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幸福:傳統(tǒng)議題凸顯及其時代轉向

      2014-04-28 15:39:48劉軍奎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社會建設幸福民生

      劉軍奎

      [摘要]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建設的不同步使幸福議題在中國社會日益凸顯。幸福內涵具有的個體感受性、時代變動性和社會制約性應當引起政策和理論研究的足夠重視。在當前中國語境中,幸福的價值尺度正從國家主義轉向個人主義,幸福的載體選擇正由物質消費轉向精神文化消費,幸福的體驗范圍正由私人空間轉向公共空間。發(fā)展觀轉變、公共政策制定與公共價值規(guī)范重構是發(fā)展成果人人共享的幸福社會建設的行動選擇。

      [關鍵詞]幸福;民生;社會建設;幸福社會

      中圖分類號:D669;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10X(2014)02-0077-06

      一、幸福議題凸顯的時代背景

      共處于地球上的人類因為國籍、民族、經濟、文化乃至于膚色的不同,普遍而持久地存在著各種分歧和矛盾,但在一個議題上有著極為一致的行動——對幸福的不斷追問、不斷探尋與不斷追求。正如有學者所言,一部人類文明史,從倫理學意義上說就是一部人類不斷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歷史[1](P2)。 遺憾的是,盡管人類對幸福生活寄予了無限的向往,投入極大的精力和熱情去追求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然而時至今日,這個看似平常的話題,卻讓億萬中國人依然覺得抽象模糊、沉重無比。因其模糊,才想弄清,因其沉重,才愿傾訴?;蛟S,這就是幸福議題引起全社會集中關注與討論的基本起點。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歷了偉大而深刻的經濟轉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走向分散決策的市場經濟體制,從一個封閉落后的經濟體發(fā)展轉變?yōu)槭澜绲诙蠼洕w,創(chuàng)造了GDP年均增速9%以上的世界經濟奇跡。經濟高速發(fā)展給國人物質生活改善提供了最重要的條件,社會整體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奮斗向往的“溫飽”愿望也終于實現(xiàn)。但是,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社會轉型、體制機制轉軌帶來了以往不曾有過的矛盾和問題,一些曾經處于隱蔽狀態(tài)的、較為緩和的矛盾和問題被暴露甚至激化了。

      市場化推進和社會急劇轉型所引起的社會成員大規(guī)模流動前所未有。流動人口的持續(xù)增加不僅改變了農村的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而且深刻影響到農民的心理與生活樣式,費孝通先生當年總結的“鄉(xiāng)土”情結已在中國農村社會日漸式微。與此相應,城市社會則在規(guī)模擴張中變成了異質性人口聚集的龐大的“工具性空間”,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輿論更已無法對社會成員構成強有力的內在約束。社會轉型帶來的變化如此之大,以致于很多人來不及適應。形形色色的社會失范行為和各種社會思潮交織在一起,涌入了人們的生活視野,空前地刺激著人們的感官和欲望,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發(fā)生很大變化,幸福觀也不例外。

      如果說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相伴而來的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等宏觀社會問題讓上層社會成員感到沮喪的話,那么就業(yè)、收入、醫(yī)療、教育、住房、安全等方面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差距和機會不公則使底層社會成員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壓力。不可否認,困惑不安、孤獨無助及憂郁焦慮的感覺在一些群體中不斷增長,郁悶、浮燥成為較普遍的社會心態(tài)。就國民的幸福感而言,經濟發(fā)展方面取得的部分成就因為體制機制轉軌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矛盾而被抵消了。嚴重的社會代價付出影響了人們幸福水平的進一歩提升。“經濟增長繁榮”和“社會矛盾凸顯” 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的基本時代特征。

      正是基于上述現(xiàn)實背景,中國社會從個體到組織和政府開始了對發(fā)展模式及其評價的重新認知和思維轉向,居民的幸福感也日益引起中央決策層的高度關注。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民權,著眼于國民幸福這個目的,不僅是政府最為重要的道德性體現(xiàn),也是各級政府最根本的道德責任[2]。 溫家寶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則將經濟增長的目標調低,提出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完善就業(y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的制度安排,努力使發(fā)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提出了推進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遠景規(guī)劃。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成立不久,就提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構想,且將“中國夢”的本質內涵界定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中國政府的執(zhí)政導向和發(fā)展理念正在越來越清晰地轉向“幸?!?。

