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里開車的人都有一種共識,就是公共汽車與出租車惹不起。見縫插針、突然變道、強行超車,無論你是新手老手,最好的辦法就是躲得遠遠的。不過呢,“惹不起”并不意味著“怒不起”。于是,“躲”在自己車里,氣急敗壞地發(fā)泄,成了“路怒一族”最常見的體驗。發(fā)泄的同時往往要評論?!八刭|(zhì)太差”“沒公德”,便幾乎成了每個開車人無可奈何心理平衡時最常用的口頭禪。
上述種種,于我都不例外。直到有一天,聽到了一個剛?cè)氪髮W的女孩對我說的一番話。她很平和地說,原諒他們吧,那位公交司機或許已在這條線路上開了十幾年,每天都在重復(fù),又沒人和他說話,他有多悶啊。聽完之后,我許久沒有做聲。而且,這番話也至今回繞在我耳邊。
自認是一個善于理解的人,而且自己特別喜歡的一句話,就是哲學家黑格爾說的,“心靈的主要任務(wù)是理解,理解是為了達成與這個世界的和解”。不過,這次小小的觸動,卻一下子警覺到,“理解”,事實上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而“和解”,有太多的時候,其實都是我們試圖將自己凌駕于這個世界之上。比如人人都習慣掛在嘴邊的那三個字,“素質(zhì)差”,掰開了細看,其實是把別人的職業(yè)、情感、經(jīng)歷、歷史等統(tǒng)統(tǒng)剝離掉,只將對方打發(fā)為一個矮我們一頭的“空心人”。
真相在反思中慢慢浮出水面:絕大多數(shù)時候,在我們所聲稱的“理解”或“和解”背后,其實是一頭叫做“自我”的獨獸,以一種貌似“尊嚴”的方式,將自我的回聲,演繹得淋漓盡致。
明白了這種屢遇屢怒背后的心理困境,我看到了一個再普通不過卻一直視而不見的事實:有一種相遇,只對我們自己是偶然,而對別人,可能是千百次的職業(yè)重復(fù)?!芭既弧笔且环N新鮮,帶著對美好關(guān)系的憧憬、期冀;而“重復(fù)”,則早已蕩滌了所有的激情,留下的是機械和麻木中的些許克制。當偶然與重復(fù)相遇,就是兩種不同心境的頑強抗詰。
每個走進醫(yī)院的人都帶著生命體驗中的“偶然”,再小的毛病也希望得到無微不至的呵護,而對天天坐看生死的醫(yī)生來說,再大的手術(shù)也可能只是數(shù)百次的出手之一;每一份作業(yè)都是一個個靈動的小腦袋苦思冥想的結(jié)果,而對在同一問題上看過了千百份作業(yè)的教師,那可能不過是又一次幼稚的重復(fù)。
自打我們步入城市生活,這種或許有些悲涼的沖突,就已命中注定般成了我們的真實。
然而,生活之中有一種深刻的悖論是,直面并承認真實,可能卻恰恰帶來了一場走出自我、走向理解的因緣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