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英
【摘要】在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該怎樣改進?如何將枯燥無味的課變得生動形象?如何拓展學生的生活面,提升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理解,解決認識上的一些困惑?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就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有效性,作了一些膚淺的嘗試。
【關鍵詞】信息技術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3-0130-0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積極改進中小學思想品德、政治思想課教學方法,采用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在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該怎樣改進?如何將枯燥無味的課變得生動形象?如何拓展學生的生活面,提升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理解,解決認識上的一些困惑?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就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有效性,作了一些膚淺的嘗試。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興趣" 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樂學了,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變苦學為樂學,變厭學為愿學,變被動為主動,使"要我學"轉變?yōu)?我要學"。 隨著時代的進步, 現代信息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集于一體,有助于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學習興趣和動機,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很快進入愉悅的學習狀態(tài),激起對所學課文的"興奮點",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與社會"課的課堂教學效果。
如我在教學第十二冊《信科學 不迷信》一課時,引用了一個事例:偏僻的大山里,農民們都分散居住,一戶人家有一個五歲的男孩和十歲的女孩,父母都進城打工去了,家中只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照顧他們。有一天,姐弟倆在放學路上隨意摘了幾顆野果子吃。晚上,他們突然感到腹痛難忍,疼得直在地上打滾,還伴有嚴重的腹瀉。小山村只有一個衛(wèi)生所,而且離他們家較遠。我通過聲像同步展示故事情節(jié)后,大家都認為姐弟倆是因為食物中毒而引起的不良反應我就問:"此時此刻,孩子的奶奶會想些什么辦法呢?"學生們紛紛發(fā)言:"請醫(yī)生上門"、"打電話找村里人幫忙"、"讓他們吃藥"、"給他們喝熱茶"、"給他們揉肚子,掐虎口"、"讓他們喝肥皂水,把肚中的東西吐出來"、"請巫婆驅邪治病"……針對這么多回答,我不做任何評價,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哪些辦法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為什么?通過比較、判斷、討論,結論馬上揭曉。故事的結局,姐姐在別人的幫助下忍痛去了衛(wèi)生所,得到及時搶救,脫離危險;而弟弟則由巫婆作法延誤了治療時間,不幸死亡。留下懸念,再次讓學生探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姐弟倆不同的命運?……
二、再現情境深化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發(fā)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壯大,最后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圖畫、電影、錄音等現代教育技術,再現學生以往的生活情景,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喚起學生當初的體驗,使他們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和作者的思維感情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最佳結合點,提升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理解,使教學活動成為重溫生活體驗的過程。
例如《雷鋒的故事》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太久遠了,也太陌生了。他們知道更多的更熟悉的是肯德雞、麥當勞,《奧特曼》、《熊出沒》等。我在教第六冊《為集體多做好事》一課時,如果按照課本上或教參中給學生講有關雷鋒的故事,他們肯定會感覺很枯燥、蒼白,不感興趣,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想法找來雷鋒的電影,在課前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電影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歡!"我接著說:"今天,老師在看電影前有個問題留給你們,看看誰能看完后找到答案,這個電影主要演的是誰?講了他的什么事?"學生們的熱情很高,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了。然后,我在多媒體教室通過大屏幕給學生放《雷鋒》的電影片斷,學生們睜大眼睛聚精會神地觀看。他們看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雷鋒,看到的是雷鋒助人為樂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雷鋒的名字也深深地留在了他們的腦海里。
三、拓展情境指導行為
農村學生的生活面狹窄,生活經驗不豐富,導致學生對某些事物的出現存在認識上的困惑。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使我們的品德課堂有了更大的活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圖片、視頻、音樂等材料,把一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事物,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介紹,指導學生的行為,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認識生活,體驗生活,豐富生活經驗。
如我在教學第十二冊《珍愛生命遠離毒品》一課時,多媒體課件就幫上了大忙。身在農村的學生對毒品及其危害的知識了解甚少,認識也是很模糊的。一方面,在我們農村沒有這樣的吸毒事例讓學生參照認識,另一方面,也缺少一些毒品的常識性知識,加上對毒品一吸就上癮的好奇心,他們一旦走上社會就很有可能在糊里糊涂中成為毒品的犧牲品。為了能使教育達到更好的效果,增強學生對毒品危害的認識,提高對毒品的警惕性,澄清一些模糊認識,矯正一些好奇心理。在課前,我要求學生自行去查找這方面的資料,將找到的許多身臨其境的視頻資料,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看。那一幅幅揪心的圖片,一個個鮮活的吸毒犯的前車之鑒,深深地打動了學生。毒品害人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了學生的心里,對毒品的厭惡、憎恨之情水到渠成,不必老師再苦口婆心地向學生講述了,學生就會終身難忘。增強了明理和導行的效果。
再如我在教學第十二冊《保護環(huán)境》一課時,讓學生先看錄像,欣賞如公園、廣場等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地方,讓學生切身感受美。接著通過生動的畫面演示環(huán)境變化的過程:小河清澈見底,里面的小魚兒自由自在地游;旁邊的草地綠油油的;空氣格外清新,小動物們玩得不亦樂乎。慢慢地小河發(fā)生了變化:河水變黑了,里面的小魚兒死了,地上到處是白色垃圾,小動物們耷拉著腦袋都離開了,小河哭了……屏幕上出現幾個字"救救小河"。這一場面引起學生的思考,對它們的啟發(fā)很大,教育也很深。在此基礎上,針對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再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環(huán)保小課題,組織學生深入家庭、商店、社區(qū)調查,寫出綜合實踐活動報告,提出 "節(jié)約水資源"、"拒用一次品"、"綠色認養(yǎng)"等合理化建議;以"小手牽大手"活動,讓家庭、社會成員參與到環(huán)保行動中來。學生在強烈的震驚中燃起強烈求知欲望的火花,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保護環(huán)境刻不容緩"、 "愛護動物"、"愛護家園"的強烈情感及責任心。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的到來,正吻合了思想品德教學改革的需要。它既增強了教材的感染力,也擴大了學生的閱讀信息量。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感性思維空間和教育的時空界限,學生的學習自由度提高了,學習的興趣也濃厚了,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有人曾說過,課堂教學是師生生命里程中最輝煌的一段。那么,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將為"輝煌的歷程"增添更為神奇絢麗的一筆。
參考文獻:
[1]高素文.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理論與實踐探微.小學德育,2004年1月
[2]吳建紅,吳玉梅."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整合"的教學模式
[3]吳紅燕.用情感體驗填平學生思想和行為的鴻溝.小學教學參考,2008年1期
[4]唐道勝.淺談生活中的品德教育.科學咨詢,200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