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國軍
摘 要:復習課是小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課型之一,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上好復習課,對學生系統(tǒng)學好數學,發(fā)展思維能力是極為重要的,又是彌補教師在教學中的缺欠,提高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要通過整理與復習,使原來分散的知識得以梳理,由數學的知識點串成知識線,由知識線構成知識網,完善學生頭腦中的數學認知結構。
關鍵詞:復習;目的;結構模式
小學數學復習課不是簡單的知識回憶和鞏固的過程,而是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整理,進行深層次的再學習,對所學知識達到深入理解、學以致用,提高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和技能的過程,更是知識系統(tǒng)化并建立自己知識網絡的過程。如何有效地進行復習課的教學,對于每個數學老師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復習教學得好既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直接影響,又能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課堂效率,因此,建立高效的復習課課堂結構勢在必行。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
一、有效預習,帶“疑”進課
教師要通過預習題準確把握預習情況,并在課堂中有效地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感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之處在于有效地組織課前預習,預習問題設計得當。好的預習問題具有引導學生自學、啟迪學生思維的作用。我認為預習問題從以下四方面來設計。
1.預習問題具有可操作性
預習要求是否明確、預習題是否方便學生展開自學、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響到學生預習的效果。設置預習作業(yè),要防止出現空泛的預習要求,同時又不能將問題設計得過大,教師要善于將預習要求分解為若干小點或用若干小問題來呈現,以方便學生根據預習問題來自學。
2.預習問題要體現點撥性
教師要注意預習內容的難易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漸進的措施,逐步提高學生預習的能力和興趣,不能簡單化地將教學目標與預習目標混為一體,不恰當地提出一些過高的要求,挫傷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3.預習題要體現啟發(fā)性
預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嘗試復習舊知、嘗試梳理知識的過程,有點撥作用、有啟發(fā)性的預習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舊知、嘗試成功。
4.預習題具有全局性
將預習和課堂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使預習服務于課堂教學,除了要重視預習的反饋功能之外,關鍵還在于預習題的設計決不能信手拈來,要將預習題與課時教案設計緊密結合起來,將預習題作為教案設計的一部分,通盤考慮預習應達到什么目的、預習要初步解決哪些問題。
二、創(chuàng)設情景,引出課題
沒有問題產生條件下的學習只能是“接受式學習”,因而數學教學首先要使學生產生問題,并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啟迪智慧,激發(fā)學習動機,復習課教學同樣不能例外。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
1.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2.創(chuàng)設“大空間”問題情境。
“大空間”問題情境指提供的材料中包括復習內容的全部信息,而非部分信息。
三、合作交流,歸納整理
在復習課中通過多種形式的交流,對學生的自主回顧、整理情況進行信息反饋,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更清楚的了解,對學生獨立形成的所學知識進一步修訂、補充和改進,使其認識更加完善、深刻,從而達到溝通知識聯(lián)系、升華認識、形成認知結構的目的。
1.小組內交流
小組交流是體現學習小組合作精神,是語言組織和知識梳理相互補充的過程。學生要把整理的知識框架、知識重點、知識間的聯(lián)系以及內容與例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清晰的知識結構,并用流暢的話語向全組學生表述清楚。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之間又可以相互彌補缺漏,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2.班內交流
班內交流是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學生介紹本小組的整理內容。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組與組之間的相互提問,相互質疑,相互補充,相互評價,完成知識網絡的構建,進一步鞏固知識,拓寬知識的深度與廣度。
3.教師總結
交流匯報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組織、引導、指導作用,圍繞重、難點問題,及時幫助學生釋疑解惑,深化認識,要做到每個知識點落實,每一個學生落實,每一節(jié)課落實。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總結提煉出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規(guī)律性知識,升華認識。
四、分類練習,拓展創(chuàng)新
復習課要著眼于“提高解決問題能力”之上,而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復習課中的練習不同于新授課,不僅要有一定的數量,更要突出練習的綜合性、靈活性和發(fā)展性。因此,在復習課中,結合學生實際,及時、有針對性地安排練習是課堂的重中之重。設計的練習題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比較鑒別練習、綜合性練習、探索性練習、開放性練習、解決問題練習。
總之,數學復習課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打破知識系統(tǒng)化的固定式教學,總結經驗,因材施教,靈活選用方法,徹底摒棄“應試”觀念,走出復習的誤區(qū),讓數學問題回歸學生生活。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所學知識、認識事物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進行更高層次的歸納、概括、提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習慣和態(tài)度的形成、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2]梁鏡清.小學數學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06.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