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新明
在我國,素有“掛羊頭,賣狗肉”“狗肉上不了正席”之說。其間暗含的語意之一是,狗肉在肉類食品中的地位是很低的,至少低于羊肉,抑或低于牛肉。古人祭祀這種莊重之事就多用整只牛羊,極少見有用狗肉的。唐人顏師古為《漢書·禮樂志》作注說,“犧牲,牛羊全體者也”。后世也有用整只豬的,清人梁章鉅在《歸田瑣記·小炒肉》中說,“此村中每年有賽神會,每會例用一豬。”唯不見有狗肉的身影出現(xiàn)。
但狗肉的地位似乎又不是最低,至少在春秋時期的吳越之地如此。成書于東漢的《吳越春秋》里面有勾踐獎勵生育的話,“生女二賜以壺酒一豚,生男二賜以壺酒一犬”。這里,“豚”就是豬,這句話的意思是,生兩個女孩,賜給一壺酒一頭豬;生兩個男孩,賜給一壺酒一只狗。我國歷來重男輕女,由此可見在春秋時期越國發(fā)動對吳國的戰(zhàn)爭之前,狗肉的地位比豬肉的地位是要高一些的。
或許是戰(zhàn)爭或者自然災害而引致饑荒的原因,戰(zhàn)國以后及至唐宋,狗肉的地位就急劇降低了。直接證據(jù)沒有找到,可以作為旁證的是《史記》中的兩條記載。書中記載荊軻時說到了他的好友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記載樊噲時則說,“舞陽侯樊噲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前一條記載中,高漸離是俠客,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擊筑音樂人,在沒有發(fā)達之前整日與屠狗的屠夫在一起飲酒;后一條記載說的就非常明白了,西漢開國功臣樊噲在沒有發(fā)達之前的平民時代,屠狗是他的正式職業(yè)。這里,司馬遷曲筆之下的象征意味頗濃,狗肉地位的低下亦可略見一斑。
南宋人趙令畤所著《侯鯖錄》卷七中,記述有北宋名臣滕元發(fā)(1020-1090)的一個偷狗吃肉的故事。他年輕時在一座廟里讀書,有一次,又饞又餓,忍不住了,就把廟里的看門狗偷來煮煮吃了。結(jié)果,被老和尚逮住。和尚也有意思,說:“你寫篇《滕先生偷狗賦》吧,寫出來,算你白吃?!蹦瞧倒焚x當然難不住文采頗佳的滕才子。只和尚的這句話——還是打趣笑著說的,足可說明當時狗在和尚心中的地位實在是有限,狗肉地位之低與市場價值之廉亦可由此推理而出。
但在北宋一朝,滕元發(fā)偷狗故事發(fā)生后不久,有一段短暫的時間內(nèi)是禁止食用狗肉的。原因是當時的皇帝宋徽宗趙佶(1082-1135)的生肖屬狗,為避諱而禁止百姓食用狗肉。宋人朱弁在《曲洧舊聞》中記載,崇寧初年,官員范致虛初拜中書舍人一職,就拍皇帝的馬屁。結(jié)果,連神仙也愛吃的狗肉沒法吃到了,大批以屠狗為業(yè)的工人被下崗,導致怨言一片。不過,時間不長,1127年北宋滅亡,狗肉再次上了餐桌,直到今天。
歷史上,因狗肉兼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安五臟、輕身、益氣、補腎、和胃、暖腰膝、壯力氣、補五勞七傷、補血脈、實下焦”(李時珍《本草綱目》),所以,喜歡吃狗肉的大有人在。前面提到的樊噲即是一例,與漢高祖劉邦共創(chuàng)了名菜“沛縣狗肉”?!逗幽厦俗V》中有一道有名的“試量狗肉”,因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而得名;還有一道河南名菜叫“官會狗肉”,清代著名畫家鄭燮(鄭板橋)極愛吃,曾說“地下走獸,唯獨官會狗肉”。我國老一輩革命家中,也不乏愛吃狗肉的,周恩來、葉劍英等都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