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學生習作語言平淡乏味的問題,我校提出了“凡寫必引”的要求,即只要提筆寫作文,腦海中就要有引用詩詞名句的意識?!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睂W生作文時若想引用古詩佳句,即使不能信手拈來,也定能妙筆隨現(xiàn)。原本以為這點要求小菜一碟,因為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我校學生每學期都要背誦大量的詩詞曲賦、文聯(lián)句經(jīng)。然而,事實不容樂觀,學生所背的經(jīng)典詩詞在習作中卻難以尋覓。是什么讓學生不能學以致用呢?學生答曰:“不知怎么用?!蹦敲慈绾巫寣W生知道怎么用?
一、示范當頭,做好表率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崩铈?zhèn)西老師說過:“語文教師應是語文的化身,舉手投足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氣息。語文教師不是詩人,但要有詩人的氣質(zhì),不是作家,但要有作家的情懷,用詩人的氣質(zhì)、作家的情懷感染學生,以能力培養(yǎng)能力,用思想培養(yǎng)思想。”
平時的教育教學用語,經(jīng)過我的字斟句酌,詩詞佳句便閃亮登場。課堂提問時,看到第一個舉手的學生,葉紹翁的“一枝紅杏出墻來”就脫口而出了;當學生紛紛舉手時,用“春色滿園關不住”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學生之間發(fā)生矛盾了,我用“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來勸解;講評試卷時,對馬虎的學生,我送上“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評論。
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就這樣,在教師帶頭的即景表達中,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了巧引妙用的生成過程。漸漸地,學生摸到了過河的石頭,自然也就知道了所積累的詩詞佳句該怎樣在習作中運用了。
二、嘗試緊隨,牛刀小試
目睹了教師對詩詞佳句的嫻熟嫁接,學生躍躍欲試。教師要審時度勢,抓住時機,鋪路搭橋,讓學生積極嘗試,小試牛刀,進而大顯身手。
1.模擬情境,巧填詩句
教師利用固定的時間用大屏幕出示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讓學生嘗試應用。
如汶川地震讓孩子們失去了學校,失去了親人,如果我們要鼓勵災區(qū)的孩子學會堅強,我們應該用什么詞語來鼓勵最好?
2.實地觀察,活用詩句
課外活動時,教師帶學生到操場上走一走,看一看,說一說。
例如,春天,聽到樹林里傳出鳥兒婉轉(zhuǎn)的鳴叫聲,教師啟發(fā)學生吟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句。夏天,欣賞著滿池的荷花,學生脫口而出的是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鞍撞菁t葉黃花”則是學生觀察了秋天的校園后聯(lián)想到的詞句?!按笱呵嗨?,青松挺且直”是學生看到操場上落滿積雪的松樹依然挺立時的感慨。
經(jīng)過這樣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生豁然開朗,原來生活中處處充滿了詩意,從而克服了不會用、不敢用的心理。當然,我們倒不是要求學生說話像古人,文縐縐的,只是提醒學生,表達自己意思的時候,不妨用上一兩句名句,讓語言表達能力更上一層樓。
三、激勵壓軸,多方發(fā)表
對小學生而言,要想保持長久的興趣,激勵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讓學生養(yǎng)成“凡寫必引”的習慣也是如此。因此,我與家長共同努力,雙管齊下,搭建發(fā)表的平臺,給學生以信心,使他們保持“凡寫必引”的高度熱情,真正達到提升語言能力的目的。
1.將精彩語言發(fā)表在校信通上
利用校信通平臺,開辟“用典故事”欄目,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時若用上了經(jīng)典的詩詞佳句,家長要記錄下來,上傳到“用典故事”欄目。周五,我進行評選,把用得形象貼切的句子篩選出來,每周評選出15名優(yōu)秀學生,然后用大屏幕出示“明星榜”,全班學生一起喊出他們的名字,再展示句子的精彩之處,大家欣賞??此谱玖拥氖侄危瑓s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用經(jīng)典的積極性,學生爭上“明星榜”的風氣悄然形成。
以下是于澤冰的媽媽寫的:“星期天,全家人要去挑選房子,奶奶說要樓層低的,爸爸說要朝陽的。該于澤冰發(fā)表意見時,他說要找一些有素質(zhì)的人作為樓上、樓下和對門的鄰居,因為‘不見古人卜居者,千金只為買鄉(xiāng)鄰’。孩子的見解有一定的道理?!?/p>
2.將精彩語言發(fā)表在課堂上
在學生寫作文時,我通常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多用古詩,用上恰當詩句的,我就獎勵。獎勵的方式很簡單:每天改15本學生的習作,在習作中看到好句子,便用紅筆批注下來,然后在課前朗誦。聽到自己的某句話在班級響起,那效果是任何教法都無法比擬的。沒被念到作文的學生,心里癢癢的,期盼著下節(jié)課的到來。
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地讓學生的習作以各種形式發(fā)表,這對學生來說意義非凡。
“生活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比绻處熌芏鄰姆椒ㄉ弦龑В嘟M織學生展露靈性,多創(chuàng)設一些激勵機制,那么“凡寫必引”必將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何愁學生不會引經(jīng)據(jù)典?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