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雪梅 徐 建
對于學生英語能力的評價,《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給出了四條評價原則。有關聽力測試的第四條提到:“……聽力測試在學期、學年考試和結業(yè)考試中所占的比例應不少于20%。聽力測試應著重檢測學生理解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不應把脫離語境的單純辨音或語法知識題作為考試內(nèi)容……增加具有語境的應用型試題的比例?!盵1]這條評價原則給出了聽力試題命制工作的總方向。在聽力技能與試題設計方面,《課程標準》詳細列出了測試要點、測試方式及說明,如下表所示。
下表所列的聽力技能和試題設計為高考英語聽力試題的命制給出了綱領性的指南,但《課程標準》沒有明確命制具體聽力試題時應依循的原則,而命題原則卻是成功命制試題的保證,也是評價試題質量的有效依據(jù)。研究人員若僅以測試要點中的四點去評價某年全國卷或某省市高考英語聽力試題,可能會不夠深入、全面。若要避免這一點,研究人員既需依據(jù)《課程標準》中的方向性指南宏觀評價聽力試題的整體情況,又需制定詳盡的命題原則來進行單項分析。
《課程標準》所列的聽力技能和試題設計
目前,國內(nèi)研究高考英語試題比較深入的是辜向東主編的《高考英語全國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題共時與歷時研究》[2]。該書對2004~2007年高考英語全國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題卷進行了宏觀的整體分析和微觀的單項考點分析,但該研究沒有涉及聽力部分。筆者對現(xiàn)有的有關高考英語聽力試題的相關研究進行檢索和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文獻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重點研究聽力試題的真實性,偏理論;[3][4]第二類,宏觀上梳理和分析全國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題卷聽力試題的特點,或進行某省市卷歷時分析,偏實踐;[5][6][7][8][9]第三類,微觀上分析單卷高考英語聽力試題的特點,并給出應試策略,偏實踐。[10][11][12][13][14]
總的來說,這些研究極少用到科學、具體、全面的命題原則去分析某卷的每一道聽力試題,繼而評價該卷聽力試題在宏觀和微觀上的特點或題目設計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鑒于此,本研究將根據(jù)李筱菊在《語言測試科學與藝術》[15]所闡述的聽力選擇試題4項命題原則,來分析2011~2013年高考英語重慶卷51道聽力選擇題的考點,以期了解試題的特點及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為高考英語聽力選擇題的命制提供參考。
本研究討論的聽力試題,只限于以“獲取”信息為目的的接受性運用試題,即聽力選擇題(MC)。聽力選擇題命題的總原則是:“必須強調(diào)測試的目標是信息的獲得,而不是語法、詞匯或其他語言形式?!盵16]李筱菊結合實例闡述了英語聽力選擇試題的四項命題原則。[17]
1.考點的決定要以信息為目標
任何一項正常的交際行為,總有一個發(fā)出者和一個接受者。說的人有意說給他聽的人,即意指聽者(intendedhearer)。說的人和意指的聽者可稱為交際的第一方和第二方。但在有些情況下,接受者并不是發(fā)出者愿意讓他接收的人。譬如兩人說話時,第三方聽到了。這第三方并不是說話者有意說給他聽的,故稱為非意指聽者(unintendedhearer)。
受試者以“意指聽者”身份聽的材料,命題人員應按意指聽者能從材料得到什么信息去確定考點。對不同類型材料定考點時應注意如何處理主信息、主信息核心、輔助信息、明信息和潛信息。
受試者以“非意指聽者”身份聽的材料,最典型的是會話。受試在聽力測試中聽會話,卻不是以參與者的身份進行會話。非意指聽者實為局外人的身份,或第三方的身份。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景是第三方剛好在現(xiàn)場,另一種情景就是看戲(包括電影、電視),這樣觀眾的身份實質上就是“偷”聽、“偷”看的局外人身份。
明確受試者是以什么身份聽會話后,才能明確受試要獲取的是什么信息和為什么要獲取這些信息。
2.以未知信息為考點
這項原則是指不要問受試者不聽材料就能回答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聽力選擇題考查的是信息的獲取,考點應該是受試者需要去獲取的信息,而不是已知信息。
