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杏茹
摘要: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科的這種強烈綜合性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有多種角度和多種方法,本文就課堂教學實踐對審美情境的創(chuàng)設談一談自己粗淺的心得。
關鍵詞:職業(yè)學校 語文教學 藝術手段 綜合運用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2-00089-01
藝術是一個賞心悅目的世界,詩書的獨特魅力和它所帶來的審美愉悅是無與倫比的。那流動的旋律、婀娜的舞姿、深邃的畫面……令人沉醉,引人遐思。而文學是借語言來描寫的藝術,語文教材所展現(xiàn)的意境美、結構美、情調(diào)美等等,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美育內(nèi)容。那么,語文教學如何利用一定的藝術手段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就成了擺在我們每個語文教師面前的嚴肅課題。
一位教育家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科的這種強烈綜合性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有多種角度和多種方法,本文就課堂教學實踐對審美情境的創(chuàng)設談一談自己粗淺的心得。
首先,繪畫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不可能有強烈的直觀性。繪畫作品則通過線條、色彩、塊畫等手段來表現(xiàn)事物的形象,這種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視覺,是生動、具體可感的。因此語文教學利用圖畫,可化抽象為具體,加深學生對語文的理解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常要分析形象,描述景物,說明特征等,教師縱使千言萬語,有時學生仍是一頭霧水,不堪靈慧,此時,倒不如寥寥數(shù)筆畫分明。寓百聞于一見,使語言與畫面有機結合,從而在學生頭腦中迅速建立起形象來,準確而生動,不僅加速了記憶效果,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如《風景談》一文,文章落筆于繪景,而著眼于寫人,以景物突出人物,六幅畫各有特色。講課前,教師要先找美術較好的同學或老師用水粉畫出兩組畫面:一組是廣垠的沙漠、千坼的黃土、雨天的荒山、烈日下的桃林……中一組畫面則是在廣垠的沙漠上點綴著一隊撐著以桿猩紅的駝隊,干坼的黃土地上點染出一位荷鋤晚歸的種田人,荒山石洞中烘托出一對相愛的男女,桃林石旁描畫出一群蓬勃向上的青年……學生在對第一組單調(diào)荒涼的畫面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后,在看到第二組畫面此時,教師毋須多言,學生就會對各幅“風景畫”的畫旨心領神會,從而頓悟出作品“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更偉大”這一基本主題。這種教學方法,不但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得到了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參與了創(chuàng)造美、欣賞美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說是收到了“一石三鳥”之效。再如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作者精心刻畫了別里科夫這個套中人形象:……穿上雨鞋,帶著雨傘……,每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我讓學生配合分析畫出了別里科夫的漫畫像。這種幽默諷刺的手法讓我更深刻地展示了別里科夫虛偽、自欺欺人的性格,收到了與課文描寫手法異曲同工之效。
當然,語文教學中繪畫手段的運用,必須適時適度,不能隨心所欲,喧賓奪主,而要事先精心設計構思,細心揣摩,然后輔之以教學,與教學內(nèi)容有機結合,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管能動性,活躍學生思維,開拓學生思路,陶冶學生情操,聰兒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其次,音樂手段在教學中的運用。
俗話說:讀詩使人靈秀,賞樂使人豁達。在藝術教育的氛圍中,藝術想象常為人的思維插上翅膀,令人浮想聯(lián)翩,心曠神怡,而古今中外,在辛勤筆耕的文學家所筑起的文學殿堂中,名篇佳作燦若星河,讀之,能使人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共鳴。文學是音樂的載體,而音樂則是文學的最高境界。因此我敢大膽地說:文學與音樂則是文學的最高境界。這樣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適當?shù)剌o以音樂手段,會使學生感受到文學藝術的無窮魅力。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結構精巧、詩意盎然的美文,它之所以令人百讀不厭,就是因為作品本身的美妙而深沉的旋律。教學中教師可用莫扎特《G大調(diào)弦樂小夜曲》作背景音樂朗讀課文,醞釀與課文基調(diào)相似的藝術氛圍,使學生初步感知本文情境。在意境與情感的講解時,第一自然段,以貝多芬的《G小調(diào)第五交響曲(命運)》第一樂章為背景音樂,點明人們在強權下所受到的嚴峻考驗,表現(xiàn)斗爭之尖銳與激烈,與課文開篇“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相響應,介紹作者苦悶彷徨,無從選擇的苦痛。第二自然段以穆索爾斯基《荒山之野》第一部分作背景,利用音樂的沉重寫心情煩亂。第三段則以肖邦的《幻想即興曲》營造一種同時而幻想時而奔放的情境。如果說《荷塘月色》是一首優(yōu)美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那么4—5段則是其中最華美的樂章。欣賞彪德西的《月光》,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心弦與大自然韻律的感應和交融,從而整個身心融化在了如詩如畫的月夜中……藝術的魅力何其無窮!在教授《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時,教師可在講背景材料后,以《國際歌》導入新課,從而使學生對世界最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馬克思肅然起敬,帶著這種崇拜的感情體會課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教學中還可以適當運用戲劇手段。比如講話劇《雷雨》時可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把握人物性格,體會人物豐富的情感。
凡此種種,都是在職校語文教學中一些有益的嘗試,我想,種種和諧美妙的教學氛圍的創(chuàng)設,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大膽地參與教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人格,發(fā)展學生的主體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實現(xiàn)學校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出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人才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