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趙彬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要被當代大學生認同并自覺追求,外化為對國家、社會、家庭的感恩,主要取決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
“內化”程度,取決于大學生追求的自覺程度。當前,我國大學生感恩意識和行為總體狀況良好,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高??梢酝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教育,加強大學生感恩意識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高校相關院系特別是思政部門的職能,創(chuàng)新感恩意識教育形式等多種途徑來增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 感恩意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10 — 0134 — 02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
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次明確提出是在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中。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1]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和引領13多億中國人團結奮進的一面精神旗幟。最近一些年,在西方資本主義和我國封建主義等多重價值觀念的影響下,導致一些人群價值觀扭曲,對國家戰(zhàn)略和社會層面出現的負面現象不能做出辯證分析、判斷,對自身言行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信仰危機、誠信缺失、道德失范、沉迷享樂、缺乏感恩等問題。提出和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反映了中國執(zhí)政黨的自覺意識,是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價值自覺。[2]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說是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一個點睛之筆??陀^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實嚴謹完整,但也有部分群眾反映其不容易懂、不容易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吸收借鑒了人類文明一切優(yōu)秀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包括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實踐經驗,而且包括世界各國探求發(fā)展道路的實踐經驗。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作出的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時代進步要求的價值選擇。[3]它看似簡單,但很實用,是所有中國人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
二、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分析
當代大學生大多數能從內心感恩于國家、社會、家庭和他人,感恩認知基本正確,感恩行為也令人滿意。根據筆者在我校的調查問卷表明,93.2%的大學生對“什么是感恩”知道得比較清楚或知道大概意思。其中,認同“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比例為89.4%,顯示出絕大部分大學生的心態(tài)是積極健康的,愿意發(fā)揮正能量。
但是,近些年,個別大學生緣于一點點委屈甚至沒有任何理由,只是出于自己所謂的“不舒服”,就對身邊的師生、親人傷害乃至殺害。這固然與這些大學生不懂法、不敬畏法律有關。但主要是因為這些大學生沒有感恩之心。他們不懂得友善對待社會成員,更不懂得“日行一善 ”,而是日積月累地放縱自己的壞脾性,結果導致違法犯罪發(fā)生。一些青年大學生生理上雖然已經“成年”,但心理上卻不成熟,表現為太自我。
個別大學生出于各種原因,整日渾渾噩噩,懶惰成性,對國家缺少擔當。我們國家有13億多人口,各利益群體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國家各級機關一直在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青年大學生應該辯證看待國家的發(fā)展與問題,既要有“問題意識”,也要有“過程意識”。青年人思想活躍、不因循守舊,最富有創(chuàng)新,最善于提出問題,這是優(yōu)點。但要全面分析我國的歷史和國情,不能信口開河,更不能隨意否定國家建設成就。而是應該遵紀守法,規(guī)范自身言行,常懷感恩偉大祖國之心。
個別大學生對社會冷漠無情,沒有感恩和擔當意識。既要有“個體意識”,也要有“全局意識”,既要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設意識”,既要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懷”。在中國進入快速城鎮(zhèn)化的當下,要求取消所有城鄉(xiāng)差別,在教育、醫(yī)療、戶籍制度等方面實現絕對的均等化,不僅是脫離歷史的,也是超越時代的。[4]作為有精力、有能力汲取科學文化知識的在校大學生,應該認真思考,怎樣為我國構建和諧穩(wěn)定、充滿幸福感的社會添磚加瓦,而不是甘做“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懶惰兒。
青年大學生在價值觀上出現的這種復雜而嚴峻的局勢,與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當今社會發(fā)展速度快,大學生出現了“壓力山大”的狀況。我們應注重理論的說服力,避免一味地說教和填鴨式灌輸理論。要使青年大學生德育工作與現實社會緊密結合,能夠提高講授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科學性、趣味性,特別要注重95后大學生易于接受,對其“三觀”有很好指導作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其感恩意識。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溝通與傳播渠道多樣化的特征,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和培育青年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多向在校大學生推薦一些好的書籍,比如《辯證看 務實辦》、《看法與說法》、《閑來筆潭》…...,推薦一些健康向上而又契合青年欣賞需求的影視作品,比如《苦難輝煌》紀錄片、《感動中國人物》視頻、《人民的好兒女》、《金磚國家》、《百年潮.中國夢》……同時,我們還要注重樹立富有時代特征的青年大學生榜樣,如每一年度的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可親可近可學可依循,通過這樣一種耳濡目染的方式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的感恩教育。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催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通過各種方式灌輸和傳遞給青年大學生,內化為這個社會精英群體的意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只是“你”的事情、“他”的事情,也是“我”的事情。外化為他們的行為規(guī)范,最終才能產生理論的凝聚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立足點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價值觀,不可否認,增強社會主義主流價值吸引力、說服力的挑戰(zhàn)十分突出,這就要求我們黨和國家要注重理論的通俗易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容易理解和踐行,它包括三個層面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具體要求。要求個人應做到: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
