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宏波
摘要:在初中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方法至關重要。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育經(jīng)驗,提出“針對性”教育的理念,旨在與同行共勉。
關鍵詞:教學;針對性;班主任工作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6-0085
初中教育屬于義務教育,具有普遍性,教師的教育只是基礎性的教育,不能馬上帶來經(jīng)濟效益,但對塑造一個學生的人品、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來說,這種教育所受到的效益比所有的效益都高,因為孩子的成長將影響到一生的幸福。下面,筆者就教學及班主任工作談談教育的針對性。
一、教學的針對性
在教學活動中,不同學生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往往不同,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利于因材施教以及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因此,課堂教學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師必須根據(jù)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效果,隨時檢測、調(diào)整所制定的學生學習目標,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讓學生針對性地說,然后教師針對性地教,最后師生共同針對性地練,讓每一個學生針對性地學到各自需要的知識,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更加高效。
1. 針對性地說
本學期筆者進行的是初中八年級物理教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真正學好物理、培養(yǎng)學生初步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學生只有善于把學到的物理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才能真正學好物理知識。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規(guī)律,同時也可以引起學生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所以,教師課前可以要求學生進行五分鐘的自學。這樣,學生對于教材的內(nèi)容有了初步認識,已有的認知水平發(fā)生了改變,如果教師還當學生一無所知,對學情的分析不準確,課堂上喋喋不休地滿堂灌,即使講得再好,也是浪費時間。因此,課堂的開始階段應該多讓學生談談通過自學學到了什么、有哪些是實際生活中就有的、學到了哪些知識和技能。筆者組織學生有順序地、有針對性地匯報自己自學的成果,這樣,他們更容易有成就感,更樂于自學。同時,在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自學情況的過程中,也暴露出學生對本課知識理解上存在的問題,為以后針對性地教打下基礎。
2. 針對性地教
學生自己能學會的知識教師不用教,或者教師教了學生還不會的知識,教師也不用教。
那么課堂都讓學生匯報,這不教、那不教,教師干什么呢?教師在認真傾聽學生匯報時,學生哪里說的不夠完整,哪個定義只知道照課本念,哪道題的計算只會套公式,哪個地方的理解有爭議……這些都是教師課堂上需要幫助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如,在透鏡的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放大鏡的一些用法,此時,教師可讓學生表述使用的方法、使用的感受;而對于學生對所帶眼鏡分不清的情況,教師就有必要進行區(qū)別;而對于投影儀,學生只是見過,里邊的結構卻一無所知,教師就需要重點講解結構及使用方法。由此可見,教師通過針對性地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好;教師通過針對性地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
3. 針對性地練
學生課前通過自學,一部分內(nèi)容教師不用教了,課堂教學時間自然就有了空余,此時,我們可以進行針對性地練習,也就是在一節(jié)課最后的10-15分鐘時間,讓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練習。課堂作業(yè)和當堂測試在教師的監(jiān)督下完成,造“假”的可能性較低,能夠較準確地顯示出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tài),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時找準切入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學生當堂完成練習十分重要。如:在進行電路的教學中,學生對電路圖的畫法是一個新的認知,此時的課堂作業(yè)是真實的反映,教師進行批改后就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后的輔導,教學才能真正有效果。
因此,筆者認為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是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以學生為主,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想學”、“會學”,進而“學會”的過程,它真正地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
二、班主任工作的針對性
班主任面對的是五十多個性格各異的學生,若要對每一個學生施以同等的關愛,在實際操作中是很難實現(xiàn)的。但是,班主任對學生的關愛又是不可或缺的,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在于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個人特長,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針對性教育,盡量使每一個學生感覺到班主任對自己的某方面特長的期望和鼓勵,從而調(diào)動起其學習和生活的熱情,進而推進班主任工作,形成良性循環(huán)。
1. 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
在不同的時間和條件下,人的心理活動具有不同的狀態(tài)。初中學生具有敏感、叛逆、活潑、憂郁、渴望成熟等特點。作為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從而有針對性地施以教育,達到激勵、感化、調(diào)節(jié)、榜樣的作用,這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和人格品質(zhì)的一個重要因素。
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及特長,首先要求班主任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應觀察學生的行為、習慣,根據(jù)其行為習慣進行分析。其次要求班主任必須盡量地深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掌握學生心理、身體的成長動態(tài),了解學生群體中的流行趨勢。同時,班主任可以深入教室、、運動場等學生活動場所,和學生建立真誠的師生關系、友愛情誼,消除師生的代溝、隔閡,真正關心體貼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2. 針對學生心理動態(tài)及特長進行針對性教育
班主任在了解了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及特長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給學生以公正、足夠的支持和鼓勵,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懷和期望,會更加自尊、自強、自信、自愛,誘發(fā)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取得如教師期望的效果。
教師有意識地在公開和非公開場合宣揚學生的某方面特長,并給學生一個展現(xiàn)的空間,讓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從而有目的的鍛煉自己、培養(yǎng)自己、發(fā)展自己。開學之初,筆者通過讓學生自我介紹等方式,讓學生展現(xiàn)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表演能力,從而對全班學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之后在特定的場合給其展現(xiàn)自己特長的機會。
3. 對有錯誤的學生有針對性地批評
批評是教育學生的手段之一,筆者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深深感到:批評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獨生子女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的今天,更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如果在批評教育過程中注意批評的藝術技巧,實事求是,就可以避免一些令人難堪的局面,維護和增進師生之間的情誼,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批評要注意學生的心理情緒
人在情緒激動時,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強烈地興奮著,而其他部分則處于抑制狀態(tài),在這種心理情緒下,人往往偏執(zhí)己見,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倘若教師在學生這種情緒下實施批評教育,不僅達不到目的,而且可能火上澆油,造成“頂牛”現(xiàn)象。所以,當學生激動時,教師不能跟著激動,只有使學生平靜下來,再進行批評教育,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2)批評要注意環(huán)境
從心理學理論來看,處在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尤其注意自身的大眾形象,愛面子,喜歡打扮,但由于缺乏生活經(jīng)驗,加之心理還不成熟,往往具有以自我為中心、高傲自大等特點。所以,教師的批評要注意環(huán)境、場合,要避免可能發(fā)生的學生對批評不服的現(xiàn)象。
(3)批評要注意與表揚、信任相結合
對犯錯誤的學生,尤其是經(jīng)常犯錯誤的學生,教師如果對他們只是批評、指責,他們往往會認為教師是輕視、厭棄他們,于是,他們不愿意接近教師,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對抗的態(tài)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批評往往是起不到作用的。因此,要使批評達到目的,就必須通過表揚喚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真誠的信任,使學生體會到教師的善意和真心,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隔閡。
總之,針對性關愛學生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教師對學生期望、期待、熱情、關注往往是影響學生學業(yè)成績和人格品質(zhì)的一個重要因素。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個人特長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針對性教育,可以使每一個學生感覺到班主任對自己某方面特長的期望和鼓勵,從而調(diào)動起其學習和生活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