3.盡量探測多種層次、多種范疇的信息
該原則要求盡量寫出能問多種層次、多種范疇信息的題目。但前提是聽力材料本身就有多種層次、多種范疇的信息。這里指全套聽力選擇題而言,不是每一篇聽力材料都必須能出多種層次、多種范疇的信息考點。
4.考點對材料內(nèi)容的覆蓋應盡可能全面
該原則并不是指聽力材料里所有的內(nèi)容都要考查到,而是指命題時不要明顯地只集中考材料的一部分而置另一部分于不顧,尤其是當這部分也會有重要信息時。而且用短材料的試題似乎比用長材料的試題更容易出現(xiàn)這方面的問題。
2011~2013年高考英語重慶卷聽力試題都由三節(jié)內(nèi)容組成,材料類型是會話或獨白;第一、二節(jié)是選擇題,第三節(jié)是信息填空題。本文研究對象是聽力選擇題。第一節(jié)內(nèi)容是五段短對話,每段對話后有一個小題、三個選項。第二節(jié)是三段對話和一段獨白,每段對話或獨白后有三個小題,每小題后有三個選項。兩節(jié)聽力選擇題的題目均已在試卷上給出。
1.考點的決定是否以信息為目標
(1)受試者以“意指聽者”身份聽的試題
2011年、2013年聽力試題第二節(jié)的第四段獨白材料,第15題至第17題,2012年聽力試題第二節(jié)的第三段獨白材料,第12題至14題,都屬于本類型。該類型材料的考點首先抓主信息,然后抓輔助信息。換言之就是按信息在整篇結構中的重要性來決定考點:首先要考必要信息,其次是關鍵信息或有關信息。當然,這些信息考點應盡量按信息出現(xiàn)的先后來決定出題順序。
在這三套聽力試題中,2011年的第17題“Whatisthetalkmainlyabout?”,2012年的第14題“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和2013年的第17題“Whatisthespeakermainlytalkingabout?”都屬于概括性題目,考查的是“主信息”,要求受試者歸納、總結所聽內(nèi)容的主旨或大意。這三段獨白材料涉及的其他6道試題屬于細節(jié)信息題。其中2011年和2013年各有一道試題涉及時間。剩余4道題中,2011年的第15題、2012年的第12題和第13題的題干都有“first”這個提示重要信息的序數(shù)詞,提示考生聽的重點是什么;2013年的第16題“Whatwilltheypossiblydorightbefore supper?”也是受試者作為“意指聽者”身份需要了解的關鍵信息。
(2)受試者以“非意指聽者”身份聽的試題
2011年和2013年的第1~14題,2012年的第1~11題、第15~17題都是屬于受試者以“非意指聽者”身份聽的試題。
2011~2013年聽力選擇題第一節(jié)短對話的5個題目考查的都是談話里的信息點,具體就是會話語境中某一方說的某句或某段話的意思,但考生要成功理解需要先對關鍵信息點或整個語境有所把握。每年的5道短對話試題,有4道考查的是直接的、明說的信息,比如問“where”“who”“when”“what”等具體的信息;每年也都有一道是問隱含信息,需要非意指聽者聽完對話,再推出該對話的主旨是什么,如2011年的第5題“What istheconversationmainlyabout?”,2012年的第4題和2013年的第5題都是“Whatarethetwospeakers talkingabout?”。
2011~2013年聽力選擇第二節(jié)里的三段長對話,考點涉及細節(jié)信息和主旨大意。其中,前者占主導地位;后者在每年聽力長對話試題里只有1~2道題,而且只問一個層面的信息,即該對話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需要聽者對整個對話理解到位。數(shù)量占主導地位的細節(jié)信息題主要涉及“where”“who”“when”“what”等具體的信息。當然,材料主題不同,試題的側重點就有所不同??偨Y起來,這些細節(jié)信息題的考點是問談話本身的意思,考查的是說話者有意對聽話者表達的信息(intended message),其所說的話的意思,往往同時也正是第二方所未知而要獲取的信息,也是從會話第二方的角度要考的考點,但對第三方也是未知信息。會話的主題(2011年第8、9題,2012年第8題,2013年第11題)和會話雙方的關系(2013年第14題),對會話雙方來說是未聽已知的信息,但對第三方未知,這也是受試者以“非意指聽者”身份聽的試題必須滿足的條件。
在此,需特別指出的是“地點”試題。這類題是問談話的情景或語境,需要考生推斷直接構成談話的情景或語境的某個因素。但是這類題的考點不是自然合理的,即談話的場所和時間、可見的伴隨情況等,不僅對談話雙方來說屬于未聽已知的信息,即使是對在場“偷”聽或者看戲的局外人,也是不聽自明的,不能構成考點。若第三方聽者既非看戲者,又非現(xiàn)場“偷”聽者,但卻聽到對話,這顯然不是實際交際情景。從考試原則來說,這種考點缺少真實性,試題缺乏有效性。
2.是否以未知信息為考點
