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講壇——《北京市醫(yī)學影像檢查及圖像資料共享指南》(第一版)連載(二)
北京市醫(yī)學影像X線檢查及造影圖像資料共享指南(2011年版)
本指南由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放射科主任、北京市醫(yī)學影像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主任李坤成教授擔任主編,2013年8月由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內容主要包括北京市醫(yī)學影像X線檢查及造影圖像資料共享指南(2011年版);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裝置(CT)檢查圖像資料共享指南(2012年版);北京市醫(yī)學磁共振成像(MRI)圖像資料共享指南(2012年版)。
本刊征得了李坤成教授的同意,獨家連載本指南,以資讀者借鑒。
(一)胸部后前立位攝影
1.影像要求
(1)肺野部血管影(肺紋理)自肺門向肺野外帶能連續(xù)追蹤;并且清晰可見直徑2mm的血管影。
(2)肩胛骨內側緣投影于肺野之外;清晰可見末稍血管、氣管和鄰近的支氣管、橫膈和雙側肋膈角、心臟和主動脈邊緣;可見橫膈以上完整胸廓結構;隱約可見心影后肺野及脊柱。
(3)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及柵切割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1)攝影距離180cm,深吸氣后屏氣攝影。
(2)X線中心線經第六胸椎水平高度垂直射入影像接收器。
(二)胸部側位攝影
1.影像要求
(1)肺野部血管影(肺紋理)自肺門向肺野外帶能連續(xù)追蹤;并且清晰可見直徑2mm的血管影。
(2)雙肺后緣重疊;清晰可見心臟后緣、主動脈、橫膈、胸骨和胸椎;可見氣管、肋膈角。
(3)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及柵切割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1)攝影距離180cm。雙臂高舉,交叉置于頭上,深吸氣后屏氣攝影。
(2)X線中心線經腋中線第六胸椎水平高度垂直射入影像接收器。
(一)手后前正位攝影
1.影像要求
(1)顯示整個手、手腕及前臂遠端約2.5cm范圍內的后前位像;清晰可見骨皮質和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2)第三掌骨頭位于該圖像中心;拇指為斜位像;五指自然分開,無軟組織重疊。
(3)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1)攝影距離100~120cm。受檢者側坐于檢查床旁邊,肘部屈曲約成90°,掌面向下。
(2)X線中心線經第三掌指關節(jié)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二)腕關節(jié)攝影
1.腕關節(jié)后前正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腕骨、尺橈骨遠端與掌骨近端的后前位像;清晰可見骨皮質和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 掌腕關節(jié)及橈腕關節(jié)間隙顯示清晰,腕關節(jié)位于該圖像中心;遠側橈尺關節(jié)略有重疊。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cm。受檢者側坐于檢查床旁邊,肘部屈曲約成90°,手呈半握拳。
② X線中心線經尺骨和橈骨莖突連線中點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2.腕關節(jié)側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被檢側腕關節(jié)側位影像;清晰可見骨皮質和骨小梁、腕關節(jié)間隙;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 尺橈骨遠端重疊良好;第二至五掌骨近端全部排成直線且重疊;通過重疊的橈骨能夠顯示尺骨遠端的邊緣。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cm。受檢者側坐于檢查床旁邊,肘部屈曲約成90°。
② X線中心線經橈骨莖突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三)前臂攝影
1.前臂前后正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完整的橈骨、尺骨和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的前后位像;清晰可見骨皮質和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 前臂長軸與該圖像長軸平行,橈骨頭和橈骨粗隆略與尺骨重疊。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cm。受檢者側坐于檢查床旁邊,被檢側前臂伸直,掌面向上。
② X線中心線經前臂中點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2.前臂側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完整的橈骨、尺骨和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的側位影像;清晰可見骨皮質和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 尺骨喙突與橈骨頭重疊,肱骨外上髁與滑車重疊。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cm。受檢者側坐于檢查床旁邊,被檢側肘關節(jié)彎曲約成90°。
② X線中心線經前臂中點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四)肘關節(jié)攝影
1.肘關節(jié)前后正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肱骨遠端、肘關節(jié)及尺骨、橈骨近端前后位影像;清晰可見肘關節(jié)間隙、骨皮質和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 肘關節(jié)位于該圖像中心;可見雙側肱骨上髁輪廓;橈骨頭、橈骨頸與尺骨無重疊或略有重疊。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cm。受檢者坐于檢查床旁邊,被檢側肘部伸直,掌面向上。放低肩關節(jié),以使肱骨和前臂處于同一水平面。
② X線中心線經肘關節(jié)中點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2.肘關節(jié)側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肱骨遠端、肘關節(jié)及尺骨近端側位影像;明確顯示肘關節(jié)間隙;清晰可見骨皮質和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 肘關節(jié)位于該圖像中心;肱骨內外髁重疊;約半個橈骨頭與冠狀突重疊。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cm。受檢者坐于檢查床旁邊,被檢側肘部屈曲約成90°,掌面垂直于床面,放低肩關節(jié)。
② X線中心線經肘關節(jié)中點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五)肱骨攝影
1.肱骨前后正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肱骨,包括肩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的前后影像;清晰可見肱骨骨皮質和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 肱骨大結節(jié)充分展示;可見肱骨外上髁和內上髁。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cm。受檢者取立位或仰臥位,肱骨與影像接收器長軸平行,掌面向前。
② X線中心線經肱骨中點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2.肱骨側位攝影
(1)影像要求
① 顯示肱骨,包括肩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的側位影像;清晰可見肱骨骨皮質和骨小梁;可見軟組織層次。
② 肱骨內外髁重疊;可見肱骨小結節(jié)。
③ 密度和對比度良好,無運動偽影。
(2)攝影技術要求
① 攝影距離100~120cm。受檢者取立位或仰臥位,肘關節(jié)屈曲約成90°,前臂內收,成側位姿勢。身體略向被檢側旋轉,肱骨與影像接收器長軸平行。
② X線中心線經肱骨中點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編者按:根據(jù)《衛(wèi)生部辦公廳關于醫(yī)療機構間醫(yī)學檢驗、醫(yī)學影像檢查互認有關問題的通知》(衛(wèi)辦醫(yī)發(fā)〔2006〕32號)精神,為指導各醫(yī)療機構從醫(yī)學影像常用檢查方法、檢查部位、觀察條件、診斷要求和參考標準及重要細節(jié)顯示、數(shù)字圖像介質、規(guī)格等環(huán)節(jié)加強醫(yī)學影像圖像質量控制,規(guī)范影像檢查,特制訂《北京市醫(yī)學影像檢查及圖像資料共享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