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與其他文本形成或風格相似、或主題相關的類群文本體系。閱讀教學中,教師為了強化對教材文本的深入理解,常常引入其他文本以進行對比參照,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但在實踐中,很多教師常常為拓展而拓展,胸中無“度”,結果適得其反。
一、以文本為原點,拓展要考量適度
1.凸顯文本本位,拓展應適量
萬事須有度,閱讀教學中拓展材料必須依據文本特質和教學目標展開,貪多求全而將文本和目標拋之腦后的拓展,最終都會落入囫圇吞棗的形式主義泥沼之中。
例如,在教學《恐龍》一課時,教師無視文本結構的匠心安排,無視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而出示了大量不同類型的恐龍圖片與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在收集的資料中各抒己見,整個環(huán)節(jié)大約耗費了半節(jié)課。
整節(jié)課教學完畢,留下的除了空洞的零碎知識外,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多少訓練?學生的語文水平得到了多大提升?不言自明。這樣的教學已經將本來姓“語”的閱讀改名姓“科”。
2.依據學生訴求,拓展要適時
資料拓展是手段,而非教學的目的,其效益在于通過文本補白引發(fā)學生對教材文本的再度體驗。因此,教師要在充分考量學生接受能力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時機及時出手。從課堂環(huán)節(jié)來看,教師可在教學之初,通過拓展進行背景知識的鋪墊;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拓展突破教學難點;可以在教學尾聲提升文本主題,從而使得資料的引入作用凸顯在關鍵時、核心處。
例如,在教學《負荊請罪》一課時,當學生對藺相如與廉頗各自的個性形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后,教師適時補充了人教版教材中《將相和》一文,讓學生在“完璧歸趙”“澠池擊缶”兩個故事的印證下感受人物精神,并對教材文本進行了有益的邏輯補充,獲得了一舉兩得的教學效益。
二、以文本為據點,拓展有聚合黏度
1.拓展內容要“標本兼治”
這里的“標”是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這是語文教學理念的綱領性文件,語文教學中任何教學理念、教學策略都必須以其作為衡量的準繩;這里的“本”是指教材文本,是學生學習語文、感悟內容、提升能力的載體。閱讀教學中的拓展務必要以課標為綱、以文本為本,在超越文本的基礎上又回照文本,這樣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
一位教師在教《輪椅上的霍金》時,學生思維非?;钴S,教師的準備也非常充分。當學生談及“宇宙大爆炸”相關知識時,教師隨機“拍馬迎上”,與學生高談闊論。
面對如此拓展,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拓展還屬于語文教學的范疇嗎?還是本篇文本的教學內容嗎?學生的訴求應該滿足,但是否需要教師毫無選擇呢?缺失了“標本”,即便再好的材料也應該斷然舍棄。
2.拓展內容要“內外兼修”
內外兼修要求文本拓展不僅需要通過外來材料反哺教材文本,也需要依據教材文本中的內容意蘊主動尋求外來資料的印證。如此有效整合,學生才能學得徹底。
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別》一文中的“岸邊楊柳依依”時,教師特意提出古人以“柳”取義為“留”的典故,告訴學生柳葉代表愁腸、愁眉,旨在通過“楊柳依依”的諧音表達李白對孟浩然依依不舍之情。
這樣的拓展不僅讓學生準確理解了詞義,洞察了文本的情思,也使學生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達到了內外兼修。
三、以文本為基點,拓展要講究深度
1.舍遠求近,在橫向中辨析
文本拓展資源的收集切勿舍近求遠。教師可以率先考慮教材中文本的內容,這樣一來學生對所學過的知識非常熟悉,就節(jié)省了感知拓展材料的時間,并能在兩項文本內容的比照辨析中實現對文本的深入品味和解讀。
例如,在教學李清照的《如夢令》時,教師及時補充了同冊教材練習2中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通過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夏日絕句》一詩中流露出的對南宋王朝無能的痛恨與《如夢令》中的飲酒嬉戲的少女形象進行對比,從而在兩種不同風格的體悟中分別走向了各篇文本的內核。
這樣遷移性的拓展串聯,借助教材體系下的現有資源實現對教學文本的深刻體悟,可謂事半功倍。
2.舍同求異,在縱向中開掘
很多情況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文本拓展都是對文本內容同一層面的補充,對于學生進一步深入解讀文本沒有太大幫助。因此,教師在遴選材料時應對所選擇的素材進行深入考量,以便以補充拓展的材料為階梯引發(fā)學生在另一維度層面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向文本的縱深處漫溯。
例如,在教學《牛郎織女》一課時,學生對牛郎織女被分離在鵲橋兩岸,只有每年的七月初七才能相會一次,提出了質疑:這樣的生活還有家的樣子嗎?教師及時拓展補充了秦觀的詞作《鵲橋仙》中的名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為學生深入感知文本、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奠定了情感認知的基礎。
文本拓展只有以教學本質為起點,精選拓展內容,準確把握時機,將拓展有機融入課堂教學體系中,才能將閱讀教學引入佳境,拓展出一片廣闊的教學天地。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