      二、幸福內涵確定的多元視角

      中外學者對于幸福內涵的探討有著漫長的歷史。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到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從功利主義思想家邊沁到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幾千年來,對幸福本質進行研究和思考的知識精英舉不勝舉。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致力于從不同學科范疇對幸福的內涵進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十分系統(tǒng),為當前的幸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我國學者對幸福的研究歷史同樣很早,各種觀點和資料更多。有人將中國傳統(tǒng)幸福觀總結為七種類型:儒家道德事業(yè)型、道家精神自得型、道教長生逍遙型、佛教無生解脫型、玄學頹廢派及時行樂型、士大夫功名富貴型以及世俗溫飽知足型[3]。 與傳統(tǒng)幸福觀的概括不同,中國現(xiàn)代一些學者則通過“快樂論”、“滿足論”、“意義論”和“狀態(tài)論”等觀點來闡述幸福觀的內涵[4](P7)。

      不管對幸福的研究歷史有多悠久,提出的見解有多么深刻,都不能左右今天的人們對這一命題有新的追問和回答。2012年國慶期間,針對媒體“你幸福嗎”之類的提問,不同年齡段、不同受教育程度及職業(yè)背景的人給出了不同的理解與回答。不同人群給出的答案雖然具有大致相同的傾向性,但角度和重點差異很大,甚至結論五花八門、完全對立。究其原因,在于幸福內涵本身的多維度特性,即個體感受性、時代變動性和社會制約性。

      (一)幸福內涵的個體感受性

      無論是談論幸福還是幸福感、幸福觀,均有一個不言自明的主體——人的存在。由于個體在人格特質、價值觀念、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和取向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必然會產生對幸福的不同理解。不同個體對于幸福的不同理解則正是基于其特定的感受。因而幸福在個體感受層面上必然具有主觀性、相對性。同時,個體也常常因為自身的情感、品質以及所處環(huán)境和經歷的不同,對幸福的理解與感受大不相同。所謂“棄兒的幸福是家院里那盞溫暖的燈,而王子的幸??赡苁墙诸^那碗湯圓”。

      個體在感受層面上對于幸福的確認還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之上。換句話說,作為一種主觀性很強的心理體驗活動,幸福不完全依賴于幸福主體自身的條件,特別是外在的物質財富的多寡,它的存在往往又與某種心理上的比較緊密關聯(lián)。一位乞丐的幸福感可能來自于一個發(fā)現(xiàn):自己常常比同伴討到更多的錢物;一位公司職員的幸福感可能來自于一個并不重要的事實:她(他)開的車子比其他同事的更有檔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不能不說是人們獲得幸福感的一大秘訣。

      個體的幸福感受還與其是否努力奮斗有關。通常來說,人只有在奮斗中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屬于自己的成功,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幸福。一個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精神空虛的人無法能夠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因此,幸福常常是在成功和滿足后產生的一種主體性體驗,幸福本身內在地包含著對奮斗和創(chuàng)造的需要或期許。

      (二)幸福內涵的時代變動性

      幸福是一種主體的體驗感覺,它是受特定時代及發(fā)展條件制約的動態(tài)存在。不同時代與發(fā)展階段,人們因需要的滿足程度不同而對幸福的感受存在很大差異。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安全、歸屬與愛、自尊與審美、自我實現(xiàn)等不同層次,認為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之后才會出現(xiàn)更高層次的需要。與此相應,人的幸福感受也可以從低到高分為若干層次,而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xiàn)則是個人獲得幸福感受的最高境界。

      在生產力落后的時代,人類將幾乎全部的精力投放到物質資料(主要是食料)的獲取上,因而食物的獲取在幸福感受中占據(jù)著絕對重要的地位。與許多國家和地區(qū)一樣,無數(shù)中國人曾經飽受食物短缺帶來的漫長痛苦,吃飽肚子、衣食無憂成為國人追求幸福的絕對焦點。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發(fā)展將中國社會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全新的發(fā)展階段,收入和財富的快速增長使國人受物質匱乏和食物短缺制約的日子一去不返。然而,一種現(xiàn)狀的改變常常伴隨著不可預料的后果,如同個體在成長中要經歷“成長的煩惱”一樣,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過程有時也一樣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困局”,對照今天中國人對于幸福的判斷和感受,中國社會似乎真的遭遇到了“幸福-收入之謎”1974年,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査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其著作《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提出了一個令人迷惑的重要問題:為什么更多的財富并沒有帶來更大的幸福?這就是“幸福-收入之謎”或“幸福悖論”。。

