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陽
摘 要: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新的課程標準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要實現(xiàn)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真正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水平,在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時間較短的情況下,就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對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做了簡要的策略分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 信息素養(yǎng) 有效教學
新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提出了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課程總目標,對信息技術學習中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過程與方法的運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等方面都做了比較具體的要求。新課標的提出,意味著單純注重信息技能傳輸,只關注學生信息技術掌握程度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現(xiàn)在的信息技術教學應該關注學生對信息知識的理解、對信息技能的掌握,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信息觀念。“信息素養(yǎng)”教學理念的提出無疑加大了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難度。同時,高中生面臨高考的壓力,考試科目已經占據(jù)了學生絕大多數(shù)的學習時間,學校每周只安排一次信息技術課。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這么高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有效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逐步實現(xiàn)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課程目標。本文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從學生對信息知識的獲取、實踐、反饋三個層面出發(fā),從興趣教學、任務驅動、評價促學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就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提出幾點建議。
一、趣講理論,提高學生知識獲取的有效性
高中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為實踐屬性太強,常常導致理論教學被忽視。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對于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基礎理論學習不精是導致學生信息素養(yǎng)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首先要教好理論,引導學生打好基礎。高中信息技術理論比較晦澀,高中生學習壓力大,教師要想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講好理論,自然要趣字當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趣的理論教學可以充分激起學生的學習樂趣,提高學習效率。
那什么樣的理論是有趣的?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未知的事物是有趣的。自我意識發(fā)展理論指出,高中生自我意識中的獨立意象日益強烈,他們對于知識的選擇開始具有主觀意識,對于已知的事物興味索然,對于未知領域的知識充滿好奇。其次,身邊的理論是有趣的。理論的晦澀源于它的高高在上,缺乏生活氣息,教師在講解中如果能夠利用生活資源,做好知識聯(lián)系,便能使枯燥的理論變得有趣。
例如,在講授“文本信息的結構化表達”這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項目式表達”這一概念,筆者做了這樣的引導:“同學們,體育老師要把籃球、跑步、跳高、足球這幾種運動做一下分類,但他臨時有事,你們能幫忙分一下嗎?”學生很快就分完了:籃球、足球是一類;跑步和跳高是一類。筆者問:“為什么要這么分呢?”“因為他們是同一類的。一個是球類運動,一個是田徑運動?!庇袑W生回答?!巴瑢W答得很好,你們剛剛用到的分類方法,在文本信息表達中有一個名稱,你們知道是什么嗎?”學生搖頭,“叫作項目式表達?!惫P者說出答案。通過這樣的方式,聯(lián)系生活進行理論講解,引導學生思考,得出概念含義,學生感興趣、記得牢,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二、任務驅動,提高學生知識實踐的有效性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常常會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踐。但在實踐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學生無所事事、甚至上網(wǎng)聊天等情況。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常常無法有效開展,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三點:其一,實踐內容太過簡單,例如“熟悉搜索工具”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早就懂了,自然不感興趣。其二,實踐方式太過單調,學生無法長時間保持注意力。其三,實踐缺乏引導,例如讓學生上網(wǎng)了解“信息的獲取方式”,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缺乏目的和方向,不知該何去何從。
針對高中信息技術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法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據(jù),通過問題的提出和任務的設定,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明確的實踐情境,引導學生圍繞任務開展學習,并根據(jù)任務要求檢驗實踐結果。因此,教師在信息技術實踐中,可根據(jù)教學大綱、教材、學生知識水平設計合適的教學任務,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進入一個自主探究、學習、思考的學習體系,進而提高課堂實踐效率,促進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例如,在“表格信息加工”這一課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給了學生一份表格和一張任務書。表格做得好可以獲得三種稱號:①銅牌鏢師:能根據(jù)表格算出總價并排序;②銀牌鏢師:在銅牌鏢師的基礎上能按周次、品牌進行匯總;③金牌鏢師:在銅、銀鏢師的基礎上,能將表格欄中的品牌內容做成折線圖。除此之外,任務完成得好可以獲得三種成就:①排序大師:能分別根據(jù)數(shù)量、單價、總價進行排序;②圖形大師:能根據(jù)品牌內容分別做出柱狀圖、折線圖、餅圖;③自創(chuàng)大師:能根據(jù)表格自己出題并解答。通過這樣一份任務書,將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進行了人性化的規(guī)定,對學生的學習目標和方向做了引導,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為了拿到最佳“稱號”,完成所有“成就”,會認真積極地進行課堂實踐,這將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創(chuàng)新評價,提高學生知識反饋的有效性
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庇行У膶W習反省和自我總結,形成良好的知識反饋對于學生的學習十分重要。良好的知識反饋源于優(yōu)秀的評價體系。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指出自我強化的重要作用,即學生通過一定的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監(jiān)督有助于強化自身的學習行為。可見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意義重大。傳統(tǒng)的高中信息技術評價體系以學生的理論記憶和上機操作考查為主,評價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單一,不利于發(fā)揮評價作用,促進信息技術教學。筆者認為:根據(jù)高中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要進行有效評價,應當適當削減教師評價的比重,引入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因為信息技術實踐中操作性實踐居多,教師往往只能看到結果,無法關注學生的操作全程。在這一事實下做出的教學評價必然是過于重視結果,無法體現(xiàn)評價的科學性,同時還容易出現(xiàn)代為操作的情況。引入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可以有效緩解、解決這些問題。自評機制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調整自身的學習行為,提高學習質量;互評引入競爭機制,學生之間互相競爭的同時也互相學習,可以促進合作,共同進步。
例如,在“音頻的采集與加工”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評價中,筆者讓學生兩人一組,一人操作,一人觀看,分別進行音頻的錄制、采集、降噪和增益的實踐。實踐之后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先各自將意見寫在紙上,之后交換互評意見,讓學生對比自評和互評意見的區(qū)別。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學生上機操作的過程,彌補了信息技術課時少、實踐多、教師無法一一照應的問題。學生在自評、互評中發(fā)現(xiàn)各自缺點,互相學習,共同改進,充分發(fā)揮了評價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提升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標的提出對高中信息技術有效性教學打上了素質教育的注腳。何謂有效性?并不是學生掌握多少軟件、記下了多少理論公式,而是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學習可以對信息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靈活地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問題,能夠以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面對信息時代的各類文化現(xiàn)象。只有做好這些才是真正做到有效性教學,這是所有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銘記于心的。
參考文獻
[1]覃志宇.高中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3(3).
[2]安棟.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J].中小學電教(下),2013(2).