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寶庫中一朵絢麗的奇葩。它不僅文字簡約,還寓理其中,意義深遠;它語言凝練,卻不失形象生動。在小學高段學習少量文言文,就好比在小學生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學生們能穿越時空隧道,走近歷史先賢,在誦讀與思考中汲取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這將為他們進一步了解祖國文化打下基礎(chǔ),并對他們一生文化素養(yǎng)的積淀起到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面對浩瀚的文言文世界,我們一線語文教師迫切需要做的就是:認真、謹慎地開掘文言文作品中的精品,為學生提供文言文“豐富的營養(yǎng)大餐”,并堅持“授之以漁”的“玩讀”教學方法,積極指引學生學會自主識別、選擇文言文讀物。
一、“玩讀”小古文內(nèi)容的選配
小古文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能夠吸引小孩子,那些有故事情節(jié)、語句特別有韻味,兒童最愿意讀。我們可以此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教材中一共編排了四篇文言文,分別在五年級下冊、六年級上冊與六年級下冊。我們可結(jié)合教材,鏈接趣味小古文。
1.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實施教學內(nèi)容選配
如從年級單元主題課《小古文教材100課》中選配與教材內(nèi)容對應的小古文。
五年級下冊第三組:語言的藝術(shù)——《楊氏之子》;《小古文教材100課》第三組:別樣的爭和辯——第10課《貓捕魚》、第11課《貓斗》、第12課《龜兔競走》、第13課《五官爭功》。
六年級上冊第八組:藝術(shù)的魅力——《伯牙絕弦》;《小古文教材100課》第八組:那些勤奮的人兒——第31課《歐陽苦讀》、第32課《推敲》、第33課《懷素寫字》、第34課《王冕好學》、第35課《宋濂嗜學》。
六年級下冊第一組:人生感悟—— 《學弈》《兩小兒辯日》;《小古文教材100課》 第五組:智慧少年——第18課《稱象》、第19課《道邊李苦》、第20課《破甕救友》、第21課《孔融讓梨》。
2.依據(jù)“閱讀”“綜合性學習”等實施多元鏈接
(1)內(nèi)容鏈接:人教版中的很多課文都有文言背景,尤其是歷史類文章、寓言故事等,現(xiàn)代白話文也都有相應的文言文,文白對照,相映生輝。
(2)主題鏈接:人教版課文的編排是單元主題式,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我們可依據(jù)主題拓展趣味小古文,實現(xiàn)主題鏈接。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祖國在我心中”,那么就可以鏈接一篇相關(guān)的古文。
(3)除了內(nèi)容鏈接、主題鏈接之外,還可以是形式鏈接等,只要符合趣味小古文的研究,都可以作為教學的內(nèi)容。
3.結(jié)合成語,拓展小古文
成語是典型的古漢語活化石,它的運用,讓現(xiàn)代漢語高貴典雅、鏗鏘有力。而絕大部分成語都有文言背景。在指導學生積累成語的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尋成語之“源”,來學習文言文。
近些年來,各種自然災害頻繁,中國人民都知道一句話:“眾志成城,抗災救災。”而“眾志成城”是多么有力量的一個詞,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一個詞。這個詞最早就出自先秦的《國語·周語下》:“眾志成城,眾口鑠金?!?/p>
二、小古文“玩讀”策略
針對不同的小古文、不同的學生,教學時應有所區(qū)別,要因文、因生而定。但不管怎么教,我覺得首先要簡單,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要遵循讀是關(guān)鍵的原則,保護學生的興趣是第一位,盡量做到“好玩”。
1.“玩”小古文
(1)猜故事情節(jié),達到文白對照
猜是一種能力,猜是一種方法,猜能調(diào)動思維,猜能產(chǎn)生智慧。引導學生猜,不失為學習小古文的一種好方法。
如教學《笑話一則》,內(nèi)容如下:
一人性緩。冬日共人圍爐,見人裳尾為火所燒。乃曰:“有一事見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傷君。然則言是耶?不言是耶?”人問何事,曰:“火燒君裳?!逼淙隋崾找露唬骸昂尾辉缪?!”曰:“我道君性急,果然?!?/p>
此篇小古文一百來字,果然是“小古文”。如果按照常規(guī)的教法,釋詞解句,理解感悟,學生肯定會感到枯燥,學習氛圍單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讓學生猜故事情節(jié),一句一句往下猜,“冬日共人圍爐,見人裳尾為火所燒”,如果是你看見了怎么辦?慢性子怎么辦的呢?學生邊猜邊說,這樣就不著痕跡地達到了文白對照的效果。
這樣的教學著眼于整體,雖然教得簡單,但又通過誦讀將人物的性格把握得非常到位。
(2)“玩”出古今對接
