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衛(wèi)
習近平總書記曾撰文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是千百年來人們從歷史經(jīng)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結論。
“空談誤國”一詞來自于“清談誤國”,這個成語說的是以王衍為代表的西晉名士崇尚虛無、空談名理、無心國事、終致亡國的故事。將亡國之咎歸諸清談,既是當時士人痛定思痛的自責和反省,也是后人評說這段歷史的共識,只是糟蹋了清談這樣一個詞匯。
清談誤國的代表人物,首推王衍。王衍是朝中名士之首,其才華在當時首屈一指。他不僅博學能文,而且極善表達。
王衍14歲的時候,其父任平北將軍,常有公文事務呈送京師,但不能得到及時答復,于是派當時人在京師的王衍直接去宰相羊祜那里申陳事狀,請求答復。王衍每次都表達得非常清楚明白,讓羊祜贊嘆不已。更難得的是,面對羊祜這樣位高權重的一時之杰,少年王衍沒有絲毫的自卑低下的神色,始終不卑不亢,在場的人覺得十分驚異,都說他是一個奇士。
晉武帝的岳父楊駿,很是欣賞王衍,要把女兒,也就是皇后的妹妹嫁給他,但是王衍鄙視楊駿的為人,故意裝瘋賣傻,推掉了婚事。
王衍淡漠錢財,不僅經(jīng)常周濟別人,還經(jīng)常將借出去的錢財一筆勾銷,不讓人還。但他妻子卻很貪財,為了逼他說出“錢”字,趁他睡覺的時候,讓奴婢用錢繞床幾圈。王衍早上無法起身出來,就大呼奴婢:“舉卻阿堵物?!?/p>
“阿堵”為六朝時口語“這個”,他喊的是“把這個東西給我移開”。后世遂以“阿堵物”來指代錢。
王衍最著名的還是清談,可謂能言善辯。開始他好談國事,說得頭頭是道,但是晉武帝卻因此以為他有治國之才,讓他做遼東太守,去守衛(wèi)邊疆。當時正值遼東戰(zhàn)事,他嚇得趕緊推掉。從此緘口不論世事,只談虛說玄,不著邊際,這也是當時的一個風氣。
王衍由于對老莊有很深的研究,所以談吐比他人要深遠,更加虛無飄渺,不久就聲名鵲起,名動當世,成為名士領袖。在他的推動之下,崇尚虛無的清談之風更盛。王衍有時候侃侃而談,得意忘形,不小心說錯了話,但他能毫無愧意,順口改過來,時人稱他能“口中雌黃”。“口中雌黃”“信口雌黃”作為成語一直流傳到今天。
王衍的家世名氣,使他很年輕就坐到高位,他的避實就虛、清談玄理使他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中游刃有余。他先后擔任尚書仆射、尚書令、司空、司徒等要職,在他的影響下,這種只清談玄虛、自命清高、講究風度、恥于實干的風氣成為西晉的政風、官風,朝野翕然,后進之士,莫不景慕。清談成為時尚,國勢卻每況愈下。
清談虛無,成了一些士人最好的避風港??谡勌摕o,做官則照例署名,不擔任何責任成了士風官風。徹底喪失理想的士人們,最初或許用放蕩奢靡來麻醉自己,后來竟深深陷了進去,不可自拔。
早年的石崇也曾是一個勤奮上進的好青年,從其留下的大量詩句,能看到他早年的理想,也能看到其后思想的徘徊和無奈,最終還是徹底墮落。晉武帝時期的傅玄曾說:理想幻滅之后,“虛無放誕之論盈于朝野,使天下無復清議,而亡秦之病,復發(fā)于外矣”。不料一語成讖,西晉終于在清談之風下亡國。
在清談之風的影響下,凡是放棄職責對公務漫不經(jīng)心的人,都享有盛名。誰要認真做事,就會被嘲諷,被排斥。所幸始終還是有一批認真干事的人。如王濛、劉惔與支道林結伴去找何充一起談玄,何充卻照舊處理公文。王濛問他何必埋頭不起?何充回答: “我不看公文,你們這些人靠什么生存!”還有桓溫冒雪圍獵習武,劉惔嘲笑他,桓溫回答:“我不如此,你們哪有機會安坐清談?!?/p>
正是始終有這樣一些名士努力做事,才能讓國家在危難中再起,在江東創(chuàng)立新的局面。
劉琨早年也是生活浮華放蕩,好老莊之學,為“二十四友”之一,也曾參加過石崇的“金石雅集”。但是在國家大亂之后,看到滿目瘡痍、白骨橫野的慘象,他醒悟了。劉琨在左右強敵環(huán)伺的并州艱難地獨撐,安撫流民,發(fā)展生產(chǎn),竟在國家失去江北土地之后,在并州打出一片新的天地,雖然最終壯志未酬,卻終于贏回了后人和歷史的尊敬。文天祥詩云:“中原蕩分崩,壯哉劉越石。連蹤起幽并,只手扶晉室?!?/p>
西晉的清談有著一定的歷史原因。東晉之范寧、明之顧炎武、清之趙翼都曾針對他們時代的清談風尚,提醒大家汲取西晉清談誤國的教訓。趙翼所言:“風氣所趨,積重難返?!边@個教訓很值得后人反復學習,認真汲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