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琳
【摘要】舞蹈鑒賞在高職院校的藝術課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舞蹈的抽象性以及其特殊的表現(xiàn)媒介,往往讓“外行人”望而卻步。而舞蹈鑒賞課可以拉近學生與舞蹈的距離,創(chuàng)造一種溝通的空間,在大學生中是比較受歡迎的,但上好舞蹈鑒賞課卻并非易事。
【關鍵詞】舞蹈鑒賞 舞蹈語言 審美 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93-02
鑒賞課的特點在于以一種感性的方式,通過藝術的感官形象給人一種直觀體驗,同學們感興趣,容易接受這種方式。但缺點在于,由于直觀感受作為主要方式,容易缺少系統(tǒng)分析和理論導向。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也容易只注重感覺、興趣、愛好,而忽略了藝術中的思想內涵、理性知識及審美意蘊。對于鑒賞課,同學們常常是抱著“輕松解乏,娛樂至上”的心情走進教室的,因此,上好這門課首先要取決于老師的教學目的及定位。本文在向大家介紹本門課程的教學意義時,開宗明義地申明藝術賞析不僅需要感性和直覺,同時也需要理性與思辨,在嚴肅的環(huán)境下運用想象和進行欣賞。這種引導,首先來自于教師自身的認識及審美觀念的確立。
1.從技術層面到身體語言的理解
藝術是對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經(jīng)驗的表達,而不是流于純粹形式的把玩。因此,技藝的模仿和學習不應是高職藝術課堂的重點,而更好地理解藝術本真的意義才是我們課程學習的目標。
在當今多數(shù)同學眼中,觀看舞蹈,特別是舞蹈表演性舞蹈,主要是看其技術技巧。有此觀點并不奇怪,很多舞蹈作品中超人的“跳轉翻”能力和驚人的“柔術”炫技,吸引了很多外行人的眼球。然而在一陣掌聲和歡呼過后,除了驚嘆大家并未留下更深的印象。教師在上課時,有時為了吸引學生也步入了誤區(qū),課堂的焦點和興奮點都放到了舞蹈炫技的展示上,以為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同學們對舞蹈發(fā)生興趣。但其實,這樣的行為詆毀了藝術的真諦,同時也敗壞了同學們的審美趣味,降低了他們的藝術眼光,這樣的“鑒賞”與高職藝術教育的目標南轅北轍。高職的藝術教育除了要注重感性,更需要注重理性思辨。高職藝術課程雖說是以普及和通識教育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但普及并不代表膚淺和簡單。
梅洛·龐蒂告訴我們:“身體是我們能擁有的世界的總的媒介。”舞蹈是一門身體語言,肢體表現(xiàn)性的魅力是巨大的,而舞蹈的語言魅力與雜技的極致和體操的力量是有區(qū)別的?!拔枵叩纳眢w應該是文化與審美記憶的載體?!蔽璧讣夹g除了有其自身嚴謹?shù)囊?guī)范外,更重要的是從技術層面上升到身體語言的表達,以及由此傳遞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舞蹈技術的高層次是藝術表達,而不是技術本身。在課堂上要讓同學們了解什么,對藝術應抱有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教師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不能囫圇吞棗一帶而過或是一味迎合。在對舞蹈作品的鑒賞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引導和講解的方向應更多地放在舞蹈的歷史流變、身體語言的不同表現(xiàn)方法,以及技術技巧作為身體語言表達的內涵和作用上。
2.以符號性的形態(tài)分析舞蹈本體
學生們經(jīng)常會在課堂上問:“老師,這個動作是什么意思?那段舞蹈在表現(xiàn)什么?就動作講動作,對于舞蹈老師可不是什么明智之舉,而分析舞蹈語言之中的奧妙才是舞蹈鑒賞課的真正意義。舞蹈語言是“有意味的形式”,當在課堂上引導同學們觀賞作品時,要從對事物的模仿、借物抒情,上升到把舞蹈看作是歷史文化的產(chǎn)物。因為舞蹈的“形式”——人體姿態(tài)及其連接、運動,其實是社會生活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tǒng)一。這種以人體動作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是高度抽象、寫意的。舞蹈語言的流變發(fā)展,作為一種文化顯現(xiàn)以及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反映著一個時期的社會心理、情感方式、習俗特點和審美判斷。正如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語言乃存在的家園?!蔽璧刚Z言正是以特殊的形式顯現(xiàn)著這個世界。
舞蹈語言的符號功能極強,可以通過一個動作概括一個民族的什么傾向和文化性格。每每言及這些,同學們的眼神中無不透露出好奇和疑問,于是教師就將敦煌“飛天”的形態(tài)和芭蕾中的“阿拉貝斯”造型對照展示,讓同學們從動作的不同形態(tài)、線條質感和走向當中尋找其內在的答案。從這些極具典型性的身體符號當中,同學們深入淺出地體悟了東方舞蹈語言之“擰傾圓曲”的審美內涵和西方舞蹈語言“開繃直立”的不同文化魅力。在“內容積淀為形式,想象觀念積淀為感受”的舞蹈語言中,感受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意蘊。
3.以科學的視角走進舞蹈文化
在舞蹈鑒賞課中,作品的介紹必不可少。教同學們“怎么看、看什么”是此環(huán)節(jié)的關鍵,如何讓同學們在賞析的過程中帶著問題和思考,需要授課教師反復思量。有幾種課堂現(xiàn)象值得反思:一是“盲目觀看”。有的老師認為鑒賞課就是觀看,便從頭至尾的播放舞蹈劇目,同學們在沒有文本知識的輔墊下渾然不知舞蹈作品的內容和寓意,看的昏昏欲睡;二是“跳躍式觀看”。有的老師只為課堂內容好看,全然不顧課程體系的系統(tǒng)性,學生上課只為看熱鬧;三是“孤芳自賞”。有些老師認為作品是經(jīng)典,經(jīng)典的價值是不言自明的,于是觀看之后不提問、不討論、不做任何點評,同學們看了沒機會說,不明白的也不敢發(fā)言。
作為選修課的舞蹈鑒賞,對于課程內容的凝練、概括和含金量要求很高,需要在有限的課時當中,把舞蹈的種類、表現(xiàn)手法、文化歷史、一般規(guī)律,包括交叉學科的藝術問題等方方面面的話題作深入淺出地講解梳理,因此課程體系的系統(tǒng)與嚴謹非常重要。其次,教學思路決定教學結構。第三,對經(jīng)典作品的文化再認識。鑒賞課上老師們都會選擇介紹有代表性的經(jīng)典作品,但我們往往是將“經(jīng)典”置于“文化偶像”的地位,一味的膜拜,不能有疑義,否則就是你看不懂。藝術欣賞中這種“毋庸置疑”的態(tài)度往往是弊大于利,它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力的培養(yǎng),況且對藝術作品的社會背景、文化內涵和普遍的社會意義,在此基礎上才會有一個相對理性的認識。此時經(jīng)典作品受人傾慕也好,批判也罷,但總是充滿著讓同學們無法擺脫的吸引力。
總之,舞蹈所展現(xiàn)的絕不僅僅是肢體的“美觀”和形式的“裝飾”。正如已故著名舞蹈家孫穎先生所說:舞蹈風格、色彩、情調、意境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在歷史長河、社會演變中共同的文化心理結構、共同的文化形態(tài)、共同的審美情趣的凝集……”舞蹈鑒賞課是舞蹈文化普及傳播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馮雙白.舞蹈[M].北京:舞蹈雜志社,2010.
[2]趙鐵春.舞蹈鑒賞[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