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小品……文藝舞臺總是如此炫目,仿佛有著巨大的魔力,吸引著男女老少的眼球。人們在幽默中懂得人生的真諦,在嬉笑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在情趣盎然中享受生活的樂趣。我想,要是我們的語文課堂也能像舞臺那樣,百花齊放,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那孩子們怎么可能不愛學,不樂學呢?當然,這需要教師不斷地變換自己的角色,通過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處的點撥,再恰當?shù)乩脙?yōu)雅的肢體語言,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建立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如魔術(shù)師般機敏善變
楊再隋教授指出:“語文課要讓學生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學習識字、寫字、閱讀、作文和口語交際,通過讀書學會讀書,在讀書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lǐng)會文章的表達方式?!被ù罅膺M行語言實踐,這是語文課的特征所決定的。但是,如果我們教師能夠巧妙地將語言實踐設(shè)置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讀出情、品出味、悟出效、習得法、激活思,那語文課堂將顯現(xiàn)出別樣的精彩。
請看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淺水洼里的小魚》的教學片斷。
出示:它們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師:同學們,課文中的小魚僅僅是被包圍住了嗎?他們還面臨怎樣的危險?請小朋友們認真朗讀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讀懂什么。
(指名朗讀——“用不了多久,淺水洼里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干,被太陽蒸干。這些小魚都會干死。”)
師:“吸干”“蒸干”“干死”,這是多么令人恐怖的“干”??!每一點水分的蒸發(fā)帶走的都是小魚們生的希望!(再讀)
師:“蒸”是我們剛才學過的一個生字。大家看,這個“蒸”下面是四點底。其實,四點底不是跟水有關(guān),而是跟火有關(guān)。(熟、烈、熱、蒸……)可是,沙灘上哪兒來的火?。?/p>
生:太陽不斷地曬著,水分全被蒸干了,沙子變得滾燙滾燙的,就像是著了火一樣。
師:我們再看看“蒸”字。從這個字你想到了什么?(多媒體屏幕顯示著“蒸”字變成了紅色)
生:熊熊烈火。
師:上面太陽熏,下面沙子烤,小魚越來越難受。如果你就是這條小魚,你想呼喊,你會喊什么?
生:我多想回到大海呀!我多想回到媽媽身邊!誰來救救我呀?
師:回過頭再來看“困”字?,F(xiàn)在你還認為這里的“困”只是被包圍住了嗎?
生:很難受,好像無法呼吸,會死掉。
(第三次出示字典意思:陷入艱難困苦之中……)
上面這個片斷中,對于“困”“蒸”等字的理解,這位教師巧妙地把它們擱置在語境當中,讓它們浸潤在語境的流水里,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它們的內(nèi)涵和精神,而不僅是字面的意思。在“蒸”字的教學上,教師匠心獨具,像變戲法一樣,把“蒸”字的四點底變成了熊熊烈火——“你看這個‘蒸’字,下面的四個點就像太陽發(fā)出的光,中間的像個水字,一橫就是沙灘,火在烤著水……溫度越來越高,水分越來越少,這些小魚就要被活活蒸死、干死了,那會是怎樣的滋味呢?”“痛苦”“難受”“活活受煎熬”“生不如死”……“蒸”在這里已不再是一個平面單調(diào)的詞,它有著如同炙烤的感覺,觸及人的心靈。教師以自己的機敏和智慧,抓住了漢字中蘊含的豐富內(nèi)涵,展現(xiàn)了字詞教學的魔力。一個“蒸”字,一個“困”字,如魔術(shù)般使沙灘上那成千上萬條可憐的小魚,不留痕跡地“游”進了一個個稚嫩的心靈,成為他們抹不去的牽掛。
二、像小品演員般全心投入
學習要達到高效率,就要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感官參與得多,效率就高;反之,效率就低。人們對于眼睛所見、耳朵所聞的事物,都會直接將其外在特點和具體形象記憶下來,并在不知不覺中對它產(chǎn)生深刻的記憶。這是因為直觀形象所含的信息量大于語言文字的信息量。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yīng)該盡量地把文字符號轉(zhuǎn)換成生動的畫面、故事情境等,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便于他們記憶。尤其是像古詩文的教學,如果用純粹的講解和反復誦讀的方法就會顯得枯燥。我們可以用略顯夸張的表演來取而代之,使學習充滿樂趣,以加深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
請看《贈汪倫》的教學片斷。
初步讀懂詩文后,師生合作表演古詩情境。
李白(我)上船后回首望望身后的風景,無比留戀地說:“別了,十里鋪;別了,桃花潭!我今天就要乘著船離開了,這里的美景將永遠留在我的心里?!?/p>
汪倫(學生)一邊用手腳打著節(jié)拍,一邊走過來。
李白(我):汪倫兄,唱些什么吧!
