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先紅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這樣才能讓課堂形象生動。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課程整合中,做到視聽結合,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豐富情感;還能節(jié)省時間,拓展空間,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能達到自主合作,資源共享,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但網絡資源的運用還應注意反客為主,輔助成主角,嚴重創(chuàng)傷學生的想象力,不能讓多媒體代替了學生的體驗。面對網絡資源,我們要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開拓一片新天地。
關鍵詞:網絡資源;語文教學;充分利用;注意合理
時代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專業(yè)化、高品質的要求,也對從事教研和培訓工作的研修員提出了新的目標。如何整合教育資源,創(chuàng)新研修活動模式,促進教師信息技術的專業(yè)發(fā)展,以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是我們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語文教學,首先得感謝新課程給我們師生提供了生動豐富、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給了師生綻放思想之花、放飛心靈的空間。利用網絡等多媒體從事語文教學,課堂便成為有源之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一、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語文教學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現代語文教學是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共同發(fā)展。只有重視學生能力的提高、知識的掌握、素養(yǎng)的形成,才能真正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網絡信息技術為傳媒的三維目標的落實。在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著重要作用。
在社會信息量急劇增加的今天,作為信息主要載體的語文,它的教學只有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解為主和粉筆加黑板的單一形式,才能適應今天信息化的社會,否則就會失去它在基礎教育中應有的地位。所以,語文學科必須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采用信息技術來解決以往語文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優(yōu)化語文教學,推進課程改革,這是時代發(fā)展對語文學科的必然要求。
二、運用網絡資源,可以極大優(yōu)化語文教學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之所以得到了人們的關注,是因為它可以使學科教學聲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在有限的時間內,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加大課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訓練水平。同時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學習潛力的開發(fā),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業(yè)環(huán)境和時空條件。
1.運用網絡資源,形象生動,視聽結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才能激發(fā)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僅能充分運用歷史資料和現實資料,擴大知識容量,還可以通過聲音、畫面拓展語文教學中的信息通道。視聽結合,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感染力強,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習的積極性。
從大的事件來說,例如,對日本大地震、利比亞局勢、美國證券風云等這些新聞知識、環(huán)球大事的展示,增進了學生對世界的認識,激發(fā)了他們對世界的關注,心系全球,志存高遠。也印證了我校“做射中人,為天下事”的初衷。
從小事來說,有一次,上作文課,我利用學校網絡資源展示了校園的圖片。開始幾張,學生們還認不出來,后來,我說這是學校的圖書館一角,這是校園的操場一角。他們都感嘆噓唏,半年多來竟然沒發(fā)現學校有如此美好的去處,真是: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美的發(fā)現。我也因勢利導,教育學生要留心觀察生活。寫觀察生活的作文就此起航。
孩子們愛看電視,可絕大多數初中生愛動畫片,對于名著電視劇,總覺得牽牽連連,挺復雜,所以無動于衷。那次上《香菱學詩》,很多學生不了解香菱,就連林黛玉也不太熟悉。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黛玉葬花的電視劇情,展示黛玉的圖片: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
雪,雪下一段金簪。并配上判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我又向學生生動講析了黛玉的遭遇。學生都不住地嘆惋,從而了解了黛玉,喜歡上黛玉。因此,他們第一次愛上了《紅樓夢》。
2.運用網絡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豐富情感
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經典著作,是用來指導學生鑒賞、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的極好材料。而網絡上有許許多多材料:一段段文字材料,清晰明朗;一幅幅圖片,如同身臨其境;一段段視頻,讓人耳濡目染。在教學中使用這些資源,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情感,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我在教學時播放了有關春草圖、 春花圖、 春風圖、 春雨圖、 迎春圖 的電視散文展播,把學生學生引入到絢麗多彩、聲色并茂的畫面,加上行云流水般的朗誦,讓學生感受到視聽的愉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運用網絡資源,節(jié)省時間,拓展空間,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使教學內容不受時空的限制,這樣不僅能加速知識傳播的速度,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xié)調活動,從而提高學習的質量。現代學生的學習天地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他們在課外利用廣播、電影、電視、計算機等多種媒體,憑借教育軟件、校園網、資源庫等,可以隨時隨地、有選擇地學習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知識。而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想廣泛閱讀、多方涉獵是較難實現的。現代信息技術在這方面有極大優(yōu)勢,它可以極大拓展學生閱讀選擇的空間,讓學生獲得較大的選擇自由。多種媒體的綜合效應,還可以使學生更有效地完成語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吸納和輸出語文信息的質量,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網絡資源的運用在語文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相信,經過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只要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找到它們與教育規(guī)律的契合點,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一定能為語文教學改革開辟一條新道路,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素質和優(yōu)化語文教學,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開拓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文理.《中華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中國計量出版社
[2]劉成章.《信息技術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呂品.《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研究》.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單位:四川省射洪中學62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