持了高度的統(tǒng)一,都提倡反對宗派束縛、死臨死摹。元末至清初畫壇,泥古風氣甚濃,清初“四王”領袖王時敏主張“古人是我?guī)煛?。石濤標新立異,批駁“知有古而不知有我”的泥古之風,反對“以古人成法取舍現(xiàn)實景物,而要以現(xiàn)實景物遷就古人成法”,力倡“我之為我,自有我在”,要求畫家要“借古以開今”“具古以化”。齊白石亦有“逢人恥聽說荊關,宗派夸能卻汗顏”和“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的宣言以表達對泥古之風的不屑。齊白石認為要繼承古人的審美情趣,而不專摹古人之技法,“學古人之微妙,不學古人之皮毛”和“前人作畫空言六法,而不能形神具似,余深恥之”。[5](P.10)這些論述表明了他對寫生摹景的看法,即不應囿于古人之技法,而要學古人的審美情趣。這里所謂的古人之審美情趣我們可以看作是傳統(tǒng)繪畫中對“傳神”的重視。

      2.傳神論

      傳統(tǒng)文人畫的精髓,是要“超然象外”,在“外師造化”的基礎之上達到“中得心源”的層次,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外在對象的本質特征,并傳達作者內在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傳神寫意是文人畫的重要標志和文人畫家審美情趣的表現(xiàn),俞劍華先生在為文人畫下定義時曾說“以氣韻為主,以寫意為法,以筆墨情趣為高逸,以簡易幽淡為神妙”,[6](PP.2-3)認為文人畫的重要標志就是寫意性。作為明清文人畫的代表,石濤自然是力倡“傳神”一說的。齊白石的傳神論也是對傳統(tǒng)文人畫的理念的繼承。

      石濤是反對刻意求似的,他認為“治形則無跡”,勞心刻畫、工于形似,畫出的作品就充滿俗氣、毫無韻致,須得“標心取意”以“萬里洪濤洗胸臆”,才能“筆情縱恣,脫盡恒蹊”。在石濤觀念影響之下,齊白石也認為形似雖是繪畫之基礎,但繪畫更高的目標是要追求“神似”,要做到基于“形似”基礎之上對“神似”的自覺追求。齊白石曾說:“我畫實物,并不一味地刻意求似,能在不求似中得似,方得顯出神韻?!保?](P.90)

      繪畫作為造型藝術,是離不開對客觀物象的摹寫的,正如《爾雅》所云“畫,形也”。但傳統(tǒng)文人畫歷經千年發(fā)展,逐漸形成重“意”的特點。在文人畫寫意傳統(tǒng)的影響下,石濤和齊白石都表現(xiàn)出了對傳神寫意的追求。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氤氳章第七》中曾說繪畫的真意“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繪畫要有“精神”、有“生活”,齊白石繪畫理論中對傳神的追求與之不謀而合,傳神的重要標準在齊白石眼中就是“活”。齊白石長于畫蝦,認為自己所畫的蝦和平常的不一樣,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以畫出的蝦是活的。齊白石論古之大家作畫,“要胸中先有所見之物,然后下筆有神”,在這方面石濤是出類拔萃的,“大滌子嘗居清湘,方可空絕千古”。齊白石也認為前朝畫家除去“癭瓢、青藤、大滌子外,皆形似也”,工于形似帶來的只能是“無超凡之趣”,亦即石濤所謂“治形則無跡”。石濤對于汲汲追求的形似也是極為反對的,他認為機械地復制或摹寫客觀事物,即使把名山大川畫得絲毫不差,亦是毫無生氣的,即“畫必似山山必怪”。那么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呢?在齊白石看來,繪畫應當在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那就是“似與不似之間”,也就是石濤的“不似之似”。

      3.“不似似之”與“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石濤雖未對“不似之似”進行系統(tǒng)闡釋,但這一理論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有所體現(xiàn)。何謂“不似之似”?顯然后一個“似”即形似,不似即不能過于形似,工于刻畫、治形無跡。這一理論也是在苦瓜和尚長期繪畫實踐中不斷總結而逐漸形成的。

