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蔡麗飛,馬鑫鑫,曹學軍
·康復工程·
全骨盆切除者使用不同代步工具的能量消耗
楊平,蔡麗飛,馬鑫鑫,曹學軍
目的比較全骨盆切除者使用不同代步工具的能量消耗。方法對1例中年男性全骨盆切除者使用4種代步工具(接受腔、代步車、輪椅、假肢)時,進行運動心肺功能測試。結果患者使用假肢的移動速度最慢,輪椅最快;使用假肢的心率最高,代步車最低;使用接受腔進行手支撐行走的絕對耗氧量、相對耗氧量和代謝當量均最大,代步車最小。結論使用接受腔進行手支撐行走的能量消耗最大,其次分別為假肢、輪椅、代步車。
經(jīng)腰椎截肢;全骨盆切除;能量消耗;耗氧量;假肢;行走
[本文著錄格式]楊平,蔡麗飛,馬鑫鑫,等.全骨盆切除者使用不同代步工具的能量消耗[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 (12):1192-1193.
經(jīng)腰椎截肢術是指經(jīng)腰椎某一水平將其以下的部分全部切除,包括骨盆、膀胱、直腸等盆腔臟器,外生殖器及雙下肢[1-2]。全骨盆切除是經(jīng)腰椎截肢術的特殊情況,是指經(jīng)骶骨將骨盆及以下部分全部切除。這是目前國內(nèi)文獻報道的截肢平面最高的術式[3-4]。該患者術后至今已存活9年,經(jīng)過系統(tǒng)綜合康復重建了直立活動能力,可以熟練使用接受腔、代步車、輪椅和假肢等4種代步工具[5]。本文觀察患者使用這4種代步工具活動的能量消耗差異,為日常生活中合理選擇代步工具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患者男性,53歲,2004年3月因外傷導致全骨盆切除[3-4]。術后一直臥床,2007年3月來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進行全面康復治療,康復時間165 d,已熟練掌握接受腔、輪椅、代步車和假肢的使用[5]。出院后定期回中心對這4種代步工具進行維護保養(yǎng)。2011年5月在宣武醫(yī)院行脊髓電刺激以減輕殘肢痛[6]。2012年10月,患者來中心維修假肢,期間對其進行運動心肺功能試驗。
1.2 方法
采用MetaMax3B便攜式運動心肺測試儀(CPX,德國CORTEX公司),它采用每次呼吸測量法,對呼吸運動過程中氣體的流量、濃度,心臟參數(shù)等實時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通過相應的分析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測量時患者身高76 cm,體重36 kg(不包括接受腔或假肢)。所有測量均在同一室內(nèi)平地完成。
①測試前30min進行設備連接、預熱,進行儀器氣體成分校準及氣量校準;②測試者向患者解釋整個測試過程,對患者的要求及運動方式;③受試者戴好面罩,胸前佩戴心率遙測儀(Polar表);④分別使用代步車、輪椅、接受腔以自己感覺合適的速度沿指定的直線移動100 m(折返運動,20 m×5次);每種代步工具運動完成后休息15min;⑤使用假肢沿上述直線行走60 m。
測量指標:運動時間(T)、速度(V)、心率(HR)、絕對耗氧量(AVO2)、相對耗氧量(RVO2)、代謝當量(METs)。
患者使用假肢的移動速度最慢,輪椅最快;使用假肢的心率最快,代步車最慢;使用接受腔進行手支撐行走的絕對耗氧量、相對耗氧量和代謝當量均最大,代步車最小。見表1。
表1 使用不同代步工具的運動心肺功能測試結果
截肢者步行能量消耗高于正常人,截肢平面越高,步行能量消耗也越高[7]。關于經(jīng)腰椎截肢者步行能量消耗的研究較少。Davis等報道,患者認為假肢行走能量消耗大,行走速度慢,不適合日常生活使用,他們僅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如家庭聚會等正式場合)使用假肢,日常生活中更多使用輪椅[8]。
本例患者在社會活動中,使用較多的是接受腔、輪椅和代步車,假肢僅作為日常鍛煉用。接受腔是實現(xiàn)直立活動的基礎,也是使用輪椅、代步車的基礎,使用它患者可以進行手支撐行走(hand walking)[5,9-10]。輪椅是患者最常用的代步工具,速度快,節(jié)省體力。代步車是專為患者設計的四輪車,體積小,速度快,節(jié)省體力,可以在狹小的環(huán)境中使用。交叉步態(tài)行走假肢不但恢復患者的正常人體外觀,還可以借助腋拐實現(xiàn)交叉步行走;使用助行器時,患者還可以擺過步行走;但不能獨立穿脫,而且行走速度慢,消耗體力大[5]。
心率隨運動量增大而增大是保證氧供應的主要因素。患者在使用接受腔、輪椅、代步車等工具時,心率增大,絕對耗氧量和相對耗氧量相應增大,METs相應增大。這三種代步方式和假肢行走相比,手支撐行走的耗氧量更大。
本例患者使用假肢行走速度最慢,心率最大,但耗氧量不是最大。在行走過程中,患者出汗較多,心率大,為防止意外發(fā)生,只行走了60 m。提示心率加快可能有情緒緊張的參與。
[1]Terz JJ,Schaffner MJ,Goodkin R,et al.Translumbar amputation[J].Cancer,1990,65(12):2668-2675.
[2]Weaver JM,Flynn MB.Hemicorporectomy[J].J Surg Oncol, 2000,73(2):117-124.
