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剛 蔡秋芳 馬海蓉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昆山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昆山 215300)
涼血通瘀湯治療急性腦梗死昏迷(瘀熱證)臨床觀察
何小剛△蔡秋芳 馬海蓉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昆山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昆山 215300)
目的 觀察涼血通瘀湯治療急性腦梗死昏迷(瘀熱證)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42例急性腦梗死昏迷(瘀熱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21例采用內科常規(guī)方法治療,治療組21例在常規(guī)方法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涼血通瘀湯內服。兩組療程均為14d。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的增加(P<0.05);涼血通瘀湯治療組治療后清醒時間短于對照組,顱內水腫狀況減輕(P<0.05);臨床療效比較發(fā)現,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4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90%(P<0.05)。結論 涼血通瘀湯能夠明顯改善急性腦梗死昏迷(瘀熱證)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
急性腦梗死 瘀熱證 涼血通瘀湯 臨床療效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其中大面積重癥腦梗死患者昏迷時間長,并發(fā)癥多,病情危重,醫(yī)療費用高,其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目前針對腦梗死的治療已比較成熟,循證依據充分,但療效仍不盡如人意,尤其對急性腦梗死昏迷患者的治療仍有較大的探索空間。筆者通過臨床觀察發(fā)現,急性腦梗死昏迷患者中尤以瘀熱證患者為多,故采用常規(guī)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涼血通瘀湯治療,以觀察其臨床療效?,F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起病在48h內,經臨床和頭顱CT或MRI證實為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1],全部患者入院時即存在意識障礙,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評分在7~10分之間,并適合內科保守治療的患者。對伴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及既往腦血管病史者不予以入選,治療過程中顱內水腫嚴重、中線移位超過1cm行外科手術治療者予以剔除。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所制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2]。辨證分型標準根據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過偉峰[3]教授提出的“病機證素”辨證新方法,采用其指導下制定的“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病機證素量化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6月至2013年10月符合上述標準的本院42例急性腦梗死昏迷(瘀熱證)住院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齡52~84歲,平均(65.21±8.22)歲;治療前GCS評分(8.14±1.01)分;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19.38±2.82)分;額葉梗死2例,基底節(jié)區(qū)梗死10例,腦干梗死1例,小腦梗死2例,半球多部位梗死6例;合并冠心病3例,合并心房顫動1例,合并風濕性心臟病2例,合并糖尿病2例;同時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2例。治療組21例,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齡50~82歲,平均(64.22±4.32)歲;治療前GCS評分(8.10±0.94)分;NIHSS評分(19.50±2.52)分;額葉梗死1例,基底節(jié)區(qū)梗死12例,腦干梗死2例,小腦梗死1例,半球多部位梗死5例;合并冠心病3例;同時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3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內科基礎治療[4-5],阿司匹林100mg,每晚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鈣20mg,每晚1次口服;20%甘露醇125mL靜滴,每12小時1次;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加丹參酮注射液60mg靜滴,每日1次;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加胞二磷膽堿500mg靜滴,每日1次;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加依達拉奉注射液30mg靜脈滴注,每日2次。治療組加用涼血通瘀湯:熟大黃10g,水牛角片30g(先煎),赤芍15g,生地黃20g,牡丹皮10g,地龍10g,三七5g,石菖蒲10g。每次200mL,每日2次。同時密切觀察瞳孔、神志及生命體征,防止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兩組療程均為14d,治療1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GCS、治療后兩組清醒時間,各組于治療前及治療后7、14d分別查頭顱CT評定顱內水腫(中線移位情況,腦干及小腦梗死者不列入統(tǒng)計),NIHSS評分、同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1.5 療效標準 根據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制定療效標準[6],治愈:GOS評分5分,表現為神經系功能恢復良好,能完全獨立生活。顯效:GOS評分4分,表現為有一定的智力和神經功能損傷,但生活基本能自理。有效:GOS評分3分,表現為神志清楚,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照顧。無效:GOS評分2分,表現為植物生存,或GOS評分1分,死亡。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并對數據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CS評分和清醒時間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后GCS較治療前均有明顯的增加,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清醒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CS評分和清醒時間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下同。