      財富的增長并沒有帶來更大幸福的“幸福悖論”促使許多學者對人們幸福感問題重新進行研究和思考。經濟學者借用邊際效應理論提出了“邊際幸福感”, 認為人的需求是從物質到精神到信仰,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隨著收入的增加,邊際幸福感會遞減,當達到一定的物質基礎后,民眾對物質之外的需求就多了。鄭也夫則提出了更易為公眾理解的一種解釋,他認為,收入水平中有一條線,在線下面,收入的增長對幸福感的增長有很大的影響;在線上面,收入的增長對幸福感的增長影響微弱。這條線就是溫飽線[5](P141)。 因此,為了有效回應溫飽型社會條件下公眾對于幸福的新要求,政府在執(zhí)政方面就原有的發(fā)展思路和模式做出調整已經成為必然。有學者指出,經濟發(fā)展不能在物化發(fā)展中迷失了幸福的終極方向,必須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的幸福轉向[6]。

      (三)幸福內涵的社會制約性

      個體幸福的實現(xiàn)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條件。人是社會中的人,其幸福的追求與獲得離不開社會。沒有社會提供的各種基本條件,個體無論如何優(yōu)秀都無法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沒有社會中不同的個人、群體提供的比較與參照,單個的人也無法真正體驗幸福、感受幸福。一句話,個人的幸福必須置于更廣闊的社會時空中加以創(chuàng)造、認識和體驗,拋開外在社會環(huán)境談論純粹個人的幸福,要么走向極端利己主義,要么不可避免地走向虛妄。

      個人幸福首先要建立在滿足自我需要和利益之上,但這里的自我需要和利益必須是有限的、排除極端利己主義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早就指出,幸福存在于“合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之中”[7](P223),也就是說,幸福是具有德性的,個人幸福的獲得不能以損害或犧牲他人的利益為前提??档乱苍f:“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時常、愈反復加以思考,它們就給人心灌注了時時在翻新,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8](P164)哲人們之所以強調對宇宙自然的敬畏和道德法則的遵守,就是在幫助人們確認一個基本事實——人在社會中。無論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認知,還是對于公平公正的永恒性追求,人類普遍的價值認同都傾向于反對將個人與社會、自身與他人的利益割裂開來對待?!叭巳藶槲?,我為人人”的社會共責思想倡導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一種“互助法則”俄國人克魯泡特金在1902年發(fā)表的《互助論》中提出了與達爾文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不同的觀點,他認定“互助”是生物的本能,“互助法則”是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在內的進化法則。,其本質就是強調社會制約性。人們的一切行動(包括對幸福的追求)應該遵守這一精神。如果私欲膨脹、欲壑難填,時時處處只為自身利益著想,遺忘了他人,無視社會性制約,就會為欲所惑、為欲所累,甚至步入歧途,根本談不上幸福。

      三、幸福議題在當代中國語境中的轉向

      在逐步邁向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推進促使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變。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人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想文化領域內的變化,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是空前的。與普通公眾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幸福議題更是如此。那么,幸福議題在當代中國語境中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轉向呢?

      (一)幸福的價值尺度正從國家主義轉向個人主義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奉行的是國家主義價值準則,國家權利至上是被認可的社會價值取向。在那個特殊的階段,“國家權威”和“國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是高于社會利益的,個人利益被放置在無足輕重的地位。在國家和集體利益的需要面前,個人永遠處于“義務本位”,處于被壓抑的狀態(tài),社會倡導的幸福的價值尺度就是服從、奉獻乃至犧牲。

      三十多年前開始的改革開放使受壓抑的個體主體性終于開始被承認,個體的自由和私人空間開始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無異于一場個人的解放運動。正是從各種禁錮中得以解放的個人所釋放的巨大社會能量,造就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追求幸??鞓返纳畛蔀槿藗兊墓沧R,成為無數(shù)個體心安理得的共同行動。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定,使國家主義的倫理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國家從權力的“集中代表者”開始向公共領域的“管理服務者”轉變。與此相應,以“全能主義”為特征的政府職能也逐漸向社會轉移,公民和企業(yè)從國家的直接管制下解脫出來,大量社會組織開始組建運行。近十余年,國家通過惠民利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使個體的權利和訴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確認和滿足,其意義更是值得深刻解讀。對待個體的態(tài)度是衡量國家文明的標識[9],然而遺憾的是,隨著中國人權利意識的日益覺醒,以追求幸福為理性選擇的極端功利主義也日益抬頭。為了獲得個人的利益最大化與幸福,一些人開始私欲膨脹,無視社會道德倫理,甚至不惜觸犯法律。幸福的價值尺度似乎在由國家主義滑向個人主義的另一端,這將是另文需要探討的主題。

