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
摘 要:《醉翁亭記》寫于慶歷六年,歐陽修因支持韓琦、范仲淹等的政治改革,被貶到滁州,和有志改革圖強的同僚一樣,看著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國家日益衰弱,作者的內(nèi)心是憂慮的;在被貶滁州期間,歐陽修寬松的對民政策使當?shù)氐慕?jīng)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人民的精神狀態(tài)和滁州美麗的風景伴著氣氛活躍的野宴,給歐陽修的心情帶來了些許快慰,內(nèi)心的迷茫終于在他的山水和人民中得到了解脫。此時,在志存高遠的歐陽修心里,儒家的“仁政”與道家的“無為而治”的和諧統(tǒng)一,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不苦悶,方能“與民同樂”
關(guān)鍵詞:歐陽修;儒家;道家;和諧;《醉翁亭記》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期的文壇領(lǐng)袖,大散文家,他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記》已歷經(jīng)千年,仍然膾炙人口,而且長期作為中學教材保留的優(yōu)秀篇目,足見其不朽的藝術(shù)魅力。
這篇美文所蘊藏的和諧情韻更令人賞心悅目,作者以自然流暢的筆法描繪了安徽滁州瑯琊山的自然美景,創(chuàng)設(shè)了山水相映、朝暮變幻、四季更替、禽鳴林幽的優(yōu)美境界,在這如畫般美麗的景致之中,無處不流溢著和諧的情韻。
在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有山、有泉、有路、有亭?!拔等欢钚恪钡默樼鹕?,風光旖旎,沿著山間小路緩緩而行,就可以聽到山峰間流淌的溪水奏出潺潺的樂曲,那就是釀泉之水了。循流而上,抬頭仰觀,“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醉翁亭也。在幽深的林中,山水相映,路循溪行,泉上做亭,亭勢欲飛,作者猶似用神筆繪制了一幅自然天成、景象和諧的山水畫。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边@是山中早晨和黃昏時的氣象。清晨,柔和的陽光灑向山林,籠罩在樹林上的薄霧消散了,樹林顯得越發(fā)蒼翠清新。傍晚,夕陽落山,暮靄升騰,煙云聚攏而來,山谷洞穴漸趨昏暗了。山中晨昏之時,朝暉夕陰,或明或暗,隨時而變幻,與自然相協(xié)調(diào),極富情趣。
山間四季的景象尤其美麗:“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标柎簳r節(jié),野花漫山開放,散發(fā)著幽微的香氣;盛夏暑日,美麗的樹木枝葉繁茂,撐起了一片濃郁的綠陰;金秋時分,天高氣爽,霜露潔白;深冬之時,溪水漸淺,五顏六色的石頭露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圖畫。四時八節(jié),順乎天然,呈現(xiàn)出和諧之象;瑯琊風光,自然生趣,令人情迷意癡。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這是恬淡和諧的山林鳥樂圖。月上林梢,游人盡歸,蔥郁的林子又成了百鳥的天堂。那鳥兒上下翻飛,鳴聲清脆,嚶嚶成韻,關(guān)關(guān)相和,有如聆聽天籟的感覺。
為什么歐陽修能在壯年時平心靜氣地做到“樂以忘憂”呢?
原來歐陽修幼年喪父,在寡母撫育下讀書。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jié)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景佑元年(1034),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薄>坝尤辏吨傺鸵蛏险屡u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刀ㄔ辏?040),歐陽修被召回京,復(fù)任館閣??保笾G院。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歷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嘉佑二年(1057)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這對北宋文風的轉(zhuǎn)變很有影響。嘉佑五年(1060),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后,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后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準。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zhí)行。熙寧三年(1070),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至五年八月初八(公元1072年9月22日),歐陽修卒于潁州,謚文忠。
從歐陽修特殊的個人成長經(jīng)歷我們不難看出:在當時的時代里,文人的思想絕大多數(shù)都是受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的影響,歐陽修也不例外。但在個人飽受磨練的生涯里,道家的清靜無為的理想在他們的視野了開始慢慢的擴大,侵入著文人的心靈,撞擊著他們的靈魂:如何才能既展現(xiàn)個人的抱負---春風得意馬蹄疾和統(tǒng)治者的重用呢?很顯然,中國歷史上能真正做到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當時志存高遠的歐陽修已經(jīng)意識到,儒家的“仁政”與道家的“無為而治”只有和諧統(tǒng)一,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不苦悶,方能“與民同樂”。
《醉翁亭記》雖然是一篇散文,但其語言質(zhì)樸凝練,清新雋永,頗有詩的語言韻味且和諧——自然和諧、環(huán)境和諧、心理和諧、社會和諧這都是人們期待的理想境界。志存高遠的歐陽修,在儒家的“仁政”與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的交織影響和作用下,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不苦悶,方能“與民同樂”。
參考文獻:
[1]《宋史 .列傳第七十八歐陽修傳》
[2]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3]《宋史·歐陽修列傳第七十八》
[4]《祭歐陽文忠公文》
[5]清劉熙載《藝概》卷四
[6]歐陽修:白發(fā)戴花君莫笑,人生何處似樽前 語文網(wǎng)[引用日期2012-11-28].
[7]歐陽修追蘇軾.精品故事網(wǎng)[引用日期2013-01-20].
[8]《歐陽文忠公文集》
[9]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編》六卷,代表作《醉翁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