(學生愣住了。忽然有個學生脫口而出:“我送你離開千里之外……”大伙兒哄堂大笑,我也不禁莞爾。好哇,周杰倫的《千里之外》也出來了!盡管意境不是特別符合,但起碼是唱送別的歌?!澳蔷陀谩肚Ю镏狻穪硭托邪?!”我說)
汪倫(學生)一邊用手打著節(jié)拍,一邊走過來,一邊唱著:“我送你離開千里之外……”
李白(我)正要前行,忽然聽到踏歌聲,回過頭去,看到了汪倫(學生),緊緊地握住了他的手,吟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底下的學生頓時鼓起掌來。
我接著讓生生合作表演古詩,并鼓勵他們在不改變詩意的基礎(chǔ)上作些適當?shù)难a充。話音剛落,孩子們都迫不及待地舉起了小手。真沒想到,他們的表現(xiàn)讓我大開眼界。他們甚至想到了更為合適的歌——“長亭外,古道邊,夕陽山外山……”讓我也由衷地為他們鼓起了掌。
這是我教學中的一個片斷。根據(jù)課文所描繪的情景,我利用形象鮮明的投影片,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并借助音樂的藝術(shù)感染力,再現(xiàn)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仿佛置身其間。師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進行著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這對培養(yǎng)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fā)展想象、開發(fā)智力等方面都有著獨到之處。片斷中,我以自然投入的表演,帶動學生親近文本、走入文本,重現(xiàn)文本內(nèi)容,強化文本內(nèi)涵,同時再造了文本,使它更富有時代性和童趣。課堂上,教師不再是那個只會滿嘴“之乎者也”的知識傳播者,而是像小品演員一樣的表演者。教師生動的表演和豐富的感情投入,不也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榜樣示范嗎?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許多弊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成為師生的口頭禪。為能“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我們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激情!只有在教學中有感情的碰撞,師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語文教學的樂趣。
三、如小丑般幽默詼諧
先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教師教學完“z”的發(fā)聲方法,并開小火車逐個檢查讀音后——
師:小朋友,讀著z這個聲母,老師覺得好像我們教室里多了許多小老鼠一樣,是吧!
(學生生臉上露出可愛的笑容,不停地點頭)
師:那我們就當一回小老鼠,來搞一個短暫的音樂會吧!小老鼠們,先讓我們來個小組唱吧,來左邊的小老鼠一起——
生:z!
師:右邊的——
生:z!
師:中間的——
生:z!
師:最后來一個大合唱吧——
生:z——
師:噓!小點兒聲啊,可別把大頭兒子的那三只小貓引來哦!
生:嘻嘻,小聲點兒,嘿嘿,別把大頭兒子的三只流浪貓引來了!z,z,z!
(教室里又響起了一片又輕又短的“小老鼠的叫聲”,歡快而熱烈)
片段中,我把正在讀著“z”的孩子們變成了可愛的小老鼠。這些突然出現(xiàn)的“小老鼠”,使課堂頓時鮮活起來。他們歡快地跟著我,一起開始了“小組唱”和“大合唱”。雖說這些“表演”就像舞臺上的小丑那樣讓人有些啼笑皆非,但我卻發(fā)現(xiàn),如此一來使得原本枯燥的拼音練讀變得興趣盎然。那些天,我正在午間給孩子們讀《大頭兒子和三只流浪貓》的故事,當聽到孩子們越來越高亢的“小老鼠的叫聲”時,我靈光一閃,就把故事中的三只流浪貓引到課堂上來了。這樣,既糾正了學生讀聲母時拖腔拉調(diào)的錯誤,又讓他們感覺到了學習拼音與課外閱讀接軌的愉悅。他們在教師的幽默中體會了學習語文的快樂,自然讀得更歡、更棒了。課堂上,教師不要擔心自己那高高在上的形象會被毀于一旦,多一些小丑般的幽默詼諧,讓課堂時常閃現(xiàn)一些樂趣,更富有生氣。而學生也往往喜歡這樣的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四、像晚會主持人般蠱惑煽情
多年前我聽過王崧舟老師的一堂《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一篇干燥無味的課文竟然可以上得如此神采飛揚,激情澎湃,這就是大師的功力。“閉上眼睛,聽老師再讀書上的一段話。展開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边@樣的語言在這節(jié)課上比比皆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王老師用熱情洋溢的語言激起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如行云流水,似春風化雨,滋潤學生心田。尤其在結(jié)課處,王老師用慷慨激昂的話語,引導學生一唱三嘆,猶如排比句一樣,氣勢逼人,把“只有一個地球”讀到了極致,并深深地印在心里。王老師的課堂語言時而如滔滔江水,時而如涓涓細流,妙語連珠,抑揚頓挫。他像晚會主持人一樣,用自己的語言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每一個人,緊扣著每一個人的心弦,煽動了每一個人的情感。
是的,我們的課堂就是一個小小的舞臺。在課堂教學 這臺“晚會”上,教師就是主持人,學生就是舞臺上閃亮的明星。教師就是要用自己充滿智慧的語言,不斷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一個又一個緊湊而有效的課堂活動中,煽起學生心中的激情,燃起學生對語言文字學習的熱情之火。
語文的獨特在于它的底蘊與潛力,在于它的生動與回味,在于它的震撼與烙印。教師應(yīng)該在課堂上適時進行各類角色的轉(zhuǎn)換,用語文獨有的人性美去豐富、感化學生,讓語文學習成為孩子們的一種享受,而不是他們的負擔!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