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婧
摘 要: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體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然而多年來,以競技體育為主的體育教材及活動內容貫穿了體育教學,課中的活動枯燥,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調,久而久之,學生對體育失去了學習興趣。教師從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上著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體育教學;學習興趣;教學手段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fā)展為主體,應該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更有效地使學生健康成長。影響學生體育興趣的主要因素有:性別年齡,社會環(huán)境,教師的教與學,運動項目及體能狀況等方面的因素。下面針對教師的教與學提出以下幾方面的看法。
一、改變練習形式,感受成功的喜悅
有人曾這樣說:“如果教師給學生都是具體的東西,規(guī)范的東西,那么學生就沒有創(chuàng)想了?!惫识?,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利用場地器材進行各種變化和組合進行練習,以此來感受成功的喜悅,在障礙賽跑游戲中,教師可以利用墊子、健身棒、短繩等來作為障礙物,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來從新對障礙物的次序進行重新組合來縮短比賽的時間。通過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引導:有的組把四個障礙物交換了位置,有的改變障礙物的形狀等,在比賽中品嘗創(chuàng)新和成功的快樂。有思則必有疑,有疑則必有探。
二、教師要因材施教,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實行分類指導的教學方法
學生由于受社會、家庭影響的不同,思想智力,體力各異,而且男女生在生長發(fā)育期間生理、心理差異有明顯改變。因此,采用同一教學方法,統(tǒng)一教學要求,會使學生之間的差別越來越明顯,分類指導教學法就是根據學生體制和學習能力的差異來分組,對身體素質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適量加大運動量,提高教學目標。面對身體素質差,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則降低要求,使之能完成動作,提高信心,而后逐步提高要求??傊?,分類指導是為了使學生實現自我教育,改變對體育的態(tài)度,提高他們上體育課的積極性。
三、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融洽是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保證
教師不是領導者而是指導者,不僅僅是年齡上的長者,更應當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教師只有多接觸學生,多了解學生,多關心學生,以情感人,傾注“母親”般的愛去關心他們,真誠相待,學生才會理解教師、信賴教師。
1.多用激勵的語言
教師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富有啟發(fā)性、激勵性的教學語言,可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結合教材,學生實際采用促使學生動腦、激發(fā)學生渴望練習,積極練習的語言來組織教學。
2.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動”起來。中學生已逐步懂得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尊重學生就要抓住課前準備、課中調節(jié)、課后反思。課前要認真?zhèn)湔n:教學結構要考慮氣候、季節(jié)、天氣的變化因素;課內教材的搭配要考慮學生的全面鍛煉及對三基掌握;課的運動負荷要依據學生的年齡、性別、體質的不同而機動掌握等。
3.參與到學生中
積極性差的學生和好學生不同,好的學生一個籃球就可以玩得滿頭大汗,而積極性差的學生由于其特點決定了他們的運動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學生的練習,和學生一起做游戲,一起打比賽。當他們打籃球比賽興趣下降時,就參與到他們的比賽中。當學生長跑體力下降時,就和他們一起完成下面的距離。這樣不僅縮短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也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精心設計活動過程,提高學生參與能力
有了能力,會有成功的享受,就會樂意參與,形成穩(wěn)定而持久的興趣。比如在高一新生中,有的在初中上體育課的學生,到了高中后課外活動只好在邊上看其他同學打球。根據這種籃球運動能力缺乏,而不能參與的情況,我們就得按籃球水平的高低分層次教學,對未學過的學生給予參與機會,再到參與中提高。在其他項目中就要根據情況降低動作難度,讓學生能體驗成功的快樂。這樣就是不上體育課他們也能自動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
興趣是學習的源泉和動力,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必要前提。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采用多種方法和途徑去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使學生不僅愛運動而且更愛上體育課。
參考文獻:
[1]季瀏,胡增犖.體育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2]盛昌繁.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技巧[J].體育教學,2004(4).
[3]李翔.學校體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6.
[4]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