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武
漢代文物遺存中常見一種胡人形象,以深目高鼻、頭戴尖頂虛帽或瓦欏帽、身著窄袖衫為其特點,或為胡人陶俑或以胡人形象為器形、裝飾,僅西安市及附近就出土有以下幾種:
(1)綠釉帶扁壺胡人坐俑(圖1、圖2),高5厘米。1979年西安市漢城鄉(xiāng)郭家村出土。
(2)綠釉胡人燭臺(圖3、圖4),高27厘米,口徑5厘米。1992年陜西歷史博物館征集,這種形象的燭臺陜西歷史博物館還有收藏。
(3)綠釉帶扁壺胡人坐俑(圖5),高9.4厘米。1979年西安市草場坡出土。
(4)綠釉帶扁壺胡人坐俑(圖6),高6.4厘米。1955年西安文管會移交。
(5)黃釉陶倉(圖7、圖8),高36厘米。1955年西安市北郊緯十三街出土。
漢代最常見的胡人當(dāng)為匈奴,匈奴是我國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秦漢之際勢力強盛,統(tǒng)治大漠南北,和漢王朝時戰(zhàn)時和,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為南、北兩支,南匈奴入居內(nèi)地,南北朝時成為逐鹿中原的“五胡”之一,曾先后建立前趙、北涼、大夏等政權(quán)。公元367年,北匈奴西遷,渡過了多瑙河,當(dāng)時歐洲史學(xué)家哥特人約丹內(nèi)斯描述匈奴人的相貌,男人有著“敦實的身材,粗壯的手臂,不成比例的大腦袋”,還說他們身材短小、粗壯,五官平坦,膚色黝黑,塌鼻子,大頭,小眼,總之是亞洲人種的形象。從霍去病墓石刻“馬踏匈奴”中也可見匈奴人面部輪廓是典型的蒙古人種?!妒酚洝ば倥袀鳌访枋鐾督敌倥睦盍暌娞K武時一副“披發(fā)椎結(jié)”的匈奴人打扮。所以從面相、發(fā)飾來分析,此類胡人形象非匈奴人。
1919年,王國維撰《西胡考》和《西胡續(xù)考》,隨后呂思勉撰《胡考》,贊揚王氏“博征故籍,斷言先漢之世,匈奴、西域,業(yè)已兼被胡稱;后漢以降,匈奴浸微,西域遂專胡號,其見卓矣”。漢代狹義的西域,指的是漢玉門、陽關(guān)以西,至蔥嶺之地。《漢書·西域傳》載西域“本三十六國,其后稍分至五十余”。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于西域設(shè)都護府,以鄭吉為都護,從此,西域納入漢的版圖。東漢時,漢與西域雖有“三通三絕”,但仍設(shè)都護府或長史長駐西域,保持著與西域的密切關(guān)系。西域諸國,人種、風(fēng)俗不同,且人數(shù)較少,其流入內(nèi)地當(dāng)有限,這似乎與此類胡人形象大量出土有矛盾。
廣泛的西域是指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qū),其中最重要的國家是昭武九姓,九姓胡生聚的地域,漢魏時稱粟特,是一片東西長、南北狹的中亞綠洲。其中最重要的是康國,《新唐書》卷221《西域傳》對康國來歷及分支有這樣的記述:“康者……君姓溫,本月氏人。始居祁連北昭武城,為突厥(當(dāng)作“匈奴”)所破,稍南依蔥嶺,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尋、曰戊地、曰史,世謂‘九姓,皆氏昭武?!毙省洞筇莆饔蛴洝酚涊d九姓胡禮俗,“服氈褐,衣皮,裳服褊急,齊發(fā)露頂,或總剪剃,繒彩絡(luò)額?!?/p>
《史記·大宛列傳》載:“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須髯?!贝说丶粗刚盐渚判眨短茣份d九姓康國人“深目高鼻,多須髯”,這些都說明九姓胡是深目高鼻的白種人,這與此類俑形象相符。
關(guān)于粟特人的服飾特征雖少見于漢代文獻記載,但唐代劉正言《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描寫石國胡兒:“織成蕃帽虛頂尖,細胡衫雙袖小”,可資參考。這里石國胡兒所戴尖頂虛帽即如此類俑,而雙袖小的胡衫也即如玄奘所見的“裳服褊急”,即以緊身窄袖為特征。
九姓胡是“善商賈”的民族,公元前4至前3世紀(jì),粟特人已開始探索前往中國的路線,他們“好利”,利之所在,無所不往。西安出土的北周安伽墓、史君墓圍屏石榻上均有粟特商人形象,也與此形象酷似。所以此類形象應(yīng)為粟特人。
綠釉胡人燭臺,可能與粟特人信仰的拜火教祭祀有關(guān)。玄奘《大唐西域記》載,經(jīng)過康國時,“王及百姓不信佛法,以事火為道?!比绱藸T臺作成粟特人形也就不奇怪了,而成人手抓小孩,如獻祭犧牲,可能是拜火教的一種儀式。
綠釉帶扁壺胡人坐俑,其所帶“扁壺”據(jù)孫機先生考證,當(dāng)時稱為,《說文·本部》:“,酒器也?!鳖惼髦凶畛R姷氖潜鈮?,扁壺的專名為?!稄V雅·釋器》:“扁謂之?!倍啊弊直旧砭桶瑱E圓形之意?!逗鬂h書》有“美酒一”的記載。九姓胡既“善商賈”,又是“人嗜酒”的民族,其傳統(tǒng)產(chǎn)品葡萄酒,早在漢、晉時代已馳名中夏?!逗鬂h書·西域傳》云:“粟弋國出眾果,其土水美,故葡萄酒特有名焉?!币虼?,“胡人歲獻葡萄酒”是完全符合自身的物質(zhì)文化狀況的,這種酒壺在北周安伽墓圍屏石榻宴飲圖中也能見到。
(責(zé)編: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