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仕本
摘要:小學數學是一門科學,也是小學課程中一門重要學科,很多孩子怕學。其實,只要我們戰(zhàn)斗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認真去研究、探索教學規(guī)律,并沒有什么可怕的。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也運用于生活,多用身邊的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孩子們的數學能力。
關健詞: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學生數學能力包括計算能力、口算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知道,知識的獲得是思維活動的結果,而知識又是思維的工具。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qū)別,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lián)系;我們還知道,數學本身就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實際生活當中,有不少孩子不喜歡學數學,厭倦數學,甚至害怕數學,認為數學是一門難學的基礎學科。究其原因,就是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脫離了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數學知識的來源和價值,忽視課堂紀律,忽視面向全體學生,只會照本宣科,忽視用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加以舉例說明。我國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人們對數學產生的枯燥無味及難懂的現象,成因之一是脫離實際。”那么,我們如何去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的確不假,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盡量為小學生提供一些游戲之類的數學問題。我曾經聽過一位數學老師上過一節(jié)課,他上的是“分數的認識”,在導入這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用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她講的是一個糯米巴,三個人來平均分的問題,這時學生剛接受分數的認識,就展開想象。接著有的同學就說二個人分倒是好分,一人一半即可,而三個人怎么分呢?而且三個人都要平分,每個人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正在同學們納悶的時候,老師搶抓這個關鍵機遇,既然大家都分不來的話,讓老師來和你們一起分。于是,便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新課教學。全班同學都急于想知道這個答案,也就全神貫注地聽老師的講解,從而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再如像計算,在低年級的孩子們都容易出錯,要么數位對不正確,要么計算時不小心,這時我們就要時刻提醒,盡量用激勵性語言進行旁敲側擊。在三年級數學第六冊中,有的內容是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當學生不會計算時,你可以開展一些小型活動。如:全班同學有96人,把他們平均分成四個組,每組有多少人?這時可以把全班同學叫站起來,恰好課桌也是擺成四組,這時就可以讓不會計算的同學親自下去數一數,不就完全明白了嗎?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把孩子們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這樣孩子們不但沒有感到枯燥無味,相反還覺得有點意義,很好玩,很充實,其樂無窮,而且還從樂中學到知識,掌握了知識,完成了學習任務,久而久之,便不知不覺地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培養(yǎng)小學生課堂上專心聽講的良好習慣
低年級小學生都在11歲左右,他們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當你剛步入教室時,他們都坐得整整齊齊的,只要上課10分鐘以后,有的就不專心聽講干別的事情去了,學習精力徹底分散,一經提醒要注意聽課,這些孩子才又回過頭來。為了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專心聽講,照顧絕大部分學生,使他們相互不受影響,我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
1.采取一幫一活動。編排一個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與一個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學生同桌,讓遵守紀律的同學時刻給予警告,這樣既不影響教師的上課進度,又不影響其他同學正常聽課,還能轉變容易分散注意力孩子的不良習慣,一舉多得。
2.站著聽課。我知道,站著聽課是一種變相體罰學生行為。但是,對于個別那種死不悔改的學生不時采取這樣的方法還要恰當一些。一則能夠增加思想壓力;二則能夠轉變這種不良習慣;三則告誡其他同學還是要專心聽課,不能走神。通過不到一個星期的嘗試,效果還不錯,基本上得到扭轉,課堂紀律好了起來,專心聽課認真學習,刻苦練習的孩子們比比皆是,學習風氣大大改觀。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站著聽課了,這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法寶。但是,有的教師水平高,知識深,理論強,教學效果卻不令人十分滿意,主要原因可能是沒有培養(yǎng)好學生遵守課堂紀律的良好習慣而造成。課堂紀律好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必要因素。不妨一試。
總之,數學教師要教好數學,實現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技巧,必須面對全體學生,關心全體學生,讓他們在玩中學到知識,在實踐生活中探索數學學習方法,充分利用“四十分鐘”,緊密聯(lián)系孩子們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從而全面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