文言文質(zhì)樸之中充滿力量,簡潔卻不失溫文爾雅。今天,雖然很多經(jīng)典文言文都被翻譯成白話文,但卻很難還原其原來的高貴的氣質(zhì),優(yōu)雅的風貌。
用今天時尚、鮮活的方式來喚醒、激活小古文,用表演、講笑話等多元的方式來實現(xiàn)與小古文的對接,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古文很有用處。
(3)注釋理解法
文言文學習中,遇到猜不出的內(nèi)容怎么辦呢?那就看看文后有沒有注釋。如學生看到了注釋(異:奇特;惟:唯獨,只),立刻就明白了“其異者,能為人言。惟不知讀書,故終不如人”的意思,學生再一次獲得了成功后的愉悅。
2.“玩讀”小古文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悟的基礎(chǔ),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以讀為主線,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方法的朗讀訓練,引導學生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直到讀出文言文的味道。
(1)“讀—詠結(jié)合式”教學,做到讀、誦、唱三結(jié)合
誦讀是小古文學習的基本手段。因此,小古文的教學,應強調(diào)熟讀、背誦。盡可能地讓學生拉著腔調(diào)、搖頭晃腦地讀,出聲、有感情地讀,在讀中直接與古人“對話”。
古人讀文言文,大部分是朗聲高誦,而非默讀。因為節(jié)奏的把握其實就是斷句。此所謂“句讀”。只有把節(jié)奏(句讀)弄明白了,文本的意思才能真正理解。因此,文言文特別講究節(jié)奏的規(guī)律,尤其到隋唐之后,文風多駢散結(jié)合,讀起來極具節(jié)奏美。
(2)“讀—演結(jié)合式”教學,在表演中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于永正老師對古詩文教學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粗知大意,背下來再說?!薄按种笠狻钡暮锰幱袃牲c:一是節(jié)省時間誦讀記憶,二是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孩子對音律節(jié)奏天生的敏感,使得他們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思,而是撲面而來的節(jié)奏和音律。而“粗知大意”的方法主要是“文白對讀”,即利用學生對白話文故事的熟悉,盡可能地降低理解難度,關(guān)注語言,通過各種形式活潑的誦讀,達到熟誦或者熟背的程度。熟讀之后,反過來又可以“其義自見”“不待解說”。
在小古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盡量采用多種“讀—演結(jié)合”的形式,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通過親身體驗、表演,加深對文言文語言和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
(3)“讀—問探究式”教學,在研究中感知文言文的魅力
在學習文言文時,語文教師應指導學生樹立“問題就在身邊”的研究性學習理念,并讓每個學生根據(jù)閱讀興趣以及愛好,組成興趣小組形式的研究性學習小組,選擇適合本組研究的課題,在教師的引導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研究性學習。如“之”的研究,就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
(4)“讀—寫促進式”教學,在書寫中感受小古文的氣息
“文白對寫”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自己嘗試在寫中感受、體會,品嘗成功的快樂。所以,不論學生寫的結(jié)果如何,我都給予表揚,并且每一次都不限制學生一定要用文言或白話來寫,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自由表達的空間,跟隨本身的感覺去創(chuàng)造。
三、小古文學習的積累運用
學生完成趣味小古文的學習后,我們需要給他們一個合理的展示平臺,從而進一步營造趣味小古文學習的濃厚氛圍,以利于他們今后的學習發(fā)展。
(1)開展“1234趣味小古文活動”: 要求每個學生每個星期誦讀積累1篇文言文、2句古代名人名言、3首古詩詞、4個成語。所積累的文言文、名言、古詩和成語要求圍繞同一個主題。然后,根據(jù)本星期所積累的內(nèi)容,連詞造句、連句成篇,盡量完成一篇運用好詞、好句、好詩的小練筆。
(2)出版“趣味小古文”專版黑板報。
(3)排演“趣味小古文”課本劇。
(4)撰寫“趣味小古文”專輯日記或作文。
(5)制作“趣味小古文”專題手抄報。
在小古文的教學中,教師不要動則以古文的代言人自居,說古話,寫古文,儼然一個“假古董”。教師且充當一座橋梁,一條渡船,將學生引過去,或?qū)⑽难晕亩蛇^來,讓古今連接貫通,這就是完成了使命。等到學生和他們的“新朋友”一見如故時,教師只管在一邊鼓鼓掌,當當看客就好。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