組 別 治療后清醒時間(d)治療后n GCS(分)治療前治療組 11.00±1.14△ 9.29±1.19△△21 8.10±0.94對照組 21 8.14±1.01 10.14±1.30 10.38±1.60
2.2 兩組治療第7日、14日顱內水腫中線移位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第14日時顱內水腫中線移位均較治療第7日時明顯減輕(P<0.01);兩組之間在同一時間點上治療組水腫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第7日、14日中線移位比較(mm,±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第7日、14日中線移位比較(mm,±s)
與本組治療第7日比較,**P<0.01。
組 別 n 治療后第7日 治療后第14日治療組 18 6.61±1.46 3.11±1.37**對照組 18 6.67±1.72 3.89±1.28**
2.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NIHSS評分均降低(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 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21 19.50±2.52 11.71±2.53*對照組 21 19.38±2.82 13.29±2.39*
2.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結果示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因樣本量限制,未行統(tǒng)計學處理。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瘀熱”一詞為張仲景首先提出,他在《傷寒論·太陽病》篇云“太陽病六、七日是,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7],指出瘀熱為病其病位在里而不在表。外邪隨經入里,瘀熱搏結,可致“下焦蓄血”,治法以抵當湯活血逐瘀,蕩滌瘀熱。周仲瑛教授根據多年臨證經驗總結出“瘀熱學說”這一重要學術思想[8],他認為瘀熱不同于單純的“瘀”和“熱”,也不是兩者簡單的合病,而是指在急性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病變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火熱毒邪或兼夾痰濕壅于血分,搏血為瘀,致血熱、血瘀兩種病理因素互為搏結、相合為患而形成的一種證型,瘀熱搏結是許多急、難、重癥的主要病機之一,中風患者血隨氣逆,瘀熱上沖,亦表現有“瘀熱”病理特點。
涼血通瘀湯為周老根據犀角地黃湯化裁而成。犀角地黃湯出白《備急千金要方》,文中論曰“犀角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發(fā)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方”。孫氏明確指出本方主要是用于傷寒或溫病的消瘀之方。孫氏用此方功用本意是作為涼血化瘀之方劑。但是細究本方的主治證偏重于“傷寒及溫病”等外感病邪所致病證,而忽視了內傷諸因素。周老從臨床實踐認識到,外感病邪縱然六淫化火,疫毒入侵,熱毒熾盛,搏血為瘀可致“瘀熱”互結,但內傷久病,氣火偏盛,逆亂臟腑,濕熱痰瘀,壅塞脈道,熱郁血瘀而致“瘀熱阻竅”之中風也較為常見。由此而擬涼血通瘀方。方用大黃為君,苦寒清熱瀉火,涼血化瘀,通腑泄熱;水牛角為臣,其咸寒之性,功類犀角,長于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兩藥相合互補,更能加強涼血化瘀作用。佐以生地黃甘寒滋陰生津,清熱涼血,以治瘀熱相搏所致之傷陰耗血。再佐三七、赤芍、牡丹皮,涼血活血,和營泄熱以增藥效;更佐地龍舒筋活絡通瘀并引諸藥直達病所。并入石菖蒲為使,芳香走竄,開竅醒神,引藥上行。諸藥配伍具有涼血化瘀、通腑泄熱之功。實驗研究發(fā)現,本方的作用機理是通過增強腦細胞膜離子泵活性,減輕組織鈉鈣離子濃度異常升高,調節(jié)TXA2、PGF1α系統(tǒng),調節(jié)甲狀腺軸激素水平,清除氧自由基,穩(wěn)定生物膜,保護細胞超微結構和功能,從而減輕腦組織損傷,促進吞噬細胞吞噬,促進膠質細胞修補病灶。王氏等[9]和趙氏等[10]分別采用不同誘導劑誘導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運用涼血通瘀方干預后,均能明顯減輕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程度。
急性腦梗死后即表現為意識障礙者往往多為大面積腦梗死,起病急,病情重,神經功能缺失明顯,預后差。筆者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發(fā)現此類患者大多表現為神昏、躁擾不寧、或昏蒙不語、或神志恍惚欠清;半身不遂,肢體強痙拘急,口舌歪斜,舌強語謇;腹脹硬滿,便干便秘;身熱;面色紅或深紫,面部油膩光亮;口氣臭穢;舌質深降或紫黯,苔黃;脈弦滑數或結等征象,一派瘀熱內結之象。在內科常規(guī)治療下,此類征象大多改善不明顯,例如身熱,臨床監(jiān)測常常體溫稍偏高,但多項檢查炎癥性指標多不明顯,多予以抗生素治療,體溫非但不易控制,反導致菌群失調二重感染,體溫居高久治不下。據此,筆者受周老[11]學術理論啟發(fā)及臨床實際,從瘀熱立論,認為急性腦梗死昏迷患者瘀熱阻竅乃其基本病機,涼血通瘀法為其基本治法,涼血通瘀湯是其基本治療方劑。
綜上所述,在內科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涼血通瘀湯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急性腦梗死昏迷(瘀熱證)患者的意識狀況,縮短意識恢復時間,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減輕顱內水腫,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和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
[1]王新德.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3]過偉峰,吳勉華,周仲瑛,等.論“病機證素”[J].中醫(yī)雜志,2010,51(5):389-391.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4,17(3):64-66.
[5]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處理的建議(1998年)[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8,31(15):305.
[6]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21-222.
[7]陳亦人.傷寒論譯釋·上冊[M].3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606.
[8]周仲瑛.論瘀熱[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22(5):273-276,330.
[9]王昀,許立,楊延華,等.涼血通瘀方對細菌內毒素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研究[J].江蘇中醫(yī)藥,2010,42(2):76-77.
[10]趙鳳鳴,吳勉華,方泰惠,等.涼血通瘀方對H2O2誘導損傷的血管內皮細胞的保護作用[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0,21(5):471-474.
R743.3
B
1004-745X(2014)10-1938-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10.077
2014-05-06)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