      石濤在《氤氳章第七》中曾提到自己50年前“未脫胎于山川”,也就是50年前過于追求形似,而后通過長期的實踐摸索,“搜盡奇峰打草稿”地進行客觀方面的歷練和主觀上的“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逐漸領悟到要“脫胎于山川”,達到將“飾”與“理”結合的境界,才能處理好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系,掌握“不似之似”的精髓,創(chuàng)作出“千峰萬壑,具無俗跡”的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齊白石就很好地繼承了這一理念,齊白石在50歲時題畫道“古人作畫,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即要創(chuàng)作出“神品”須得在“似”與“不似”之間找到平衡,掌握好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系,并在繪畫創(chuàng)作時融入創(chuàng)作主體的獨特審美趣味。齊白石論畫時又說:“作畫要形神兼?zhèn)洹2荒墚嫷锰?,太像則匠;又不能畫得不像,不像則妄?!保?](P.11)繪畫作品中僅有“似”或“不似”,即“形”或“神”的任何一個單方面在齊白石看來都是不完整的,單方面地強調“形似”或“神似”只會使繪畫作品“太匠”或“太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齊白石的繪畫形神觀深受石濤“不似之似”論的影響,產生這一影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當是齊白石深受中國傳統(tǒng)繪畫美學思想的影響,扎根于傳統(tǒng)繪畫,以中國傳統(tǒng)繪畫為營養(yǎng)。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兩千余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齊白石選擇石濤,是因“下筆誰教泣鬼神,二千余載只斯僧”而有的共鳴,所以對于石濤的美學思想,齊白石是很贊同并能夠自覺接受的。對于石濤“不似之似”理論的自覺繼承,齊白石也從來不是囫圇吞棗的,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之上不斷發(fā)展,主張不僅要“筆墨當隨時代”,理論亦應與時俱進,“若無新變”,則“不能代雄”。

      總之,石濤的“不似之似”論對于齊白石的繪畫形神觀的影響是巨大的。齊白石繪畫生涯也將自己對于“不似之似”論的理解,融會貫通至自己的繪畫創(chuàng)作和繪畫理論中。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齊白石“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在繪畫理論上,齊白石主張“形神具似”。對于石濤“不似之似”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最終體現(xiàn)在齊白石“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一對中國繪畫之重要命題之中,形成了他“似是卻非好顏色,不依籬下即蓬萊”的審美智慧和繪畫經驗,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注入了蓬勃的生機。

      [1]李澤厚.走我自己的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6.

      [2]齊白石.齊白石自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3]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4][清]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5]李祥林.齊白石畫語錄圖釋[M].杭州:西泠印社,1999.

      [6]俞劍華.中國繪畫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猜你喜歡
      形神傳神石濤
      形神兼?zhèn)?,聚焦小學數(shù)學公式定律教學策略
      詩中人物貴傳神
      中華詩詞(2021年9期)2021-12-31 08:53:10
      形神之間 淺談古代人物故事畫的發(fā)展歷程
      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 09:01:12
      石濤山水畫藝術探微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38
      意象、形神
      中華詩詞(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4
      論石濤之畫法與禪法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2:06
      詩筆白描,寫照傳神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8
      捕捉精彩,描寫傳神
      形神是中醫(yī)辨證要素的首要元素——中醫(yī)辨證常用20個基本要素與形神的關系
      《蒼松秋色》
      鄄城县| 海伦市| 自治县| 股票| 横峰县| 双鸭山市| 邯郸县| 孟津县| 海盐县| 玛多县| 甘南县| 景宁| 垫江县| 改则县| 微山县| 寿光市| 措美县| 库伦旗| 海口市| 阳泉市| 永修县| 夏河县| 扬中市| 攀枝花市| 黄龙县| 普洱| 任丘市| 五家渠市| 商都县| 邵阳市| 聂荣县| 刚察县| 临颍县| 胶州市| 宁波市| 湟源县| 富阳市| 绵竹市| 友谊县| 武山县| 鲁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