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陽梅
教學目標:
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線索,進而把握文章主旨。
培養(yǎng)熱愛生命的情感,學習捕捉對自然萬物獨特的審美感受。
體味作者的人生感懷,又能夠辯證地看待古人思想。
教學重點:
1.結合文意全面理解本文的線索性語句。
2.鑒賞本文化無形的秋聲為有形的寫法,感受本文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
3.領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繪而引發(fā)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
教學設想:
抓住幾個問題重點探討,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師生合作完成課文的學習。
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問題探討
1.“異哉!”
(1)聽到秋聲讓作者產生了驚奇之感,秋聲為什么會讓作者產生這種感覺?
討論:作者筆下的秋聲變化多姿、來勢迅猛。明確文中描寫秋聲的語句:“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p>
(2)從語言和手法的角度鑒賞這一段文字。
本段文字中,作者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連用三個比喻,以有形之聲寫無形之聲將秋聲渲染得具體可感,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第一個比喻是:“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薄俺酢北砺曇魟倓偙宦牭綍r的情形;“忽”表忽然到來的情形。這兩個副詞的連用,展示了秋聲的到來的自遠而近,自弱而強,自隱而顯的過程?!耙贵@”、“驟至”強調了聲音突如其來,這就一下子打破了夜讀書時的寧靜環(huán)境和氣氛,顯得聲音到來時是驚心動魄的。用波濤聲、風雨聲來比喻秋聲,既有具體的聲響,又有驚人的氣勢,扣人心弦。第二個比喻是“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作者展開想象,像這種波濤聲、風雨聲接觸到外物時,很像金屬東西相互碰撞,發(fā)出鏦鏦錚錚的鳴響。這還是一種聽覺的形象。鏦鏦錚錚這組象聲詞,用來直接描寫金屬的碰擊聲,能對人的聽覺器官發(fā)生強烈的刺激。第三個比喻是“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弊髡邚慕饘傧嗷ヅ鰮舻穆曇?,又設想到這種鏦鏦錚錚的鳴響,很像軍隊在夜行軍時的情況。這里寫的是夜行軍的場面,沙沙的腳步聲、盔甲兵器的噹噹聲,戰(zhàn)馬前進時的得得聲。這幾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就把聽覺形象轉化成了視覺形象,由可聞變成了可見的東西,從而使讀者從夜間行軍的場面聲勢中去具體感受到秋聲的聲勢、力量。這三個比喻都是以聲寫聲,而它們之間又不是孤立的。前面提到由一個比喻引申出另一個比喻,這是一種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通過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把無形的秋聲賦予了具體可感的形象。
(3)品賞相關語句。
“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品賞:這是童子的回答“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前三句是説秋夜的景色,是一幅靜景,所謂萬籟寂靜的景象。這三句是為了突出第四句“聲在樹間”?!奥曉跇溟g”是一幅動景。作者是拿前面的靜景來襯托這里的動景。寫樹葉、樹枝經過秋風的沖擊,而發(fā)出沙沙的響動聲。這種聲音正是風在樹中間流竄的形跡。形跡可以看得見,所以說視。前人對這幾句評注説“借視陪聞”。即用視覺的形象來陪襯聽覺的形象。這可見作者筆下的可感形象。
2.“胡為而來哉?”
從下文看來,作者給自己的問題找到了答案。
(1)答案是什么?從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并用自己的話加以闡釋。
討論并明確:文中有“物既老而悲傷,物過盛而當殺”,秋帶來了濃濃的肅殺之氣,是要執(zhí)行上天的意旨尊嚴天地之正義,肅殺天地萬物于盛時,使萬物蕭條衰敗。
(2)作者循著什么樣的思路探尋到這個答案?
明確:作者由秋聲想到了秋的情狀,全面描摹、渲染秋的情狀和聲音,感嘆秋的濃濃悲意。緊接著又從自然現象入手,從陰陽、五行的角度探究秋的肅殺的心性,并從音樂的角度加以證明。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p>
“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p>
“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p>
3.“亦何恨乎秋聲?”
(1)文末,作者感嘆“亦何恨乎秋聲?”此時,作者還像先前一樣傷感于秋聲嗎?為什么?
討論并明確:作者已經不再怨恨秋聲了。文中有“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意即“為什么要用不像金石那樣堅固的身體想要和草木爭榮盛呢?”
(2)作者怎樣得出了這樣的認識?
明確:作者由感慨自然界的秋上升到感慨人生的無形的秋?!叭藶閯游?,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蓖饨绲膽n勞必然損耗人的內在精神?!岸鴽r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有很多人還會追求那些力量不能達到的事物,諸如名利等物,這將對人的精神造成極大的損耗。
4.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確:人事憂勞甚于秋的肅殺。
二、補充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并指導學生辯證看待
《秋聲賦》這篇文章寫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這年歐陽修已53歲,盡管這一時期他漸入順境,受到朝廷重用,在寫該文的前一年結束了長達九年之久的貶官生活,回到京城加龍圖閣大學士,權任開封府。后幾年也步步高升,地位顯赫,但意志卻越來越消沉。他看透了世事,淡于名利,所以在本文中告誡人們不要追名逐利自我摧殘。這反映了他內心不平與清醒的一面。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中學2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