[3]范德標,許建平,林海軍.全骨盆離斷瀕死傷員1例救治體會[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5,17(2):125.
[4]楊安群,袁太珍,范德標,等.成功救治嚴重多發(fā)傷合并全骨盆離斷一例[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5,21(2):143-144.
[5]楊平,曹學軍,田罡,等.外傷致全骨盆切除者的綜合康復1例[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5):480-483.
[6]朱宏偉,陶蔚,馬凱,等.脊髓電刺激治療罕見高位截肢后疼痛[C].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11.
[7]G?ktepe AS,Cakir B,Yilmaz B,et al.Energy expenditure of walking with prostheses:comparison of three amputation levels[J].Prosthet Orthot Int,2010,34(1):31-36.
[8]Davis SW,Chu DS,Yang CJ.Translumbar amputation for nonneoplastic cause:rehabilitation and follow-up[J].Arch Phys Med Rehabil,1975,56(8):359-362.
[9]Tuel SM,Cross LL,Meythaler JM,et al.Inter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hemicorporectom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2,73(7):669-673.
[10]楊平,曹學軍.經(jīng)腰椎離斷術后的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1):45-47.
Energy Expenditure of A Hemicorporectomy Amputee Moving with Different Mobility Devices
YANG Ping,CAI Li-fei,MA Xin-xin, CAO Xue-jun.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Schoo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Beijing 100068,China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nergy expenditure of a hemicorporectomy amputee moving with different mobility devices.MethodsA middle-aged male hemicorporectomy amputee was measured with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 when moving with 4 kinds of transport:socket,cart,wheelchair,and prosthesis.ResultsThe patient moved the slowest with prosthesis,fastest with wheelchair.The heart rate was the highest with prosthesis and lowest with cart.The absolute oxygen consumption,the relative volume of oxygen consumption and metabolic(Mets)were the most when hand walking with socket,and lowest with cart.ConclusionHand walking with socket costs the largest energy when walking,and the rest are prosthesis,wheelchair,and cart.
translumbar amputation;hemicorporectomy;energy expenditure;oxygen consumption;prosthesis;walking
10.3969/j.issn.1006-9771.2014.12.025
R687.5
A
1006-9771(2014)12-1192-02
2014-01-15
2014-04-03)
1.首都醫(yī)科大學康復醫(yī)學院,北京市100068;2.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康復工程研究所,北京市100068。作者簡介:楊平(1983-),女,漢族,山東沂南縣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康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