這條原則的核心是試題考查的是信息的獲取,考點應該是受試者需要去獲取的信息,而不是已知信息。2011~2013年高考英語重慶卷聽力選擇題總體上滿足了該要求,但也有一小部分題目存在某種欠缺。
比如,2011年的第一段長對話中,第6題,“Why did the woman go to a small town?”選項“A.To meetaneighbor;B.Tovisitherfriends;C.Togohorseriding”。題干是問“該女士為什么去一個小鎮(zhèn)”,這就暗示她不可能是“去拜訪鄰居”。A選項實則為無效選項,三選一成為二選一。第7題,“What didthewomandoonSaturday?”選項“A.Shewenttoa party;B.Shewenttoafarm;C.Shewenttoa concert”。該題的B選項可以輕易排除掉,因為第6題的題干已明確表明該女士是去一個小鎮(zhèn)。第8題,“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選項“A.An interesting party;B.A beautiful farm;C.A wonderfulweekend”。根據(jù)第6題題干,考生可以直接排除B選項,而且第7題題干中的“Saturday”,暗示該題的答案是C。筆者曾嘗試在只看題干和選項的情況下做選擇,巧合的是三道題的答案都被猜對了。誠然,這樣的情況偶然性因素大,但也值得人們思考這些試題的效度問題。聽力試題是要求聽者通過“聽”這種途徑去獲得信息的,而不是根據(jù)可讀線索,結合背景知識就可以得出選擇。
又如,2012年第二段長對話,第9題“Who will take the guitar lessons?”選項“A.The woman;B.Thewoman’sson;C.Thewoman’sfriend”??忌蹩丛擃},可能做不了猜測,但第10題“How long has thewomanplayedthepiano?”這個題干就比較明顯地暗示了第9題的答案是A。第14題“Whatisthe passagemainlyabout?”似乎是較有難度的推斷隱含意義的題,但第12題“Whatwastheumbrellafirst usedfor?”和第13題“Whowerethefirsttousethe umbrellainEurope?”就提示考生,第14題的答案應該是“B.Thehistoryoftheumbrella”,而不太可能是“A.Theinventionoftheumbrella”(雨傘的發(fā)明)和“C.Thestyleoftheumbrella”(雨傘的類型)。
再如,2013年第三段長對話,第9題“When didthewomanbegintocollectstamps?”集郵是一種愛好,這是一種常識。第11題的題目是“Whatare the two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選項有“A.Stamps;B.Hobbies;C.Books”。很明顯,第9題的題干和第11題的B選項聯(lián)系緊密,受試極易受影響,且偏向第11題的“Hobbies”是抽象名詞,與A選項和C選項存在明顯差異,這就更加突出B選項可能是正確答案。而這些推斷都可以是受試在沒有聽材料的情況下進行的。
3.考題是否探測到多種層次、多種范疇的信息
因為2011~2013年高考英語重慶卷聽力選擇題的聽力材料短,即使是第二節(jié)的長對話或獨白,也很難在同一篇材料里達到探測多層次、多范疇考點的要求,所以筆者只能從全局上分析這一套聽力試題是否做到了對多種層次、多種范疇信息的考查。
從三套試卷的長對話或獨白聽力材料來看,就所考信息(或意義)的界限而言,有考局部信息的,也有考全應信息的;就所考查的范疇而言,有考事實性信息的,也有考概念性信息的;就信息在材料中的傳示方式而言,有考直接的、明說的信息的,也有考非直接的、隱含的意思的。如此,受試者需要事先做一定的推斷。
以短對話為聽力材料的題目中,有的考查明說的事實性信息,也有試題屬于隱含傳示方式,受試需經(jīng)推斷才有可能獲取想要的信息。短對話試題要提高層次,命題人員往往需要利用對有限的對話內(nèi)容的推延引申。不過,由于考生的英語聽力理解能力有限,推斷題不宜占主體。
4.考點對材料內(nèi)容的覆蓋是否全面
考點對材料的覆蓋問題,在短對話聽力試題中表現(xiàn)得更明顯。由于2011~2013年高考英語重慶卷聽力選擇題沒出現(xiàn)僅憑對話中的孤立句子就能回答問題的情況,筆者借用李筱菊舉的例子[18]來說明問題。
(Woman)YouspeakEnglishverywell.Howlong haveyoubeenlearningthelanguage?
(Man)I’ve been learning English for five and a halfyears.
(Question)How long has the man been learning English?