      (二)幸福的載體選擇正由物質消費轉向精神文化消費

      馬克思說:“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0](P23-24)毫無疑問,創(chuàng)造必要的物質財富,以物質消費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是實現(xiàn)幸福的前提。但是,財富是幸福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就認為,財富對幸福的影響巨大。如果人一味追求財富,心靈上會是一片空白,“結果是對任何其他事物的影響便麻木不仁。他們對理智的高度幸福既無能為力,就只有沉迷在聲色犬馬中,任意揮霍,求得片刻的感官享受。”[11](P7)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最基本的物質需要之外,還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更高層次需要,即非物質需要。實踐一再表明,當物質財富不能幫助人們在諸如個人完善、生活的意義、潛能的實現(xiàn)等非物質目標實現(xiàn)時,便會感到失望,覺得不幸。20世紀60年代前后,隨著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先后步入“消費社會”或“后工業(yè)社會”,建立在物質生活富足基礎上的娛樂休閑、感官體驗、精神消費成為多數(shù)人的生活追求。根據(jù)國際經驗,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000美元以后,幸福指數(shù)不會與經濟增長同步變動,甚至會出現(xiàn)趨勢相逆的情況。2011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432美元,東部發(fā)達省份達到7000美元以上,中國人對幸福載體的選擇必然會出現(xiàn)由重物質基礎向重精神文化的轉變。不難看出,近幾年來中國人消費意識和幸福觀念的實際變化與這種理論判斷基本是吻合的。

      值得指出的是,對于人類而言,追求自我實現(xiàn)和真正心靈意義上的幸福是需要健康的文化指引的。只有建立起健康、文明、符合人性的文化,才能塑造幸福的觀念,影響人們追求幸福的方式和對幸福的判斷、選擇、追求,否則,這種轉向將可能把人類帶入“消費主義”消費主義的消費是一種符號消費,一件商品之所以被購買,是因為它表達和標志著一種個性、身份、聲望、奢華以及權力等,商品的使用價值已不再重要,人們更看重的是商品或服務的符號象征意義,消費成為地位和身份的建構手段。異化消費的邪路。消費異化使“人本身越來越成為一個貪婪的、被動的消費者。物品不是用來為人服務,相反,人卻成了物品的奴仆”[12](P174)。人既然被物所駕馭,就會喪失自我,無法在自由自覺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感受幸福。

      (三)幸福的體驗范圍正由私人空間轉向公共空間

      近年來,大眾傳媒經常會報道中國公民諸多不文明行為和令人擔憂的種種不良習慣,這類在公共空間的拙劣表現(xiàn)即便不必在道德上進行評判,起碼也說明了這些人對于公共空間的無知。值得強調的是,這些行為和習慣既為公眾所痛恨,又與公眾不能集體維護而致使公共空間被踐踏有關。由于現(xiàn)代人特別是城市人生活空間相對狹小,公共空間的秩序化和生態(tài)化對于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在媒體連續(xù)進行“幸?!痹掝}的采訪報道中,很多人表現(xiàn)出對幸福的迷惑和質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也說自己“不知道”幸福是什么。筆者認為原因或許有二:一是媒體記者的問法似乎是一種帶有肯定回答預設的傾向性提問(近年來國人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應該是提高的),與很多人實際感受有偏差;二是我們必須要正視變化了的現(xiàn)實情況,即已經解決溫飽問題后的普通大眾,其幸福感并不只建立在物質生活之上。相反,精神價值的確認和更大空間(包括公共空間)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逐漸為人們關注,成為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影響因素。而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則是文化的最基本內核。故此可以結論:對于今天的很多中國人而言,他們所面臨的已經不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公共空間及基于其上的道德秩序與精神文化的匱乏。

      正因發(fā)生著如此轉向,以公共生活整體得到保障為基準點的公共精神建構就成為一個急迫問題。培育社會公共文明意識,倡導良善的公共空間行為習慣,強調踐行公共約束性準則和普遍性社會規(guī)范成為在中國“幸福社會”建設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四、反思與結語

      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創(chuàng)造了物質的繁榮,給人們生活提供了更多選擇和享受的可能。與此同時,一些人的心理意識也因受到物質的誘惑而發(fā)生扭曲,經濟領域貧富差距過大,政治領域官僚腐敗較多、文化領域消費主義盛行,這些都在制造著社會公平缺失、道德失范、價值觀念沖突等現(xiàn)實問題,影響著整體社會的健康運行及人們幸福感的提升。今天的中國政府不僅關心世界時局、國家形勢,更關注每一個個體的命運,關注普通人是否吃得飽、穿得暖,是否生活得有尊嚴。因而,政府及社會各界必須要傾聽人們對于“幸?!钡暮袈暎谡叩闹贫ㄅc實踐行動上,回應幸福這一傳統(tǒng)議題正在出現(xiàn)的時代轉向,讓其成為一股推動社會進一步發(fā)展和走向文明的強勁動力。

