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仲
【摘要】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急性支氣管炎治療的影響。方法 將116例急性支氣管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合理的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時間、治愈時間及治療5天后的效果評價。結果 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治愈時間分別為9.91±2.43d和5.23±1.32d,5d后的治愈率分別為48.28%和62.07%。結論 合理的護理干預可以使患者咳嗽、發(fā)熱等病癥得到快速的改善,有效地了降低患者的治愈時間,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關鍵詞】急性支氣管炎;護理干預;效果
急性支氣管炎一般由病毒引起,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咳嗽不止,患者不能做體力勞動和運動,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尤其該病也是兒科十分常見的病患,如不采取正確的措施及時治療,可能進一步引發(fā)細菌感染,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筆者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合理的護理措施可以鞏固急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盡快康復。因此,本文對2010年9月~2013年8月期間到我院就診的116例急性支氣管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現(xiàn)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為研究護理干預對急性支氣管炎治療的影響效果,選擇有代表性的患者共116例,患者臨床診斷均已確定為急性支氣管炎,并且為首次就診?;颊吣挲g10~48歲,平均年齡(32.13±7.11)歲,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4例。入住本院時將患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病患程度等基本信息記錄在冊,根據(jù)患者醫(yī)院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8例,用SPSS13.0軟件對兩組患者的基本信息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顯示兩組性別、年齡、病患程度等信息無顯著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的58例患者采用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即根據(jù)病情給患者服用抗病毒、抗感染、止咳平喘等藥物,普及相關的知識及注意事項。觀察組的58例患者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護理干預,主要措施如下:
(1)根據(jù)患者病情的差異,如鼻塞、發(fā)熱、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的輕重,有針對性的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案,實施個性化的護理措施,如根據(jù)不同的病狀服用不同的藥物,藥物的劑量根據(jù)病狀的輕重有所針對,同時注意患者之間的過多接觸,避免相互間的交叉感染。
(2)對于咳嗽癥狀比較嚴重的患者,適量的給予祛痰止咳劑或鎮(zhèn)靜劑,并根據(jù)病情的需要,仔細觀察并記錄痰液的性狀,按照醫(yī)生的要求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的檢驗,如果需要,則根據(jù)結果適當?shù)恼{(diào)整護理措施。
(3)治療過程中,認真的向患者普及排痰時需要注意的問題,輔助患者有效地咳痰,或者根據(jù)情況吸痰,同時注意在排痰時采取必要的口腔護理措施,防止患者感染其他疾病,也避免將疾病傳染給其他人。
1.3 處理方法
記錄兩組患者的咳嗽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和治愈時間等指標,評價兩組患者5d后的治療效果,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并進行t檢驗,如果P<0.05,則認為結果統(tǒng)計結果具有顯著性。
2 結果分析
兩組患者咳嗽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和治愈時間的對比情況如表1所示。
為進一步探討護理措施的應用效果,根據(jù)治療和護理5天后患者咳嗽、有痰等癥狀的消失時間、體溫的恢復時間等指標和體征的情況,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三種類型進行評價:
(1)治愈:咳嗽、有痰等癥狀消失,體溫正常,肺部無啰音;
(2)有效:咳嗽、有痰等癥狀減輕,體溫有所恢復,肺部偶爾有啰音;
(3)無效:病癥和體征無明顯改變甚至惡化。
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結合表1和表2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采用合理的護理措施,可以使患者咳嗽、發(fā)熱等病癥得到明顯的改善,有效地了降低患者的治愈時間,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其中采用護理干預的觀察組總有效率達到了95.83%,而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6.21%,觀察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3 結語
急性支氣管炎的治療原則一般為控制感染、祛痰、止咳、解痙、平喘和增強體質(zhì)。在治療的過程中采取合理的護理措施,如補充需要的營養(yǎng)、做一定量適合的鍛煉,可以有效地促進藥物的吸收,鞏固治療效果,同時舒緩患者的心情,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因此,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具有臨床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明芹, 張瑞美, 張明慧. 急性支氣管炎護理[J]. 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14): 263.
[2]李雪娟. 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的護理體會[J].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2): 233.
[3]明鳳. 急性支氣管炎的護理方法研究及護理效果觀察[J]. 吉林醫(yī)學, 2013, 34(8): 1543-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