愛國,體現了人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賴關系,是人們對自己的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tǒng)一。青年大學生,應該認識到,國家是小家的保障,更是個人的寄托,國家也是個人物質利益和精神家園的寄托。[5]愛國主義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愛國主義旗幟感召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為祖國和人民忘我奉獻。只有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廣大青年才能激發(fā)出經久不息的奮斗熱情,中國青年運動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6] 愛國是基于個人對自己祖國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jié)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準則。當前,由于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信息真實度有待考量,大學生吸收信息為己所用的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大學生,不感恩于國家對教育經費的戰(zhàn)略傾斜,反而看到一些負面的消息,就對黨、國家、政府指責,甚至不信任,乃至唱反調。這不符合大學生的政治覺悟,也不利于大學生對國家的感恩之情表達。
敬業(yè),反映的是從業(yè)人員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敬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勤奮努力,盡職盡責的道德要求。敬業(yè)就要做到“干一行愛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益求精,盡職盡責”。[7]應該使在校大學生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只要努力,就有或大或小的“狀元成果”。雖然在校大學生沒有參加工作,但面對空前就業(yè)競爭壓力,將來找到一份工作后,理應兢兢業(yè)業(yè),忌諱“這山望著那山高”,動不動就跳槽,這體現了對自己職業(yè)的感恩。
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tǒng),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誠信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石,既是做人的準則,更是對從業(yè)者的道德要求。應該使大學生明白:既然有了一份工作,就應感恩于所服務的對象,誠信經營或服務。在職業(yè)活動中,缺失了誠信就會失去人們的信任,失去社會的支持,失去職業(yè)發(fā)展的空間與機會。
友善,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它是最緊密涉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一個人,不能只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有“己欲達而達人”的氣度,才會自然做到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對于生理已經成熟、心智尚未成熟的在校大學生而言,具有更直接、更重要的價值要求。包括對個人與他人的感恩。近段時間,由于很小的矛盾,在校大學生甚至研究生或硬暴力或軟暴力殘害周邊同學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因此,喚起青年大學生對于自己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敬畏,努力使大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行,形成和諧的新型人際關系顯得刻不容緩。
國內外歷史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青年大學生從來都是開風氣之先河的力量.所以,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使之走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列,為開創(chuàng)社會新風發(fā)揮積極作用。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曾經講到:“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8] 青年大學生要把感恩的道德認知、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用高尚的道德行為推動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要爭當愛國敬業(yè)的模范,帶頭履行社會責任,努力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爭當誠信友善的模范,帶頭學雷鋒,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多做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實事好事,大力傳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公德。力爭做一名感恩國家、感恩時代、感恩社會的棟梁之才,以個人的道德行為推動形成理性平和的社會氛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社會大局,為圓中國夢盡到這個群體應有的擔當。
〔參 考 文 獻〕
〔1〕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J〕.求是,2012,(22):15.
〔2〕虞崇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的一般規(guī)律、基本原則和基本要素〔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13,(05):46.
〔3〕 林培雄,王玉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在實踐〔J〕.求是,2013,(10).
〔4〕《有個體意識,也要有全局觀念——辯證看待社會發(fā)展與問題之三》 〔N〕 .人民日報,2013-05-22.
〔5〕〔7〕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0,257.
〔6〕胡錦濤.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N〕 .人民日報,2012-05-4.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