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青
摘要:在職業(y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傳授必要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也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去吸取英語文化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消除由于文化差異給英語教與學帶來的障礙,達到有效地進行交際的目的。
關(guān)鍵詞:職業(yè)教育,英語教學,民族差異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2-00101-02
職業(yè)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處于專業(yè)技術(shù)學習階段的學生在英語基本知識學習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認知能力發(fā)展的特點和學業(yè)發(fā)展的需求,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綜合語言能力,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未來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通過英語學習,學生能夠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學會英語,擴大他們的視野,還有助于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本族文化?,F(xiàn)行使用的高中英語教材每個單元有一個話題及一個交際功能項目。每個話題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個單元的對話和閱讀課文就是圍繞這個話題展開的,既體現(xiàn)了交際功能項目,又體現(xiàn)了知識文化。教材的編寫充分考慮了英語文化因素,它的語言材料、教學內(nèi)容等均大量涉及英語文化知識。
在以往的英語教學模式中,我們在課堂上主要為學生講解句子層面上的語法難點,讓學生背語法規(guī)則和單詞,結(jié)果學生的閱讀能力未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現(xiàn)在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guān)系,人們對語言的理解已經(jīng)超越了“交流工具”這一狹義的概念了。學習一種外語除了要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以外,還應(yīng)了解語言所反映的外國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礙,得體有效地同外國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斯基說“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拔幕虒W”是指對學生進行跨文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跨文化知識,養(yǎng)成尊重、寬容、平等、開放的跨文化心態(tài)和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與世界意識,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能力。
如何在英語課堂上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呢?
在語音語調(diào)方面,中國的每個字都有固定的語音和語調(diào),而英語單詞沒有固定的詞調(diào),聲調(diào)高低沒有區(qū)別詞義的作用。它們只須服從全句的語調(diào)。例如“chair”你隨便念成平調(diào)、升調(diào)或降調(diào)都不會改變這個意思。但在語句中,根據(jù)說話人的態(tài)度和口氣,加上一定的語調(diào),句子則產(chǎn)生不同的意義。例如:“This chair is mine.”句尾用降調(diào)表示肯定,說明“這把椅子是我的?!比绻湮灿寐曊{(diào)則表示懷疑、不肯定:“這把椅子是不是我的?”
在致謝語的使用上,英漢兩種文化差異尤其明顯。在英美國家里“Thank you.”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禮貌用語之一。不論什么時候、什么地點、什么人,只要受益他人,受益者都會說:“Thank you./ Thanks./ Thanks a lot.”甚至夫妻之間也不例外。而在中國,“謝謝”這個詞對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得較多,越熟悉的人用得就越少,同是一家人用得就更少或幾乎不用,用了反倒覺得有些見外了,這是我們的文化習慣。
因文化學習習俗的差異,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別人稱贊自己有著不相同的反應(yīng)方式。當別人對你說“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按我們習慣可能會說“No. You speak better than I.”或“My English is not good.”而使用一些“否認”或“自貶”的詞句來表示謙遜。美國人卻說“Thank you.”他們對別人的稱贊往往是持“接受”的態(tài)度,而向?qū)Ψ阶鞒霰硎靖兄x的反應(yīng)。
不同語言中的禁忌語常常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英美國家,詢問年齡、收入、婚姻、體重等是不禮貌的事,這些被視為個人隱私的話題一般都不提及它,需要回避。原來的教材中有這樣一個對話,一個中國學生問一個年歲較大的外國婦女“How old are you?”這位外國婦女婉轉(zhuǎn)地回答“Ah, its a secret!”這些問題在中國人看來似乎是尋常之事,沒什么大不了的,當我們知道她年齡很大時,還會說:“您高壽?。∽D眢w健康!”她會感動很高興。
在贈送禮物時,我們知道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不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含蓄內(nèi)斂是一脈相承的。
通過對以上這些日常交際用語中文化差異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要想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必須了解其產(chǎn)生、使用的特定文化背景。這對教師和學習者來講都至關(guān)重要。因此,我們在把英語作為語言來學習的同時,還要學習英語賴以生存的文化,以提高學生對日常交際用語中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在英語語法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嘗試進行跨文化意識的滲透,語法主要描述詞的曲折變化,詞在句子中的相互關(guān)系及詞法和句法規(guī)則。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語法規(guī)則。例如:英語詞匯的曲折變化有動詞的時態(tài)、名詞的單復數(shù)、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等等,但這些在漢語中卻沒有,因而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一種語言的語法不僅有邏輯形式結(jié)構(gòu),而且是語言在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必然受到語言使用者在心理上社會上的影響。英語教師在教語法時應(yīng)注意英語語法的心理因素,讓學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和慣用語。例如:漢語說:“我想王教授明天不回北京?!庇⒄Z中要說:“I don't think Professor Wang will go back to Beijing tomorrow.”而不能說:“I think Professor Wang won't go back to B.J tomorrow.”再如:別人問你:“You didn't win the football game yesterday, did you ?”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回答“Yes , we did.” 而不是“No , we did .” 。英語這種否定的表達方式與漢語的截然不同。這就充分說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維方法不同,語言表達不同,句法結(jié)構(gòu)也隨之不同。
英語教材中有著豐富的閱讀材料,這為跨文化教育創(chuàng)造了條件。要真正理解所讀材料的內(nèi)容,不僅要掌握足夠的語言知識,還要了解一些說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宗教等。英語詞匯中也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各種文化信息,詞匯本身的產(chǎn)生、消亡和新陳代謝,提供了有關(guān)文化發(fā)展的信息。同時,文化發(fā)展過程中不同的文化意識會影響詞匯的意義。在人們給予各種事物不同名稱時,選取符號是任意的,但因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綜合起來的文化意識卻使這些符號在不同的語言中有不同的內(nèi)涵。
總之,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傳授必要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也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去吸取英語文化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消除由于文化差異給英語教與學帶來的障礙,達到有效地進行交際的目的。我們也可以在業(yè)余時間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電視、錄像; 還可以請外籍教師到校任教, 鼓勵學生與外籍教師面對面交談, 讓外籍教師把自己在中國親身體會到的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告訴學生。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 又豐富了學習形式, 使學生更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