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美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論“雅”之內(nèi)在審美氣質(zhì)
——“和”
吳雪美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雅”與“和”是一對相通的概念,是中國文化所表現(xiàn)出的特殊氣質(zhì)?!把拧弊鳛橹袊糯妼W審美范疇,其與“和”之基本內(nèi)涵存在密切聯(lián)系;“和”是“雅”審美內(nèi)涵形成的內(nèi)在條件之一,而“雅”則是“和”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存在共通性。
“雅”;“和”;藝術氣質(zhì);共通性
什么是“和”?要理解“和”的基本內(nèi)涵,可以從上古“雅樂”之性質(zhì)入手?!把艠贰钡暮诵拿缹W精神是“和”。《尚書·堯典》日:“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說明了音樂本身“和”的重要性?!抖Y記·樂記》認為“雅樂”“其聲和以柔?!薄秶Z·周語下》:“夫政象樂,樂從和,和從平。聲以樂和,律以平聲……聲應相保曰和,細大不逾曰平。”古代關于音樂基本論述為“宮生徵,徵生商,商羽角,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應生鐘,比于正音故為和。[1]”可知,“雅樂”之“和”包括內(nèi)在之“和”與外在之“和”兩個層面的意義。內(nèi)在之“和”指上古音樂自身的一種屬性;外在之“和”則是“雅樂”演奏所要達到的目的,使聽者得到審美愉悅以實現(xiàn)內(nèi)心的和諧,維護社會和諧。
《禮記·樂記》曰:“大牙與天地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和,故百物不失,節(jié),故拜天祭地?!笨梢姟昂汀痹谥袊幕械闹匾饬x。中國人在行為處事中追求一種“雅和”的狀態(tài),講究平和、淡雅、以和為貴,“和諧”、“齊一”的文化觀念在中國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然而,而在不同時期,人們對“和諧”也有不同的追求與理解。上古原始社會時期,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人們對各種自然現(xiàn)象所表現(xiàn)出來更多的是恐懼和臣服,在自然災害面前,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人是自然的“奴隸”,只能通過祭祀、祈禱等求得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因而這一時期的之“和”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原始宗教意識。到了春秋時期,社會生產(chǎn)力提高,對自然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村社成為人們集結(jié)的主要方式,個人對集體的依附性加強,這一時期文學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人與社會、人與集體的和諧;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頻繁,人的理性意識增強,孟子就提出“天時、地利、人和”的主張,在“天時、地利”的前提下,實現(xiàn)“人和”才是勝利的根本保障。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自覺,文人的自我意識增強,追求自我的實現(xiàn),追求人生價值,這一時期的“和”更多體現(xiàn)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是人類與自我一種和諧。此外,“和”的內(nèi)涵與中國儒家的“中庸之道”存在共通之處。儒家中庸講究的是一種“過猶不及,恰到好處”的狀態(tài),帶有一種折中的意識,在“中庸”中尋找一種和諧之美。中國文化在對“和”的實踐,對“雅”的不斷追求中,其結(jié)果是“這種理想,在各種矛盾的集合中往往以‘和’的形式勾勒出中國人的全部思維定勢,從而使‘雅’與‘和’也成為中國藝術思維的特殊氣質(zhì)”[2]。
“雅”與“和”是一對共通的概念,都是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藝術氣質(zhì)?!把拧笔侵袊妼W審美范疇,后世對文學之“雅”的評價也有嚴格依據(jù)。關于“文”的解釋,古代典籍中有不同的說法?!兑住は缔o下》曰:“物相雜,故曰文”;《說文》:“文,錯畫也,象交文”。這里所說的“文”有復雜交錯之意?!吨芏Y·天官》對“文”的解釋是:“供其絲纊組文之物”;《禮記·樂記》曰:“五色成文而不亂”。這里的“文”有言之有序,按條理編織的意思,也指和諧、有秩序?!拔膶W”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先進》:“文學子游、子夏”。魏曹植指出,蓋文章者“經(jīng)過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這里對“文”、“文學”的定義都包含著“和諧”之意,為“文”者復雜交錯、有序編織,為“文”要先“和”。
“雅”的審美內(nèi)涵在儒家文化的土壤逐漸豐富,發(fā)展到魏晉之時,具備清晰審美概念與評判標準。劉勰把“雅”視為一種文學理想狀態(tài),并以“雅”為標準,對一百多位作家及相關作品進行評判。《文心雕龍·征圣》曰:“然則圣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雅”即一種雅正的內(nèi)容,“麗”即華,指華麗的言辭和形式,即文學之“雅”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要達到“和諧”。西方學者認為“文學是通過文本的中介聯(lián)系著作者、世界、讀者等方面的復雜存在,是一個凝聚著審美經(jīng)驗的語言文本”[3]。這里對文學的定義是“凝結(jié)著審美經(jīng)驗的語言文本”,“審美經(jīng)驗”與“語言文本”涉及文學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系,只有實現(xiàn)內(nèi)容和形式的和諧,才能創(chuàng)作出經(jīng)典的文學??偠灾?,“雅”在儒家思想的土壤里生根發(fā)芽,以“雅正”的姿態(tài)進入文人的審美領域,而“雅”與“和”存在相似的內(nèi)涵,始終是中國文化的特殊藝術氣質(zhì)。
[1][漢]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M].馮逸,喬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113.
[2]金丹元.中國藝術思維形成之文化背景[J].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06):55-57.
[3]閻嘉.文學理論基礎[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2.
On the intrinsic aesthetic temperament-- "He" of "Ya"
Wu Xue-mei
(Chinese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530006, China)
"Ya" and "He" are two shared concepts, is the special temperament Chinese culture show. "Ya" as China ancient poetics aesthetic category,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He"; "He" is one of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of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Ya", "Ya" is an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He", both mutual integration, mutual penetration, has similarities.
"Ya"; "He"; artistic temperament; compatibility
I207
A
1000-9795(2014)05-0096-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06
吳雪美(1989-),女,廣西南寧人,從事古代文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