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云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熟讀”。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把小學語文的朗讀巧妙地比喻成實現(xiàn)學生與作者心靈交接的橋梁,提出四種行之有效的語文朗讀教學技巧與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構建技巧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086-01
九百多年前,蘇軾就教給了我們學習語文的方法:“三分詩,七分讀”。如今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崩首x,才是讓學生親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獲得語感體驗,從而實現(xiàn)學生與作者心靈交接的最佳“橋梁”。那么,語文課堂中如何搭建朗讀這座“橋”呢?
一、保證時間是朗讀的前提
眾所周知,要建成一座堅固的橋,前提是保證有貨真價實并且充足的材料。我們的朗讀之“橋”,充足的朗讀時間就是最實在的高段的不同閱讀教學,教師可根據(jù)年級、學情、教材特點規(guī)定每節(jié)課的朗讀時間,并自我監(jiān)控達到程度。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要留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對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diào)節(jié)功能。時間哪兒擠?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說實在的,有的課文淺顯易懂,語言平平,實在不必“循規(guī)蹈矩”在“分析”的漩渦里打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久經(jīng)考驗的真理。如小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七月的天山》,課外語言優(yōu)美,可以提醒學生大聲朗讀,跟隨作者的文字游覽美麗的天山,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理解內(nèi)容是朗讀的基礎
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課文中一些含義較深的文字內(nèi)容,可以通過讀來意會,從讀的情況中最易看出讀的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讀的文章。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在語文教學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其領悟文章內(nèi)涵的能力必然會不斷增強,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因此,教師應該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例如,小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的《鳥的天堂》,文中寫到:“真是一株大樹?!蔽艺垖W生試讀,提醒他們:“怎樣才算正確地讀?”結果,有的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一見“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顯然,對上下文的理解還未到位。于是,我引導學生再讀上下文有關句子,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經(jīng)過比較,學生才恍然大悟,應重讀“一株”,從而強調(diào)上文說的“許多株”、“兩株”都是錯誤的。朗讀到位了,學生對榕樹之大體會也更深了。
當然,朗讀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我們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huán)節(jié)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
三、創(chuàng)設情境是朗讀的必要
朗續(xù)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diào)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適當?shù)貏?chuàng)設情境,想方設法調(diào)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創(chuàng)設氣氛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使朗續(xù)訓練全面開花。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xiàn)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另外,低年級孩子的語感、朗讀節(jié)奏都有待培養(yǎng),孩子在朗讀中出現(xiàn)的小錯誤,諸如很長一段漏個字、加個字什么的也是難免的??捎袝r孩子們的朗讀錯誤百出,或是對朗讀材料明顯處理不當。好的老師應當善于巧妙、機智地誘導評價學生,做到引而不發(fā)。我在上《美麗的小路》,要求學生用讀來表現(xiàn)小路的美麗。第一個學生讀得不夠好,我說:“你讀得很響亮,可老師還沒欣賞到美麗的小路呢!”第二個學生有進步了,我評道:“呀,這個,我看到美麗的小路啦!路上鋪著花花綠綠的鵝卵石,路旁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多聰明的老師!特意把最能表現(xiàn)小路美麗的語句依著學生的樣子重復朗讀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實際在強化朗讀要領。在這種形象、生動的語言誘導下,每個學生都能心領意會,讀得趣味盎然。
由于自身素質、家庭條件、生活經(jīng)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對朗讀的處理也各有千秋。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感受。因此,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xiàn)層次性。復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也應量“材”錄用,哪怕是對朗讀的評估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
四、有效評價是朗讀的臺階
朗讀之“驗收”,即評價之意。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評價過程就是有效的學習過程。形式多樣的評價可有效地指導、激勵學生朗讀。新課程改變了過去學生成績單純由教師評價的模式,除教師評價外,還可以設計多種多樣的誦讀評價方式。比如,一人讀,全班評價。學生一讀完,其余同學馬上口頭進行評價,此舉收效最快,也最常用。除此以外,可以兩人互評。以前后坐的兩個學生為單位互評,每人都有一張評價表,記錄的是對方的朗讀成績,嚴格要求讀出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diào)的抑揚頓挫,感情的豐富飽滿。筆者還見過以小組為單位的比賽。每組一個負責人,負責組織和算分。就像電視臺的“歌手大賽”一樣,每個小組成員都是評委。每人發(fā)一張評分卡,當一個成員朗讀完畢,其他同學開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評成績。負責人去掉一個最高分,再去掉一個最低分,求出這個同學的最后得分,最后評出本組前三名。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們來說非常新穎,他們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賽場上熱鬧非凡但井然有序。學生們積極參與,許多以前想讀而不敢讀的學生聲情并茂,朗讀得十分出色,“誕生”了許多老師以前沒發(fā)現(xiàn)的朗讀苗子。
總之,指導學生以朗讀感悟文本,從而實現(xiàn)與作者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xiàn)。它需要各個年級,各個階段的老師常抓不懈。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架起這樣一座朗讀之“橋”,讓學生心靈世界與作家生活世界、作品思想世界對接、交融,構成一個圓融的生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