      其一,審時度勢,重新審視固有的發(fā)展觀,進一步確立幸福至上的發(fā)展評價方向。放眼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都在進行著發(fā)展觀的調整,以國民幸福看待發(fā)展的發(fā)展觀將成為全球性的發(fā)展共識[13]。中國很早就有“國計民生”的經典概括,國之根本乃民生,而民生的關鍵衡量標準乃是幸福。誠然,就現(xiàn)階段實際來看,學有優(yōu)教、病有良醫(yī)、老有頤養(yǎng)、住有宜居等無疑是民生的核心內容,但社會的公正、政府的廉潔、良好的公共秩序與道德氛圍等,都是確保社會成員幸福指數(shù)提高的重要范疇。因而,為民生注入更為豐富的“幸?!眱群嗍钱攧罩?。

      其二,對造成社會機會不平等的體制機制加快改革,制定幸福導向的公共政策體系。有研究認為,“中國的財政分權制度、城市傾向的經濟制度和當前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導致中國社會機會不平等的重要制度根源。”[14](P145)而機會不平等就是中國人當下幸福感不高的最重要原因。比如,針對現(xiàn)在頻頻見諸于報端的“富二代”、“官二代”現(xiàn)象,政府有責任在政策和制度上做出努力,通過建構“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競爭機制為提升民眾的幸福創(chuàng)造條件。對于因戶籍歧視及一些城市傾向的經濟制度造成的不公問題,政府要切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真正的服務型政府機構建設以有效促進社會各領域的機會平等,提升居民幸福感。

      其三,政府和全社會共同行動,倡導公共精神、踐行公共價值與規(guī)范,建構保障居民幸福的社會公共空間。中國仍然處在轉型期,但這個轉型已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轉型,更深刻的或許是一些制度和公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及其行為模式上的轉型?;窘鉀Q了溫飽,正在邁向全面小康社會的中國人,其幸福感將會越來越多地依賴外在的社會支持——公共空間的文明、舒適、無干擾、無障礙……說到底,這些都是民生為本時代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陳瑛.人生幸福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2]余仕麟.國民幸福與政府職責[J].道德與文明,2012,(3).

      [3]牟鐘鑒.關于中國哲學史上的人生哲學筆談——古代幸福觀的幾種類型[J] .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1).

      [4]王剛.中國傳統(tǒng)幸福觀的歷史嬗變及其現(xiàn)代價值[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8.

      [5]鄭也夫.后物欲時代的來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龍柏林.經濟發(fā)展的幸福轉向[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7][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8][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9]魏巍.為什么要追問幸福?[DB/OL].[2012-10-26].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xingfu/.

      [10][德]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德]叔本華.人生的智慧[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12][美]弗洛姆.在幻想鎖鏈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馬克思和弗洛伊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13]周紹杰,胡鞍鋼.理解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基于國民幸福的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2,(1).

      [14]潘春陽.中國的機會不平等與居民幸福感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1.

      責任編輯:陳文杰

      猜你喜歡
      社會建設幸福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畫報(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人大建設(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錢隨人走”飽含民生期盼
      民生銳評
      中國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網(wǎng)絡社會風險規(guī)律及其因應策略
      杜甫的生態(tài)觀對現(xiàn)代生態(tài)社會建設的啟發(fā)
      “幸?!敝拢鎸嵉牟坏?/a>
      從社會建設視角看三大差別的消滅
      為了“幸?!钡哪赣H
      南方周末(2014-02-20)2014-02-20 19:01:53
      乌兰县| 梨树县| 福海县| 丹阳市| 新余市| 肇庆市| 临夏县| 乌拉特中旗| 北海市| 山西省| 休宁县| 蓝山县| 金秀| 墨江| 达孜县| 鹤山市| 林芝县| 文昌市| 定西市| 昭通市| 项城市| 香格里拉县| 延安市| 宣汉县| 会昌县| 五莲县| 保康县| 桂阳县| 保亭| 资溪县| 敖汉旗| 札达县| 邓州市| 新泰市| 平度市| 海原县| 义马市| 霍邱县| 中江县| 元江| 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