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芳
摘 要:教師要上好一堂課,首先要備好一堂課,其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就是備學生。新課程課堂有效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掌握和分析學生的需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出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教學設計,因此備好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新課程;備問題;有的放矢
所謂備課,就是教師為課堂教學準備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包括課前備,課中備,課后備,就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教師的生活,學習、教學等活動以及教師對人生的反思、生活感受和知識增長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考和認識過程等,都可以說是備課的一部分。
一、傳統(tǒng)的備課特征
1.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2.過分強調教師的“教”,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3.過分強調教學的預設性,忽視問題的生成性
4.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情感價值的培養(yǎng)
5.過分強調解題技巧與重復訓練,忽視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和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
6.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教學設計,忽視課程整合與資源開發(fā)
新課程課堂有效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掌握和分析學生的需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很好地備好學生,才能更好地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因此,要想備好課,備好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課程教師備學生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1.主體性原則
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是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備學生的過程,就是深入研究學生的過程,就是不斷弘揚學生主體精神的過程。
2.差異性原則
教師要做到尊重差異、承認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有的放矢地備課。
3.發(fā)展性原則
教師要用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充分調動每一個主體的能動性,客觀地分析、研究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來激發(fā)學生“我能行”的自信,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和非智力潛能。
三、作為新課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處處為學著想,關注個別差異,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來設計教學
1.備全體——熟悉全班學生的學習背景
備學生,首先要備全體學生,對全體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全方位了解和評價,國內學者研究表明,家庭成長環(huán)境與學業(yè)成績是正相關的,學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個人性格、氣質、思維和生理特征等與學生成績同樣有直接關系。例如,我校七年級入學的編班,并沒有按學生入學成績的高低進行編排,而是把本校教師子女以及教師介紹的親朋好友的子女編在同一班級,但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發(fā)現(xiàn)這些班級與其余班級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學生的整體素質就有了很大差異,朝著良性循環(huán)的方向發(fā)展。通過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因素的不同: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教學過程和管理水平不同,學生家長對子女健康成長的關心程度不同,班級學生的學習氛圍不同,學生的競爭意識不同。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來分析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家長職業(yè)、家庭收入、家庭環(huán)境、家庭學習環(huán)境、學生的性格特征、智力表現(xiàn)、學習興趣等方面來了解每一位學生,可以采用家訪、交流、座談、問卷調查等方式,盡可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全面情況,做到真實客觀,體現(xiàn)全面性、科學性、客觀性。
2.備問題——指導預習,發(fā)現(xiàn)問題
問題意識是新課程有效教學理念的核心,是新課程教學評價所關注的焦點,所以教師在實施新課程有效教學的同時必須提升問題意識。有效教學過程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交流與對話,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的過程。
3.備知識基礎——溫習關聯(lián)知識,評價預習作業(yè)
傳統(tǒng)教學關注課堂教學的知識灌輸,而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關注了學生的機械接受,而忽視了進步與提高。對學生而言,學生的知識起點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新課程備課過程中,要遵循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教學,必須把握有效教學的真實起點,全面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對備好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4.備能力特征——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有一種錯誤的理解,即教師上課何必了解學生的能力。作為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完成任務就可以了,這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fā)揮,主動創(chuàng)造,這種教學方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提高。從教學目標來看,教學過程是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過程,不論哪門學科的教學,都是學生能力提升的過程。
5.備情緒——激發(fā)興趣和學習動力,把情緒調整到高漲狀態(tài)
情緒因素是備課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個重要成分,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發(fā)展服務。因此,作為教師要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在與學生接觸中,了解、分析、記錄學生的情緒變化,調整方法,制定相應措施,激發(fā)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動力。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情緒調整到比較理想、高漲的狀態(tài)。
總之,備學生主要是了解全體學生的全面情況和個別差異,新課程教師在做到上述要求以后,應結合學科特點、教學內容以及將要采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對學生參與和本次學習活動可能遇到或難以解決的學習困難進行系統(tǒng)分析,為全面而系統(tǒng)地進行教學設計奠定基礎。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