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月清
^適應新課程理念,改革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是當前廣大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師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是抓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證,這也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首要任務,而學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更是發(fā)揮著主渠道的作用,對如何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積極探索其教學方法更是我們政治老師的職責。新課程改革為思想政治課的改革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和新要求。
一、實現(xiàn)兩個轉變
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轉變教師角色。新課程改革要求構建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師生之間要實現(xiàn)相互溝通和交流,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合作、對話理解的關系。教師應牢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應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體驗,讓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具有以人為本和教育現(xiàn)代化和思想觀念。長期以來,由于思想政治課偏離學生實際,使學生普遍失去了學習興趣,從教學效果看也不盡如人意。所有的教育者都應當完成思想觀念的轉變,使思想政治課從知識型向實踐型轉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新課程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糾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新型人才。
二、理順三個關系
理順教學與課程的關系,走向教學與課程的整合。在傳統(tǒng)的教學論概念中,“課程”被理解為規(guī)范性的教學內(nèi)容,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改變或更動課程,當然也無須思考課程,教師的任務是教學,課程和教學成為兩個彼此分離的領域。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實體或內(nèi)容,它規(guī)定教師“教什么”,教學是教師教育的過程或手段,它規(guī)定教師“怎么教”;課程是教學的方向或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預先規(guī)定的,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的過程,而不應該對課程做任何變革。課程是“專制”的一方,教學是被控制的一方。兩者是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fā)生關系。這樣,思想政治課課程不斷地走向孤立,走向封閉,走向枯燥、陳舊,而教學也不斷地變得死板、機械、沉悶。在這種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只是打外圍戰(zhàn),師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可能得到發(fā)揮。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而是“體驗課程”。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并作為相互作用的主體,教師即課程,教師不是孤立于課程之外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課程的主體;學生同樣是課程的有機組成,同樣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主體。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fā),這樣教學就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而更是課程的創(chuàng)生。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nèi)容持續(xù)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思想政治課教學與思想政治課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思想政治課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tài)的、生長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才真正進入教育的內(nèi)核,成為課程改革和發(fā)展的動力,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和自由的過程。
三、構建一種氛圍,生成開放的課堂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該生成一種開放的教學運行環(huán)境,在開放中搞活。開放從內(nèi)容的角度講,意味著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是科學世界的意義之源。初中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jīng)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學生的發(fā)展,挖掘學生的心理因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課程價值。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開放從過程的角度講,意味著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師生互動、相互交流的過程,學生應該在教師的幫助下,主動地學習,主動地體驗和感受。改變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總之,新課程改革對思想政治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需要我們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去反復實踐總結和提高。我們相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及越來越多同志的參與,一定會迎來一個思想政治課教學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