A.Fouryears
B.Fiveyears
C.Fourandahalfyears
D.Fiveandahalfyears
該材料是兩人對話,但受試者解答該題,卻只需要聽后一個人的回答。筆者以為,既然考對話,就應該讓考點覆蓋整個對話共同表達的信息。該題設計不科學,歸根結底是因為命題人員在沒有意識到這里會有問題,更沒有意識到這實質上是從語篇層次降到單句層次,降低了試題的效度。
2011~2013年高考英語重慶卷的聽力選擇題,整體上著重檢測了受試理解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沒有脫離語境,且與學生日常交際緊密相關,真實性較高,符合《課程標準》的評價原則。通過上文分析,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1)無論受試是以“意指聽者”身份聽,還是以“非意指聽者”身份聽,整體上來說,51道試題的考點信息全面、明確、層次分明、布局合理,兼顧了“必要信息”“關鍵信息”和“有關信息”考點,“when”“where”“who”“what”“howmany”等直接影響受試聽力理解的關鍵信息都有涉及。
(2)51道試題絕大部分考查的是未知信息的獲取,即受試需聽完后才能獲取相關信息,然后才能作答,但也有一小部分題目存在給學生提示答案的嫌疑,易讓受試未聽就能做出選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試的效度。
(3)51道試題在設計上極其不易地探測到了多種層次、多種范疇的考點信息。從全局上看,這51道題目有考局部信息,也有考全應信息;有考事實性信息,也有考概念性信息;有考直接、明說的信息,也有考非直接、隱含的意思。當然,細節(jié)題偏多、推斷題偏少的情況也符合受試聽力水平有限的特點。
(4)51道試題的考點對材料內(nèi)容的覆蓋面做到了全面,且命題人員充分考慮到了短對話也應從篇章層次上設計試題的特點,沒有出現(xiàn)僅憑對話中的孤立句子就能回答問題的情況。
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小部分試題存在不足,如沒能考查到受試者未知的信息、不經(jīng)意透露答案線索等。由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考點應為受試者未知的信息
以“非意指聽者”身份聽的聽力試題,其考點的出發(fā)點是交際第三方??键c針對的信息,可以是交際第二方和第三方均未知的可考信息;也可以是對第二方來說是已知,而對第三方來說仍然是未知的可考信息;但卻不應是第三方未聽就知的信息?!癢heredoesthisconversationmostprobably takeplace”就是典型的例子。類似不是考查受試的實際交際能力,而是為了考試而設計的試題,應盡量避免。
(2)避免在一道題目的行文中透露另一道題目的線索,或一道題目否定另一道題目的干擾項
長對話或獨白的聽力試題,一般是三道題圍繞一篇聽力材料,題目在意義上互相泄露、互相抵消干擾項的可能性很大。前面“以未知信息為考點”部分所舉的例子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命題人員在決定同一篇聽力材料各題干的考點時,應注意各考點在意義上不要互相太接近,各題干的考查范圍界限要劃清,題干設計出來還要前后反復審看,剔除一切題干與題干間互相牽連、互相抵消的可能性。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辜向東.高考英語全國卷與各省市自主命題卷共時和歷時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3]徐欣幸.談語言測試中的真實性[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4(11):18~19.
[4]王篤勤.基于真實性評價的高考英語試題研究[J].中國考試,2008(8):23~28.
[5]鄧北平.我國高考英語聽力考試的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 (一)[EB/OL].http://blog.sina.com.cn/s/-log_492fa15e 0100dp9a.html,2009-09-06.
[6]辜向東,雷雪梅.2008年高考英語聽力試題分析與研究[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2009(11):48~53.
[7]雷雪梅,杜霞.高考英語重慶卷聽力信息填空題歷時分析(2005~2010)[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2010(11):49~54.
[8]毛浩然.NMET題型改革方案調(diào)查報告[J].集美大學學報,2006(3):83~87.
[9]徐欣幸.語言測試的實踐與進步——上海高考英語自行命題20年[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5(9):7~10.
[10]蘇克銀.高中英語聽力理解問題設計初探[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0(8):25~30.
[11]楊善竑.以新課程理念推進高考英語改革——簡要評析2007年新課改實驗區(qū)高考英語試卷[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8(1):9~13.
[12]張海翔,孔繁華.2005年北京市海淀區(qū)高考英語成績分析及備考建議[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6(4):11~16.
[13]董敏.2007年高考英語聽力試題特點[J].基礎英語教育,2007(6):92~96.
[14]教育部考試中心.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英語(全國卷)試題分析[J].中國考試,2005(12):21~23.
[15][16][17][18]李筱菊.語言測試科學與藝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